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 ~14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诗人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首句“巴蜀”二字使人联想到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妻孥且旧居”中的“且”字是“仍然是”的意思。 C. 颈联中诗人担心路远情疏,强颜欢笑,自我安慰。 D. 尾联以自身功名无成、贫病交加的遭际作结,结得深沉。 E.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感情含蓄蕴藉,品之有自然之趣。 14. 本诗感情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意象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离骚》中通过写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们骑着骏马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的壮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等复杂感情。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茫茫艺海中,真有远见卓识的启发性的老师寥若晨星,他们理当被尊为恩师。 ②作为百年老校,我校一直将优良的办学传统陈陈相因,办学成效显著。 ③国画创作中,任何单纯笔墨语言的借用,都是拾人牙慧,终不能到达自由的境界。 ④为了报仇,阿根廷海军绞尽脑汁,构思了许多向英国反戈一击的作战方案。 ⑤巴厘岛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把国有企业迁出市区,导致很多地皮卖不出去,待价而沽。 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特朗普对经济走向的预测只是他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一次“出位表演”。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①③⑥ D. ②③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2017年高考成绩揭晓之际,每个考生和家长都需要有一个平常心态看待问题,将高考当作人生的一个逗号,而不是人生的全部。 B.按照传统方式推广“非遗”,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好,而互联网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 C.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我国城乡的一道新风景,伴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法制轨道,谁来读、谁来管、谁来建等系列问题也将有更明晰的答案。 D.一般说来,越是发达地区,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越趋理性化,摆排场、讲面子的浪费现象就越不受主流价值的认同。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这本书共收录了我们文学社成员的150篇大作,是我们三年来的智慧结晶,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B.小明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老师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展开余下试题 D.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说:“最后,感谢嘉宾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 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19.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 ① 。将化石完好的采集下来,对古生物的研究才能正常开展。因为 ② ,所以化石修理也是古生物学研究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 ③ ,必须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用显微镜观察,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①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② ③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斜杠青年”的定义是: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对此,有人说,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现在年轻人兴趣广泛,有从事多重职业的技能;二是他们也有生活压力,多一份职业就多一份收入;有人反对,现在不少企事业单位是不愿意员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职业,如果让领导知道,被炒鱿鱼都不无可能。用人单位认为,只要不影响本职工作,单位是不会干涉的;专家认为,选择多重职业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学习性,同时,还能扩大社交圈。 请根据材料,从你自己的认识角度,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