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9  2017-11-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9]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漯河高中2017-2018学年(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 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 《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


展开余下试题C.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5.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敬达少以骑射著名,庄宗知之,召令继父职;平河南有功,继加检校工部尚书。明宗即位,历捧圣指挥使、检校尚书左仆射。长兴中,改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超授检校司徒,领钦州刺史。四年,迁云州。时以契丹率族帐自黑榆林至,云借汉界水草,敬达每聚兵塞下,以遏其冲。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未几,晋高祖建义,末帝诏以敬达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仍使悉引部下兵围太原,以定州节度使杨光远副焉。寻统兵三万,营于晋安乡。末帝自六月继有诏促令攻取,敬达设长城连栅、云梯飞砲,使工者运其巧思,穷土木之力。时督事者每有所构,则暴风大雨,平地水深数尺,而城栅崩堕,竟不能合其围。九月,契丹至,敬达大败,寻为所围。晋高祖及蕃众自晋安寨南门外,长百余里,阔五十里,布以氈帐,用毛索挂铃,而部伍多犬,以备警急。营中尝有夜遁者,出则犬吠铃动,跬步不能行焉。自是敬达与麾下部曲五万人,马万匹,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副将杨光远、次将安审琦知不济,劝敬达宜早降以求自安。敬达曰:“吾受恩于明宗,位历方镇,主上授我大柄,而失律如此,已有愧于心也。今救军在近,旦暮雪耻有期,诸公何相迫耶!待势穷,则请杀吾,携首以降,亦未为晚。”光远、审琦知敬达意未决,恐坐成鱼肉,遂斩敬达以降。末帝闻其殁也,怆恸久之。契丹主告其部曲及汉之降者曰:“为臣当如此人!”令部人收葬之。晋高祖即位后,所有田宅,咸赐其妻子焉。时议者以敬达尝事数帝,亟立军功,临难固执,不求苟免,乃近代之忠臣也。
(节选自《旧五代史•张敬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
B.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


展开余下试题C.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
D.无由四奔/但见穹庐如岗阜/相属诸军/相顾失色/始则削木筛粪/以饲其马/日望朝廷救军/及渐羸死/则与将士分食之/马尽食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骑射”即骑马与射箭,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御”“射”两种基本技能。
B.“河南”古指黄河以南地区。《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南”与文中同义。
C.“尚书”是古代“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长官的统称。
D.“长兴”是五代时后唐明宗的年号。我国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敬达颇有名声,得到皇上重用。他年少时就以骑射闻名,因此被庄宗赏识而继任父职,后又因军功升职;明宗时多次升迁,还被越级提拔为检校司徒,兼任钦州刺史。
B.敬达设置工事,围攻太原失利。他在末帝催促下攻打太原,采取筑工事围困太原的战术,但天时不利,未有成效,结果战事失利,自己反而被契丹和叛将石敬瑭围困。
C.敬达忠于国家,拒不降敌被杀。他在太原一战中被敌人援军契丹击败,就困守晋安寨,期望雪耻,坚持抗敌,形势穷困下愿以死促使自己军队,其部下就杀了他投降。
D.敬达以死事国,深受大家敬重。他死之后,末帝为之悲恸良久,也得到敌军将领的尊敬,被认为是效仿之典范;他的妻子儿女也受到石敬瑭的善待,被赐予田产住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敬达每聚兵塞下,以遏其冲。契丹竟不敢南牧,边人赖之。(5分)
(2)时议者以敬达尝事数帝,亟立军功,临难固执,不求苟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15.《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一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诗人送客时的萧瑟、凄冷环境。
(2)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作者请求后主在遇到“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要“ , ”、不要有所偏私、“使内外异法”。
(3)庄子的《逍遥游》中,为证明“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用“ , ”两句列举了自然界中属于“小年”范围的两种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②一女子因琐事欲跳楼寻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地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女子的情绪,最终将其劝下,成功解救。
③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④职业劝募人和其他推销员一样,应该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应该进退有度,不死缠烂打,更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募捐。
⑤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
⑥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温馨,但越温馨,却也越见出其后的悲凉,越衬出其后的人生之悲,并让那悲凉力透纸背。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工商局近期组织抽检了酒类、肉制品、食用油和蛋制品等563批次食品样品,其中不合格的4批次样品已责令召回、下架。
B.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公益性事业领域开展发行专项债券,这意味着中国版“市政收益债”全面亮相。
C.小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受监测的29个主要城市楼市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26%,北京降幅超五成。
D.国防部和外交部3日夜就中印对峙事件均表态,善意不是没有原则,克制不是没有底线,印方要打消任何拖待变的幻想。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犬子能在高考中金榜题名,考入理想大学,你们全家人都应该感激老师多年来的悉心指导。
B.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
C.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好多了。
D.俗话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对这个问题,我有些愚见,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点儿帮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人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 ① ,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 ② ; ③ ,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自助式养老是近年来人们在探寻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显然,不依靠政府养老,这就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重的养老负担。而熟悉的人们在一起生活,就不会发生矛盾;不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自然就舒畅;这样,每个人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①熟悉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不会发生矛盾。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漯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