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17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考卷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座位号;同时填写考生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 2.单选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题上。 3.非单选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5分) 一、(6小题,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教悔(huì) 抽屉(ti) 文绉绉(zhōu) 锐不可当(dāng) B. 绯红(fēi) 亵渎(xiè) 锃亮(zhèng) 深恶痛疾(è) C. 铿锵(kēng) 犀利(xī) 诘责(jié) 夏水襄陵(xiāng) D. 不逊(xùn) 蛮横(hèng) 泄气(xiè) 沿溯阻绝(sù) 2.下列各组词语书与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摧枯拉朽 眼花瞭乱 雷霆万钧 待人接物 B. 如梦初醒 排山倒海 山呼海啸 和颜悦色 C. 屏声敛息 万众瞩目 油光可签 藏污纳垢 D. 所向披糜 金戈铁马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屠呦呦成为获得首个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B. 6月7日早上,伊朗德黑兰国家议会大楼和伊朗开国领袖霍梅尼陵墓发生枪击和自杀爆炸事件,造成至少约12人死亡,42人受伤。 C. 面对新一轮改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D. 为了防止禽流感不再蔓延,我国各地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新闻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B.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野草》。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D.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钱塘湖春行》是写早春的作品。 5.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 ④⑤①③② B. ①④⑤②③ C. ④①③②⑤ D. ①⑤③②④ 6.综合实践活动。(5分) 材料一: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 材料二: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 材料三: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 (1)这三则材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浏览完整试题(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2小题,15分) 7.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荇、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E.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F.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4分) [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① 曹植的《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几分恐惧,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5分)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D. 空谷传响 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 10. 把“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C. 结尾引用民歌从侧面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长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凄清肃杀的气氛。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3分) (2)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10小题,4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晖 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 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 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捭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 ,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摘自网络,有删除) 13.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 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 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 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 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14. 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 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 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 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15.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 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 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 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16.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划线词的表述效果。(4分) 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17.“链接四”中提到,深阅读的消失“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 观点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22分) 藤野先生 鲁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 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 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