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54 2017-11-0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一)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度夏“凉”方
钟 芳
①天气入伏,正是烈日炎炎的时节。这个时候,我们躲在空调房内,享受着习习凉风与冰盘冷饮,丝毫不觉炎暑的酷热。可在千百年前科技没那么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过漫长苦夏的呢?
②窖冰是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有专设掌管冰的官吏──凌人,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宴饮时盛放冰的器具叫“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
③屈原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酎清凉兮。”试想,烈日当头,喝上一大口冰酒,一定很清爽畅快。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种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明清时代,冷饮花样更是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冰碗,用鲜藕、杏仁、莲子、鲜果、白糖等制成,放入冰块冰镇,吃起来绝对爽口。
④“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是扇子的雅号,由称呼便可看出古人对扇子的情有独钟。古代扇子多是用竹编成的,随手拿来,一摇生风,让人清凉舒爽。汉代,曾有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绳索,仆人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
⑤唐朝时还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水殿,既绿色,又环保。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冷不堪。
⑥古人消暑,睡觉时还用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中空,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施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对瓷枕的赞美。
⑦“竹夫人”也是古代夏季必备的一种消暑用具,是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写到这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清凉惬意。
浏览完整试题
⑧当然,古人的消夏方法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把炎炎盛夏过得似乎比现代人更清凉快乐、更富有情趣。
(选自2017年08月09日《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极具智慧,更富有情趣,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度过漫长苦夏。
B.古人深挖窖广藏冰,还专设“凌人”掌管冰,储存的冰块,用于夏日屋内降温或饮食。
C.古人宴饮时用铜制成的“冰鉴”盛放冰块,制冷饮料或食物,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
D.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但当时最出名的却是冰碗。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扇子都是用竹编制而成,携带轻便,一摇生风,深得古人喜爱,被称为“凉友”。
B.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了长安巧匠丁缓作的七轮扇,消暑效果极佳,一人即可操作。
C.唐朝时出现的“凉屋”采用水循环推动扇轮摇转或利用机械引水上屋,起到消暑作用。
D.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天气热时将“竹夫人”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清凉惬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汉代,大型纳凉器具“叶轮拨风”横空出世,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但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
B.唐代诗人张仲素在《宫中乐》中提到一种水殿,利用水循环建成,既绿色又环保,普通老百姓也可以享用。
C.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自己半夜枕在瓷器之上,凉意顿生,当然,这里不仅仅是肌肤所接触的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D.“竹夫人”是古代的一种消暑用具。既然是消暑用具,秋天的扇子都是要被抛弃的,冬天的竹夫人自然恩爱也不会到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先生不确定创作能不能教,觉得这是一个争论性的问题。但他依然坚持教创作靠“讲”不成,必须要“写”,如果要“讲”,也要在“写”之后。
展开余下试题
B.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所以从来不出题目,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几个同学就用这些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最后都发表了。
C.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风景、人物无所不谈。尤其是喜欢谈风景和人物,玉龙雪山的杜鹃花、老先生的猫、徐志摩的烟台苹果、林徽因带病谈文艺、金岳霖的斗鸡……
D.选文采用了排比、对比、细节描写的方法,塑造了沈从文先生教学认真、细心耐烦、朴实真诚的形象。
5.结合选文内容,请概括沈从文先生教授写作有哪些特点。(5分)
6.请依据本文内容,概括并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米尔扎哈尼—— 用数学打破禁忌
高伊琛
菲尔兹奖得主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因患乳腺癌于7月15日离世,年仅40岁。她所在的国家伊朗以各种形式讲述此事的影响,伊朗总统鲁哈尼在Instagram上表示“非常难过”,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称全体伊朗人都因此陷入悲痛之中,次日,几乎伊朗所有报纸将她的离去上了头版。
被称作 “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每四年颁发一次,每次颁给两到四名数学家,获奖者年龄必须未满40岁。自1936年设立起,只有56位获奖者,其中55位都是男性。2014年,米尔扎哈尼因对黎曼曲面及模空间的动力学和几何学的突出研究被授予此奖,负责挑选菲尔兹奖的国际数学联盟主席英格丽•多贝西在颁奖声明中表示:“米尔扎哈尼在数学技巧和数学理论方面有很高造诣,同时兼有超凡技术能力和雄心壮志,富有远见和好奇心。”
作为女性和伊朗裔首位获奖者,米尔扎哈尼“零的突破”打掉了人们对她身上两个标签的刻板印象。米尔扎哈尼在获奖后表示,数学系一向为男性所主宰,有时令女性感到畏惧。但作为女性,她从未因为性别而遇到麻烦,并鼓励其他女科学家要“保持积极和自信”。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的女性基础教育有所改善。米尔扎哈尼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在读书的时候,国家时局变得更加稳定,她有机会通过分班考试进入由国家特殊人才发展组织管理的女子中学。
米尔扎哈尼17岁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在数学领域深耕,她看居里夫人和海伦•凯勒的传记,读关于梵高的小说《渴望生活》,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有几年时间,她的数学成绩并不好,老师的评语更是浇灭了她对这一学科的兴趣,直到在高中二年级遇见鼓励她的新老师。两种兴趣以某种方式在米尔扎哈尼身上达成共识,她觉得,做数学研究感觉就像写小说。
她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届获得金牌。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师从菲尔兹奖获得者柯蒂斯•麦克马伦,导师夸奖她在奥赛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视野。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以三篇重要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顶级数学杂志上,被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家本森•法布评价为“大多数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的研究高度”。
她享受慢研究的过程,有些问题,她思考几个月或几年后,能看到它非常不同的方面。还有一些,她思考了十年以上,仍然无从下手。根据米尔扎哈尼自己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森林之中迷路,用尽浑身解数尝试新办法,如果运气够好,兴许能找到一条出路。
这些研究在外行看来如同外语,比如模空间、双曲几何和遍历理论,她所任教的斯坦福大学发表公告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被应用到工程学、密码学和量子力学等领域。
少女时期,她戴着面纱身着长袍接受教育。三年前,她的获奖新闻配图不能露出头发。现在,选用她头巾遮发照片的媒体会在社交网络中受到批判。甚至,她离去的次日,60名伊朗议员开始敦促加快修改法律,以便她的女儿获得伊朗国籍访问伊朗——此前,官方不承认伊朗女性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婚姻,其子女无法获得伊朗国籍。米尔扎哈尼自己大概没想到,一个数学家能以这样的方式,打破一个国家保持多年的禁忌。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米尔扎哈尼的离世让伊朗上至总统下到普通百姓都悲伤不已,离世的消息也很快成为绝大多数伊朗媒体的头版。
B.米尔扎哈尼看居里夫人和海伦•凯勒的传记,读梵高的小说《渴望生活》,这些经历与新老师的鼓励都给她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帮助。
C.数学成绩并不好的米尔扎哈尼曾因老师的评语而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因新老师的鼓励重拾兴趣,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D.在哈佛求学期间,她不仅得到了导师的夸奖,还因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而获得了数学家本森•法布的高度评价。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在数学系一向被男性主宰的大背景下,米尔扎哈尼没有畏惧,而是积极探索,最终在数学技巧和数学理论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B.因为连续获得1994年和1995年的奥数竞赛金牌,她得以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并得到柯蒂斯•麦克马论的指导。
C.在研究过程中,米尔扎哈尼也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她相信只要使出浑身解数,加上好运,就可能找到一条出路。
D.米尔扎哈尼的研究在外行人看来艰深难懂,但这并不影响其研究成果的重要性,这些成果很快将会被应用到工程学、量子力学等领域。
E.米尔扎哈尼打破了伊朗尘封了多年的禁忌:伊朗不承认本国女性与非穆斯林的婚姻。这是米尔扎哈尼生前没想到的。
9.有人认为米尔扎哈尼的成功既有自身因素,也依靠了外部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
(1)
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 博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
展开余下试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中:中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 秦伯,指的是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老子等。
C.执事,古代办事的官员,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围郑的两个理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烛之武回应郑伯的话既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又十分生气、直截了当地批评了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使文章情节掀起波澜。
C.在重提秦、晋旧事的基础上,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让秦伯警惕晋的野心。
D.吕祖谦认为天下事情的离合都是因为利益,秦穆公因为利益而背弃晋国,一旦有人开出比烛之武更诱人的条件,他就会立刻和烛之武翻脸另谋利益。
13.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①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②清江畔,是夜越吟③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④。
注解:①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②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③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④兰杜:兰花和杜若,两种都能散发芳香的植物。
14.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句叙写诗人和从弟在南斋游玩。诗人以舒适的姿势高卧,拨开帷幕即见明月初吐的美景,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B.三、四句呼应标题写玩月,动静结合,月光的照射使水面和树木蒙上了一层清辉,月光在窗户上荡漾,意境恬淡悠远。
C.五、六句中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这种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
D.七、八句实写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崔少府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自己。
E.最后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
15.请赏析本诗中蕴含诗人的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3)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戴望舒《雨巷》最后一小节)
(4)寻梦?撑一支长篙, 。(《再别康桥》徐志摩)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虽然我和他关系不错,但对于他的一些无耻行为依然感到切齿拊心。
②坚韧从来都不孚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
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50年不平凡的峥嵘岁月融入历史长河。
④心怀不轨之人,终有一天会图穷匕见,露出他的真面目。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俄国双边关系逐渐改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⑥一位短小精悍的中年男子进来了,一眼看去就知道他是广东人。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以摩拜单车和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不断加快。
B.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全面展现了中国外交领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
C.为了禁止变相安排和诱导购物等阻碍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行为不再发生,各省市将公布“史上最严”旅游市场整治措施。
D.经过家人的细心照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使他终于豁然开朗,走出了车祸致残的阴影,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
19.下列是几个关于敬语使用的句子,其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对令尊的问候,我一定丝毫不差地转达。
B.我的书桌上有大学老师赠送的一本小说《活着》,扉页上写着“张涛同学惠存”几个遒劲的大字。
C.你的作文存在几处用词不当的地方,我都一一雅正了。
D.朋友请放心,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会鼎力相助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 ①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② :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 ③ 。
21.下面是某某班“暖心之行”——重阳节敬老院活动的构思,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一见钟情的有缘人,狭路相逢的敌人,爱你的人,你爱的人,甚至还有书本里、荧屏中的人。他(她)们曾走过你的生活,走进你的生命,其中总有这么一个人给了你不多不少,刚刚好的感动或者感悟。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题目,不得套作或抄袭。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一)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原文第三段表述“明清时代,冷饮花样更是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冰碗”得知“冰碗”是明清时花样繁多的冷饮之一,并不是在南宋时期。
2.A。【解析】原文第四段表述“古代扇子多是用竹编成的”,选项中把“多”改成了“都”,以偏概全。
3.B。【解析】原文第五段表述“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从诗题《宫中乐》中得知这个水殿与老百姓是无缘的。
4.C。【解析】A不是沈从文先生不确定这个问题,而是作者认为;B沈先生还是会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题目;D对比手法没有体现。
5.①切实具体的出题,主张片段习作,锻炼基本功;②认真批改,写的比说的多,在很长的读后感中评析本文得失,见解精到,文笔讲究;③介绍学生看一些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
上一篇:
河北省行唐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云天”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