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96  2017-12-2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河北省沧县风化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一.联系教材知识,完成1-8题(27分)
1.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是对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编年体史书是以年代顺序记录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史书,特点是时间概念清楚。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被鲁迅先生评价为“诗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 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⑦⑩/ ②⑤/③④/⑥/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3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群臣侍殿上者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④沛公安在
⑤大王来何操 ⑥长于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此亡秦之续耳
⑨夫晋,何厌之有 ⑩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①⑦/②⑧⑩/③/④⑤⑨/⑥ 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 ①④/②⑩③/⑤/⑥⑨/⑦⑧
4.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又前而为歌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3分)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3分)
A.夜缒而出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 D.秦军汜南
7.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项是( )(3分)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诸郎中执兵
8.背诵默写(6分)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
二、古诗文阅读(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
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开元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德秀早失恃怙,缞①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曰:“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


浏览完整试题部人为盗,吏捕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曰:“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德秀许之。胥吏曰:“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曰:“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诚信化人,大率此类。
秩满,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杳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恬然自得。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蹇士赋》,为高人所称。
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注:①缞:旧时的丧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黜陟使上闻       闻:报告 B.族人以绝嗣规之 规:约束
C.累则吾坐 坐:获罪 D.好事者载酒肴过之 过:拜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元德秀“高行”的一组是(3分)(  )
①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 ②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
③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 ④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
⑤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 ⑥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A.①②④⑤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德秀孤苦无依,依照法令领俸禄做官,出任邢州南和尉。后来,因为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又得到提拔,做了龙武录事参军。
B.元德秀赶不上在父母活着时娶妻,于是不肯结婚。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
C.到鲁山上任时,德秀从车上掉了下来,不幸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但还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郡守长官。
D.元德秀淡泊名利,安于贫贱,晚年定居陆浑山,寄情山水,所著文章得到了思想行为高尚的人的赞扬。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3.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嫩竹”“红莲”意象。(6分)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冰 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了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展开余下试题(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上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来。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来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来”,“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3)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4)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
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致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
(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3分)
(4)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4分)


展开余下试题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②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③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④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⑤李克强总理12日陪同来华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颐和园散步。两国总理在一处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中,感受中国古典园林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和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⑥ 现场目击者受访时惊魂未定地说,凶嫌至少开了40枪,枪声不绝于耳,“几乎延续了一整首歌的时间!”还有目击者称枪手向人群扫射时,一直发出笑声,神情恐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从去年秋天开始,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有关部门积极制定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各方面政策,朝着让百姓对空气质量满意的方向不断迈进。
B.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需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在诸如“速生鸡能不能吃”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C.中国政府把创新驱动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力度,通过简政放权为企业和市场主体松绑,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D.据新华社报道,北京时间8日凌晨4时,日本东京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奥委会全会上,一举击败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地。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记得那天,我骑着你给我买的新车出游,可我撞坏了它。
我以为你会骂我,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次,我在你新铺的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
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但是你没有……
还记得那一次,我缠着你去海边,而你说那天会下雨。
果然那天下雨了。
我以为你会说:我告诉过你啦!但你并没有……
是的,有许多许多的事,你全都没有做。
你容忍我、爱护我……
有许多许多的事,我要回报你,我要感激你……
读完上面这首孩子写给父母的小诗,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1.D 2.C 3.A
4【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是名词话用作状语;B是意动用法;C意动用法;D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句中的“前”是名作动,故应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其余是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整个国家,全国,与现在相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略
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规”是“劝告”的意思。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③只是叙述元德秀被任用之事;⑥不是元德秀的“高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排除③⑥,故选A项。
11.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元德秀摔伤脚和做鲁山令的前后时间错,摔伤脚是在做鲁山令之前;说“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郡守长官”也错,应是汝郡郡守用客礼来对待元德秀。
12. 答案:(1)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第二天,(偷盗者)杀了猛兽回来了。
(2)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出”译为“放出”;“格”译为“杀”;省略句式翻译时应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2)句中,“高”,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高”;“名”,作动词,译为“呼名,叫名字”;“谓”译为“叫,称”。
参考译文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中 进士。
德秀小时候丧父,生活贫苦,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开元年间,由乡里举荐,常年在京城游学。不忍心离开母亲,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负板舆(背着母亲),和母亲一起到长安。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在母亲墓地之侧建庐居孝,不吃盐,不吃酪,睡觉时底下不垫茵席,刺出血来画像写佛经。时间长了,凭着是孤儿,人又小,(按照法令)领俸禄做官,调任邢州南和尉。辅佐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黜陟使向皇上报告了,(朝廷)召他任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早年失去了父母,接连为父母服丧,没有赶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成为孤儿后,就不再娶亲。元氏家族的人用绝后来规劝他,德秀说:“我的哥哥有儿子,可以承继先人的香火。”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这之前,德秀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汝郡郡守便用客礼来对待他。
县中有个人偷盗,官吏逮捕了他,关在牢里。恰好鲁山境内有猛兽作乱,偷盗者自己说:“愿意拼杀了猛兽来赎自己的罪。”德秀答应了他。官吏说:“这盗人使用诡计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府的囚犯,岂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德秀说:“我不想违反承诺,受到牵连我一个人获罪,一定请求不牵连诸位。”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第二天,(偷盗者)杀了猛兽回来了。(德秀以)诚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这种做法。
任官期满,德秀向南游览陆浑山,看见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长期隐居的想法,于是在山冈上修了房子。有一年遇到饥荒,厨房里烟火不生,而德秀弹琴读书,怡然自得。好事的人拿着酒和菜肴拜访他,德秀不分贤能与否,都和他对饮,乐陶陶地,超然物外。弹琴喝酒之外,偶尔吟诗作文。任情而写,语言没有雕琢。他所著的《季子听乐论》《蹇士赋》,受到高人称赞。
天宝十三年德秀故去,时年五十九岁,门人共同谥他为文行先生。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13.嫩竹生长,红莲花落,“嫩竹”、“荷花”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山居环境的清新雅致,(2分)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隐逸情怀,(2分)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2分)
14.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1分)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高洁情怀,(1分)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1分)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2分)
15【答案】
(1)B.E
(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沧县”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