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0  2017-11-1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0]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永年区第二中学
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
第I卷(共77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D.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C.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浏览完整试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B.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笑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样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


展开余下试题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父亲的证明
游睿
天快黑的时候,一个男人来到了学校门口。男人头发蓬乱,双眼通红,密密匝匝的胡须似乎很久没剃过。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我的警觉。  
我拦住他问:“你找谁?”  
男人看到我,搓了搓双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是胡小花的爸爸,我来接她回家。”  
我把胡小花叫了出来。此前,胡小花都是由她奶奶来接的。她爸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小花,你爸爸来接你了。”  
胡小花听到后飞快地跑出来:“爸爸在哪里?”  
我指了指眼前的男人。男人后退了一步,半蹲着身子轻声喊道:“小花,你看谁来了?”  
“小花,过来,爸爸抱抱。”男人微笑着,看得出是那种带着讨好的微笑。但胡小花退后了一步,拉住了我的衣袖:“老师,我不认识他,他不是我爸爸。”  
我吓了一跳,赶紧搂住小花,再次警惕地打量这个男人。我看过许多地方丢小孩的案例,犯罪分子就是装成亲人把小孩骗走的,没准这个男人就是个坏人。
我大声问道:“你到底是谁?”  
男人站了起来,脸上顿时皱纹密布。“我是小花的爸爸啊,小花,你怎么不认识我呢?”  
我问:“你叫什么名字?”男人说他叫胡文进。  
我转身问小花,小花说他爸爸是叫胡文进。我让男人拿出身份证来看看。男人立刻在自己身上摸索,片刻后却摊手说,他来得匆忙,没带在身上。  
我拉着小花,打算回教室。男人在背后喊:“老师,等等。”我转身,发现男人一脸痛苦,蹲在地上。他抬起头对我说:“我真的是胡小花的爸爸,我今天刚回来,她奶奶生病了,就让我来接她。你们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我摇摇头,说:“不是我不相信你,连孩子都不认识你,我怎么可能把她交给你?”  
“你要我怎么办才肯把孩子交给我?”男人几乎是吼了起来,“她明明就是我的女儿,凭什么不让我带走,天马上就黑了。”  
我说:“不是我要怎么样,是你必须证明你是她的爸爸,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  
男人平静下来,勉强笑笑,说:“对不起,老师,我刚才情绪不好。我真的是她爸爸。小花两岁时,我和她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我已经快五年没见过孩子了。如果不是我手里有她的照片,我也不认识她。”  
胡小花突然大声说:“你不是我爸爸,我爸爸没说要回来,前天他还和我通过电话。”  
男人把双手伸进头发里,努力地抓了一把自己的头发。然后他站了起来,我看到他双眼有了泪水。男人说:“老师,你有电话吗?你说个号码,我给你打过来。”  
疑惑地看着男人。他正用恳求的目光看着我。我犹豫片刻,还是将号码告诉了他。接着,男人拨通了我的电话。男人说:“把电话给小花好吗?”  
我虽然不解,还是将电话给了胡小花。胡小花接过电话,我看到男人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他的声音也一下子变了,他用温柔的声音轻轻地说:“喂,小花,乖伢子,我是爸爸呀!”  
“爸爸!”几乎是在一瞬间,胡小花飞跑过去,一把抱住男人,一边还回过头,对我说:“老师,他是爸爸,爸爸每次都是这样叫我的!”  
男人紧紧地抱住小花,把头深深埋在小花的肩膀上,小花也在他的肩上啜泣着。半晌之后,男人抬起头,努力微笑着对我说:“这些年,我天天给她打电话,她更熟悉的,是我电话里的声音。”  
那一刻,男人泪流满面。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父亲的证明”为线索,围绕“接女——被拒——证明——相认”组织主要故事情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B.小说的开头塑造了邋遢疲倦的“父亲”形象,它的作用是为了与后文“父亲”浓浓的爱女之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C.小说通过叙述一个家长接放学回家的女儿的温情故事,折射了一个冷峻严肃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
D.小说以细节见长,如写胡小花接电话时,“男人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声音也一下子温柔起来,写出了柔情似水的父爱。
E.小说的语言风格清新朗俊,用语简单洁净,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沉浓烈的情感。
8.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推动小说发展的主要张力,这篇小说有几类矛盾冲突?请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探究。(5分)
二、古诗文阅读(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C.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13分)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的寒气催落菊花凋零,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15.“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两项是(5分 )
A.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
B.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
C.菊花祗作旧时黄,白雪堆人头上。(宋•戴复古)
D.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
E.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
16.有人说,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7.(1)《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 。”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 , ”。
(4)《陈情表》用“ , 。”两句缺少亲属帮助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第Ⅱ卷 表达题(共7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且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山辅佐刘备,简直是为虎傅翼。
②被白蚁潮覆盖的区域,每隔几分钟,便会有断裂的枝桠,或者擎天的巨木主干,呼啦啦落下,轰隆隆倒掉,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③国际田联专家诊断,男子110米栏项目仍是刘翔和罗伯斯的天下,刘翔的竞技状态与日俱增,而罗伯斯则稍欠稳定且实力有所下滑。
④大明朝历经两百多年,不思进取, 颓势久己,崇祯皇帝虽宵衣旰食,终难力挽狂澜,悲凉地吊死在煤山之上。
⑤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⑥今年东北大部分地区五风十雨,丰收在望,尤其是三江平原,粮食产量有望突破历史最高值。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19.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C.能否使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真,是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成为有诗意追求的关键。
D.白皮书说,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大地,植根于乡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传承、复兴乡村伦理精神,无疑是复兴乡村文明的重要途径。
①如何复兴乡村文明,重建美丽乡村,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②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空心化严重,乡村文明衰落
③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很多复兴乡村文明的好做法、好经验
④一些地方出现了乡村传统秩序崩塌、村落精神涣散、功利行为盛行的现象
⑤当代乡村是传统农业文明的重要保留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
⑥可喜的是,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A.①③②⑤④⑥ B.①④②⑥③⑤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②④①⑥③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看①_______________。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其次是看
②______________。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本地的文化传统。③______________。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
四.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22.(1)《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最初的梦想》里唱道:
最初的梦想 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 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3)今年2月,52岁的浙江菜贩范国梁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旁听生。只读过三年书的他,想重新修订先祖古籍。事实上,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旁听生数以千计,从二十岁出头到年过花甲,他们在京过着窘困的生活,但却一直坚持着。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一个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高二10月月考试题答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邯郸”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