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87  2017-12-09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河北省香河县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香河三中高一语文期中测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作为“六艺”之一,列为当时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论断。汉代还将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也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就特别强调了汉字与绘画同出一源:“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惟妙惟肖 ,充满灵动之美。
较早产生的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数量也相当有限。尽管人们后来摸索出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组合造字的会意方法,也仍然无法满足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如果解决不了能产性的问题,汉字很可能像其他几大古文字一样,转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满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早期朴素辩证哲学的启发下,运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理念,将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机制,产生了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而成的形声字。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因其很大的优越性、区别性、能产性和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也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例如,“男”字在甲骨文中就是由“田”和“力”两部分构成的,而“力”像一种最原始的耕地农具之形。这说明,在造“男”字的时候,中国已进入农业社会。
和谐的“和”,甲骨文写作,也就是后来的“龢”字:左边是用竹管编制的笙一类的乐器,右边是禾苗的禾。禾苗需得阴阳六气之正,才能顺利生长,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乐器最重要的是音声相和,是宫商角徵羽的绝佳配合,这是人文的和谐。一个“龢”字,透露出古人综合全面的和谐观,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的完美结合。
这些汉字构形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比最早的文献中所记述的还要早得多,是我们所能探知的古人思想观念的最早期状态。汉字构形的这种文化考古功能,更加深了汉字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密切程度。
(选自2017.1.15《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在西周时期就被纳入“六艺”的行列,成为皇室初级教育的必修内容,秦始皇将“书同文”列入国策,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文字。
B.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文字是“经艺”的根本,是“王政”的发端,因此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成为汉代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


浏览完整试题C. 几乎所有创造了中国盛世的明君都会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
D. 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代张彦远认为汉字与书画同出一源。《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记载了仓颉造字时依据自然痕迹确定汉字字形的史实。
B. 甲骨文的“象”字,长着长鼻子和健壮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印证着书画同源的事实,体现着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
C. 早期汉字多为象形字,个性化很强,但因为数量有限,满足不了语言日渐丰富的需求,使得汉字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D.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念体现着中国先民早期朴素辩证哲学思想,为汉字从一元化的象形转化为二元化的形声提供了可能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声符和形符体现着汉字的读音和含义,通过这种音义结合的构形方式而形成的文字能够使得其被广泛应用,并使汉字的长期生存成为可能。
B. 甲骨文“和”写作 “龢”,左边寓意着宫商角徵羽的音声相和,右边寓意着阴阳六气之正的自然和谐,体现出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和美好的祝福愿望。
C. 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传递着古人综合全面的和谐观,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的完美结合。
D. 汉字构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人对事物的认知及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这显示出汉字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密切关系,也使得汉字具有了文化考古功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想看他错一回
冯小刚
一位导演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也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应该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原料勾兑出来的。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我听到过很多对我电影的批评,大多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这位导演的批评却超越这些表面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非常单纯,不顾一切,不能掺杂别的东西。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我不能把 所有的东西都押在上面,奋不顾身只为登顶。
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爱聊天,但非常害怕和姜文聊。我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谈话显得非常被动。抬起杠来,姜文的聪明智慧非常够用。因为这一点,他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姜文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 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我又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时,说一声:我错了。
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我们住在纽约长岛奥伊斯特贝小 镇。一天晚上,马晓晴和姜文为了影片的主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执。马晓晴坚持认为《桂河大桥》的主演是大卫•尼文,姜文则断然予以否认。他告诉马晓晴:“《桂河大桥》里没有大卫.尼文,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叫大卫•里恩,得过奥斯卡奖。这部电影我看过七遍。 ”
他们向剧组的录音师李学雷求证。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学雷说,好像是大卫•尼文主演的。姜文鼻子都气歪了,一口咬定,谁说是都没用,绝对没有大卫•尼文的事儿。为此,姜文和马晓晴还打了赌。
剧组的人也分成两派。我和艾未未站在马晓晴一边。我当时还没看过《桂河大桥》,但我希望姜文输。我答应开车拉马晓晴去租录像带,条件只有一个,马晓晴若是赢了,让姜文当着大家的面说:我错了。
我们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曼哈顿。艾未未去租带子。十几分钟后,他回来了,脸上的表情就像要告诉马晓晴得了癌症一样。未未说:“晓晴,咱们输了。”当时,马晓晴几乎丧失了回去的勇气,叛逃的心都有了。我对她说:“我也是太想看姜文认一回输,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我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几年前,一个和姜文很熟的朋友对我说,他曾听到姜文对我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富贵为了“活着”,内心应该是非常主动的。他听到家乡土改枪毙地主的消息,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为了“活着”,他应该主动放弃,利用一场赌博把土地和家业输得精光,从此沦为贫农。结果,他如愿以偿,躲过一劫活了下来。
把“活着”当成动词,由此把握富贵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葛优演的富贵断然不会想到的,看得出来姜老师是何等聪明,对“活着”的理解又是何等充满智慧。每到这时,我都在想,能和这样的演员合作,导演得省多大的心。但细一琢磨,我 又觉得不大对劲。如果富贵真的这么有智慧,这么主动,我们还能被他的苦难刺痛吗?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节选自冯小刚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度。
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


展开余下试题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
D. 文章结尾说:“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这既是对姜文聪明的赞扬,也是对姜文的忠告。
5. 在冯小刚的笔下,姜文的聪明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4分)
6. 文章第二段,姜文以酿酒为喻,对三类电影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请用直白的语言说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 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注:鞫读音: jū。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8.下列对文中加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9.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 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 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2.有 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2)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为国捐躯的精神的语句是“ , 。”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对“真的猛士”的评论是“真的猛士, , 。”
第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4.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②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③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他已经决定金盆洗手,不再做房地产生意,重操旧业搞养殖。
④中国女排在先失两局的情况下,第三局破釜沉舟,调上全部精锐人马,拼力反击,终于反败为胜。
⑤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举办的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决赛,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厅举行,现场将揭晓个人和团队的获奖名单。
B.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在去世很多年以后,世人才像发现新星一样赞叹他,他的作品也开始倍受追捧,收藏价格飞涨,而这一切,都与他毫不相干了。


展开余下试题C. 铁凝《哦, 香雪》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作品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表现了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
D. 基于近两年国内大城市过低的生育水平降低了经济潜在增长率、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情况,中央调整了我国的人口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起正式实施。
16.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医学不是万能的。对于很多重症病人来说, ① 医生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病人往往抱着无限的期待,②希望把病看好,③希望恢复如初、永不复。可见,患者的期望值和医学的局限性之间,存在着巨大鸿 沟。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通过耐心解释,可以增加医患信任,减少误解和纠纷。④医生过分相信技术力量,忽视了服务态度,⑤遇到失败的结果,很可能发生医疗纠纷。而良好的沟通和耐心的解释,⑥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降低患者对医学过高的期望值,增加医患之间的黏合度。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就算 既 也 / 如果 从而
B 即便 既 更 假如 因为 /
C 即便 不仅 而且 如果 一旦 往往
D 无论 / 还 假如 万一 常常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是常理,但是细究起来,它的意思是说① ,而不是说你付出了劳动就一定有收获。天有不测风云,假如你不幸遇到了严重的旱涝天灾,那么你付出再多的辛劳.也不会有好收成。所以② 。这个“天”可能是天气,也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其它复杂的原因。总之,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如此一来,我们就面临一个绕不开的问题:③ 年轻的朋友,对这一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四、作文(50分)
请以“往事难以忘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香河县第三中学高一期中语文考试题答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B.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出了文字是“经艺”的根本,是“王政”的发端,因此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成为汉代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曲解原文的文意,原文“汉代还将能否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选项说成了说文解字把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文选官的标准。
2. 试题分析:A. 唐代张彦远认为汉字与书画同出一源。《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记载了仓颉造字时依据自然痕迹确定汉字字形的史实。根据原文理解应该是记载了张彦远的想法,并不能说成是史实。
3. 试题分析:C. 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传递着古人综合全面的和谐观,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的完美结合。选项中说每一个汉字说法过于绝对。
4. D
试题分析:A. 冯小刚在记述姜文的时候总是拿自己的不足做比较,这是为了衬托姜文,完全是一种谦虚。冯小刚作为知名导演,为了突出姜文而不惜自我贬抑,体现了他做人的态度。并不是谦虚,而是陈述的事实。B. 在打赌问题上,冯小刚选择站在马晓晴一边,是因为他觉得马晓晴如此坚持,定是有把握的;况且李学雷是电影学院毕业的,看过无数电影,他都站在马晓晴一边。选择站在马晓晴一面不是因为他的坚持,而是事实所在。C. 姜文对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活着》有一些不同看法。姜文认为“活着”是一个动词,被电影当成名词使用了。冯小刚听后非常赞同,并且认为葛优在这一点上不如姜文。并不是葛优的观点不如姜文,原文没有表达这种意思。
5. ①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②能言善辩,聊天谈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③博文强志,对电影的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④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对电影独到的见解和对我的电影的一针见血的评价和建议。能言善辩,聊天谈话时对话语权的掌握,让她在谈话中永远保持着胜利者的姿态。博文强志,对电影的熟悉和惊人的记忆力令人惊讶。对演员角色的独到理解与把握令人钦佩。
6. ①(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②(从“新鲜葡萄”到“鲜榨葡萄汁”)冯小刚的电影只是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还没有达到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的境界,给人的启迪不够,难以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③(“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简单勾兑”)有些导演不注重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只会简单、空洞的说教政治,粗制滥造。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要注意结合文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本题,例如(葡萄酿成酒)好的电影应该在生动、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基础上,有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有对人性本质的思考,甚至有对生命的引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文言文阅读(四)(19分)
7.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
8.D(“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9.A(安南国入朝请罪的人物错误。)
10(1)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
(边鄙,边疆地区;岁,每年;赋:征收;苦,感到困苦、痛苦。每点1分,句意1分。共5分。)
(2)(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就)写成法令。
(补出主语,莫:通“暮”,夜晚;鞫,审问;是,认为正确;著,写。每点1分,共5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9分)
11.B、D(4分)(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并无此意;D项“‘雕’畏惧秋风”错误,颈联是为了表现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并无畏惧秋风之意。)(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
12.(5分)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情感”1分,“简要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第II 卷 表达题
14. B 
【解析】①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指自然中冰的融化。望文生义。②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香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