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65  2017-11-01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5]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嵩阳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语 文
组题人:赵海丽 审题人:张晓丽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血肉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便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才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规范的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但并不约束个人的意志自由。
C.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保证了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


浏览完整试题D.文化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的变化吐故纳新,筛选整合,发生缓慢、渐进的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内容。
2.下列表述不是阐述“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即共同心理状态。
B.民族的每个成员,在民族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
C.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并转化为该民族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逐渐积累,最终形成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文化传统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生活中的某些新的因素,经过筛选整合,也会成为文化传统中的新成分。
B.一个民族的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其结果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根本无法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碰撞后的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生变化的新成分。
D.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接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产生变化的一种文化传统与之前相比,虽不一定面目全非,但会让人觉得陌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刘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电话。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9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理解、关心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C.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鲜明的孝子形象。
D.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5.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5分)
6.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展开余下试题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7.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3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绍定元年,迁著作郎。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明年,兼权兵部郎官。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又言: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所恶闻则小其事。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
拜监察御史。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诏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深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复上疏言: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擢谏议大夫兼侍读。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又言: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拜,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还有“授”“擢”“除”等,表示罢免官职的有“罢”“黜”等。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D.谥,古代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宗勉忠贞正直,对于朝廷之事非常积极建言,边塞之事,建议加强警戒;李全叛乱,在很多人不敢言的情况下,他极尽全力上书,以至于一个人累倒了。
B.李宗勉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有忧患意识,国家要节约支出,宫廷更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对于皇帝没能做到的,他也直接指出。
C.金兵的攻势很猛,占据了宋朝的许多土地,宋朝的反攻效果不大,李宗勉建议先做好守势,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D.对于皇帝,李宗勉始终建议皇帝以身率先,广开言路,减少享乐,做一些对国家有益的事,以挽救不利的时局。
13.把文中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
(2)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充游兵,以补军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此诗是诗人由夔州出三峡,到江陵游庾信故居所作。诗人对庾信诗赋推崇备至,而他的江陵之行,也与庾信的漂泊有相同之处,都是遭逢叛乱,羁留异乡。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 “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2)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平时他特别注重多阅读多积累,这样,在落笔写作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的形势,左右逢源了。
②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是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度缺乏。
③地方政府建设特色小镇要杜绝花拳绣腿,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④近日,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推出,制作兼主持的董卿,谈吐文雅,反应机敏,八面玲珑,很受观众喜爱。
⑤虽然曾经的年少轻狂已经付诸东流,曾经的花样年华也已悄然而逝,但是步入中年的我们仍然不坠青云之志,渴望不断超越自我。
⑥《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已正式实施近半月,然而微信朋友圈那各种微商、代购广告依旧我行我素,如何遏制朋友圈广告乱象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首次对恒星上的生命关键要素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发现,测量的元素包括我们人体质量97%的成分所组成。
B.黄晓明主演的古装大戏《大唐玄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消息一出,立即引来网友提出质疑。
C.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就医环境、医疗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提高,但药价始终居高不下,让患者难以承受。
D.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加冕《中国诗词大会》。
19.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 ① ,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 ② 具备道德才是获取幸福的前提条件。许多统治者认为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 ③ 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受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影响, ④ 肯定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常人 ⑤ 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 ⑥ 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而 只有 还 所以 因为 所以
B 所以 / 才 还 假如 就
C 因此 只有 就 也 如果 就
D 因为 只要 也 而且 不仅 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个字。
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① ?对此,众说纷纭。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但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他们认为,② ,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③ 。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① ,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只要② 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③ 。
四、写作(60分)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巢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