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48 2017-11-1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8]
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二单元测试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 文言文阅读(40分)
(一)烛之武退秦师(17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军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③以乱易整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军队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替代 ④替
B.①驻军 ②执掌事务 ③交换 ④被
C.①驻军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替代 ④给予
D.①军队 ②管理事务 ③交换 ④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行李之往来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以乱易整,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皆以美于徐公
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6.文化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7分)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___________一书,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它与《________》、《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二)荆轲刺秦王(23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浏览完整试题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秦王还柱而走 走:行走
D.事所以不成者 所以:……的原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3.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4.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激昂雄壮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6.文化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3分)
《荆轲刺秦王》出自西汉__________(作者)所编的《__________》一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体裁)史书,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7.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二.现代诗阅读(6分)
“代沟”上握手 (辛迪)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使读者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2、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哪个词语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中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还能对别人身上的不足引以为诫并督促自己修正的两句话是 , 。
(2)《论语》中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作者在“生”与“义”出现取舍矛盾时,他将做出的选择是: , 。
(4)《鱼我所欲也》文中用强烈语气表明自己对利禄奉行取之有道态度的句子是: ,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能带来好处的句子是:
, 。
(6)《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
(7)、《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 。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9)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10)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 _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重读荆轲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展开余下试题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近身”。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节选自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荆轲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这表现了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但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B.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出发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於期的首级;拿上燕国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藏有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C.高渐离其实心中也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
D.本文作者一再褒扬荆轲与高渐离。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高渐离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
E.作者要用文字告诉我们,他在挖掘一种精神,就是义士们勇敢、无畏、忠烈和高洁的精神。
2.文中为什么写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党等事?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认为荆柯刺秦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生命是一场美好的相遇。
钟子期遇见了俞伯牙,便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牛郎遇见了织女,留下的是一场魂牵梦萦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徐志摩遇见了康桥,从此“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成为了流传的经典……
感谢生命的因缘让我们有了这奇妙的相遇。请你以“相遇”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
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二单元测试答案
一. 文言文阅读(40分)
(一)烛之武退秦师(17分)
1.C 2.A 3.B 4.D 5.D ——每题2分
6. 《左传》 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东周 《公羊传》——每空1分
(二)荆轲刺秦王(23分)
1.C 2.D 3.A 4.B 5.B ——每题2分
6.刘向 战国策 国别体——每空1分
7.(1) 于是荆轲就登上车离开了,最终没有回头。( “就”、“去”、“终”、“顾”各1分,句意1分)
(2)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少”“假借”、“毕”、“于前”状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二.现代诗阅读(6分)
1.D(“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说法有误,该诗节奏舒缓,语言平和)(2分)
2.①“忘记”(1分)②作者希望消除代沟(1分),使父母与孩子能很好的沟通,老人和年轻人很好的沟通(2分)。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6)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7)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0)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1.BE(A、“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文章没有表明这种观点。C、“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理解有误。D、“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不正确,应该是荆轲最后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每一选项2分
2.一是说明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2分)
二是说明荆轲也是集高尚与卑琐为一身的普通人。(2分)
3.作者将荆柯刺秦的故事称为“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 (2分),是“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 (2分),“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 (2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从材料来看,题目中的“相遇”并不是指一般的接触,而是指令人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等的接触。相遇的双方可以是人与人,也可以是人与物;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忧伤的……
此题宜写成回忆性散文或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相遇”,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可从以下角度构思:
角度一:写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选材的某个人相遇。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要选取相遇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相遇“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相遇确实值得回味。
角度二:写自己与某种物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相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展开余下试题
角度三:写自己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在阅读中认识了某个人物,被他的精神所感染,被他的遭遇所震撼,为他的行为所折服……那么就可以写与这个人物的相遇。例如阅读《鲁宾逊 漂流记》,被鲁宾逊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经久难忘。
素材积累:
名言警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选材角度:不要排斥有意义的相遇)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选材角度:与久盼的事物相遇最快乐)
3.疾风知劲草。——《后汉书》(选材角度:草与风相遇,方显刚劲)
4.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增广贤文 》(选材角度:与什么相遇,就有什么教益)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选材角度:相遇需要机遇)
6.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选材角度:与贤者相遇能自觉改变自己 )
7.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遇——《旧约全书》(选材角度:美好的事物总能相遇)
事例:
1.鲁班上山采药,与芒草不期而遇,被其划破手指,受其启发,发明了锯。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一度消沉,冒昧向大作家托尔斯泰 倾诉。托尔斯泰回了一封长达38页的信,倾尽关爱。罗曼•罗兰读信时感动得泪流满面,终于走出低谷,后来成为世界著名作家。
3.数学家华罗庚 读到陈景润的数学论文,惊喜地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将他调到自己身边,使他成功地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13.220.14.192)
上一篇:
河北省盐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篇: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周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海南省定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