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72 2017-10-2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
山西省运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7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
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浏览完整试题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
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
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
响极大。
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
伦比的艺术魅力。
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
风格的重要基因。
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
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
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
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
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
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
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
B.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中国的戏剧本
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
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
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土情结
柯灵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新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抱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篷,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城。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变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一代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相而消失。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
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喜容笑脸……这一
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展开余下试题
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
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
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5.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儿,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庄志霞《袁隆平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认为,杂交水稻技术是雕虫小技,袁隆平感到很悲哀。
B.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
时就马上让步。
C.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
领先的科技成果,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D.袁隆平认为,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
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
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
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
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
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
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9.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
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文和现代诗歌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
B.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C.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D.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
展开余下试题
复/可知矣/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君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
不良风气。
C.第二段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有例证,有引证。
D.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
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露
田晓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
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田晓菲以露珠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B.露珠不仰慕星星和明珠,而只是真实地生活,珍视自己的本色,它平凡但不卑微。
C.“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表现“露”自信、乐观的特点。
D.作者这种抽象的写法,使原本美丽的露珠更加美丽,也表现了作者对更高的人生
境界的追求。
E. 这首诗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也应该像露珠一样,悄然来去,默默无闻地做好自
己该做的事。
15. 诗歌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劝学》中,荀子直接表达学习足以使人提高其自身修养的句子是: ,
。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人民与军队鱼水情深,当人民遭受灾难时,人民军队就会无所不至,想人民之所
想,急人民之所急,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又是明证。
B.老舍自从写了《想北平》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其后作品不绝如缕,从而奠定了
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C.清华,一个总会让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更承载
着勇敢而坚实的探索和无限的未来。
D.青年演员孙俪因主演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正圆》受到广泛好评,目前在国内已
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密集地与危机当事方加强沟通,不仅为危机的缓解注入了正
面的因素,也有力回击了“中国无所作为,只会搅局”。
B.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单从现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
可以拉动80多万人就业来说,我们也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C.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报告认为,造成此次较严重的区域性灰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区域性焚烧秸秆,加上静风、低压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等因素导致的。
D.当前各级政府要完善公务消费、预算编制和审计、绩效考核以及监督问责等全方
位的制度建设,切实遏制公款消费的各种违规违纪现象。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 。 , 。 ; ; 。
①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
②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
③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④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
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
⑥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永远保持学
习的兴趣
A.①③④②⑤⑥ B.⑤①②③⑥④
C.①⑥④⑤③② D.⑤③②①④⑥
20.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上恰好的关联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合乎逻辑。(4分)
网络围观中貌似人人都有维护道德的责任感, ① 这种责任感大多只局限于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而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省察; ② ,网络上有再多的道德理论,也往往难以转化为现实行动。有道德热情的义愤填膺 ③ 重要,但我们更应该以夯实的责任意识为出发点,以敢于担当的实际行动为落脚点, ④ ,网络围观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21.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子,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6分)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
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 。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
问题,请鼓掌欢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人的牵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朋友的牵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思念的牵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离别的牵挂……
请以“牵挂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围绕材料,选好角度;力求真情实感;情节曲折,写出波澜;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周文芳 马晓丽
审题人:景 明
2017级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7.9.28
1.(3分) B (一般“古诗”没有这种作用,应该是指《诗经》。)
2.(3分) C (指代对象错误,
上一篇: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西省运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