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4  2018-01-0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普通班第三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鄢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浏览完整试题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短歌行》,回答4~5题。(10分)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周公吐哺”典故的含义。(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8题。(12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5分)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巉(chn)岩:险峻的山岩。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安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看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二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交代了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做的准备。
B.第三段中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态;《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默写。(6分)
13.(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叹民生艰难,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揽求天下贤才的迫切心情。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松 侣
宗 璞
一位朋友曾说她从未注意过木槿花是什么样儿,我答应木槿花开时,邀她来看。过了些时,偶然走过图书馆,却见两排木槿,花朵已全落尽了。一路很是怅然,似乎不只失信于朋友,也失信于木槿花。又因木槿花每一朵本是朝开夕谢的,不免伤时光之不再,联想到自己的疾病,不知还剩几多日子。


展开余下试题回到家里,站在院中三棵松树之间,那点脆弱的感怀忽然消失了。我感到镇定平静。三松中的两棵高大稳重,都似很有魅力,可以倚靠。第三棵不高,枝条平伸作伞状,使人感到亲切。它们似乎说,好了,不要小资情调了,有我们呢。
它们当然是不同的。它们不落叶,无论冬夏,常给人绿色的遮蔽。那绿色十分古拙,不像有些绿色的鲜亮活跳。它们也是有花的,但不显著,最后结成松塔掉下来,带给人的是成熟的喜悦,而不是凋谢的惆怅。它们永远散发着清净的气息,使得人也清爽,据说像负离子发生器一样,有着实实在在的医疗作用。
更何况三松和我的父亲是永远分不开的。我的父亲晚年将这住宅命名为“三松堂”,言“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其寄意深远,可以揣摩。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为同时也感到父亲的思想、父亲的影响和那三松的华盖一样,仍在荫庇着我。
父母在堂时,每逢节日,家里总是很热闹。70年代末,放鞭炮之风还未盛,我家得风气之先,不只放鞭炮,还要放烟花,一道道彩光腾空而起,煞是好看。这时大家又笑又叫。 放了几年,家里人愈来愈少了。剩下的人还坚持这一节目。以后因子侄辈纠缠,也还放了两年。再以后,没有高堂可娱,青年人又大都各奔前程,几乎走光,三松堂前便再没有节日的喧闹。
这一切变迁,三松和院中的竹子、丁香、藤萝、月季和玉簪都曾亲见。其中松树无疑是祖字辈的,阅历最多,感怀最深,却似乎最无话说。只是常绿常香,默默地立在那里,让人觉得,累了时它总是可以靠一靠的。
这三棵松树似是家中的一员,是亲人,是长辈。燕园中还有许许多多松柏枞桧之类的树,便是我的好友了。
在第二体育馆之北,有一片用松墙围起来的园子,名为静园。这两年,每天清晨坚持散步是我性命攸关的大事。散步的路径,总寻找松柏之处,静园外超过千步的松墙边便成为好地方。一到墙边,先觉清气扑人,一路走下去,觉得全身的血液都换过了。
临湖轩前有一处三角地,也围着松墙。其中一段路两边皆松,成为夹道。那松的气息,更是向每个毛孔渗来。最主要的是那气息,清到浓重的地步,劈头盖脸将人包裹住了。这时便想,若不能健康地活下去,实在愧对造化的安排。
走出夹道不远,有一处小松林,空气自然是好的。我走过时,总见六七位老太太在一起做操,一面拍拍打打,一面大声谈家常。譬如昨天谁的媳妇做的什么饭,谁的孙子念的什么书。松树也不嫌聒噪,只管静静地进行负离子疗法。
中国文学中一直推崇松的品格。松树的不畏岁寒,正可视为不阿时不媚俗的一种节气。这是“士”应有的精神境界,所以都愿意以松为友。白居易《庭松》诗云:
即此是益友,其友须贤才。顾我犹俗士,冠带走尘埃。未称为松主,时时一愧怀。
最后两句用松之德要求自己勉励自己,要够格作松的主人。松不只给人安慰,给人健康,还在道德上引人向上,世之益友,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然界中,能为友侣的当然不只松柏一类。人若能时时亲近大自然,会较容易记住自己的本色。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纵然手不能举足不能抬,纵然头上悬着疾病的利剑,我们也要俯仰自得,站稳自己的位置。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由松树自然联想到与之永远分不开的父亲,父亲虽然离去了,但他的思想和人格还一直影响着“我”,使“我”感到安心。
B.作者回忆一家人在松树下放鞭炮的热闹情景,目的是与父母离世后家庭的冷清、寥落形成对比,表达物是人非家道衰落的伤感情怀。
C.文章写小树林里老太太们运动、聊天等喧闹的场景,突出她们生活的安闲快乐,而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
D.文章由松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由“三松”写及“松墙”和“小松林”,以“松”为中心意象,连缀全篇,衔接紧凑,构思严谨。
E.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既有可读性,也有哲理性,给读者深刻的启发。
15.文章本在写松,开头却从木槿花的凋零写起,作者这样安排文章开头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联系全文,对作者以“松”为“侣”的原因加以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2分)
18.以“微电影”开头,将下面的文字材料重组为一个单句,含标点不超过80字。(6分)
①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视频短片的称谓。
②微规模投资(每部几千元到上万元)、微周期制作(1到7天或数周)和微时(30秒到300秒)放映是微电影的几个基本特点。
③微电影虽然篇幅短小,但具备电影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④微电影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
微电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二、三节的格式,仿写第一、四节。(6分)
荷花在一池碧波中挺立
像翡翠盘中盛着一树红珊瑚
它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露珠在青翠草叶上滚动
像清澈的明眸噙着一颗泪珠
它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的某名牌大学有关自主招生调查统计表,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不同家庭所在地学生在百分之三十的自主招生名额中的分布情况
(1)根据图表内容,得出结论。(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自主招生的现状,提出一条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C (张冠李戴,可以看出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的是宁波发现的独木舟模
型器。)
2. B(文章并未具体阐述“古越人的冒险精神”。)
3. B(由文章第三段可知鄢县是“自唐时从越州独立出来后”开始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不能因此得出“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的结论。)


展开余下试题4.答案:(示例):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5.答案:(示例)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举。
6.答案:写出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7.答案:“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8.答案: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9.解析: “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C
10.解析:赋文中有许多“四六句”、对偶句,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可据此断开。
答案:B
11.解析:“消沉和虚无的思想”不准确。
答案:D
12.答案:(1)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很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高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感觉忧伤悲哀,紧张恐惧,感到害怕而不敢停留了。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然长鸣,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晚上,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3.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14.【解析】 B项,“物是人非家道衰落”错;C项,“这正是默默付出的小松林带给她们的”错。
【答案】 BC
15.【解析】 这道题考查散文开头的作用。先从木槿花凋零写起,从自然之景联想到自身境遇,表达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结构上主要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 首段写木槿花的花期短、凋零快,而自己错过了它的花期,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惆怅,自然勾起自己疾病缠身、时日不多的伤感。这样写,欲扬先抑(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面写松树及自己心境的转变张本(铺垫),并照应结尾。
16.【解析】 可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考虑散文结尾的一般作用,再从内容上进行深入分析。
【答案】 这句话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这是作者从自然中获取的人生感悟,并号召人们无论处境如何,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自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守本色、不阿时不媚俗的人生态度。
17.【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能力。作者以“松”为“侣”正是由于“松”的特点所决定,作答时,除考虑这一点外,还要注意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与“松”的关系。
【答案】 (1)松可以给我安慰,尤其“三松”,它们与我们一家密不可分,是我们过往生活的亲历者,仿佛是我的亲人、长辈,让我感到亲切,安心。可以倚靠。(2)松可以给我健康,松树散发出的浓重的清气沁人肺腑,身心愉悦;给疾病在身的我注入坚强活下去的动力与信心。(3)松在道德上引人向上,它不阿时不媚俗的节气让我们能坚守自己的本色,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境界。
18【解析】 此题与长短句的变换相似,只是规定了陈述对象。可以先找出可作主干的句子,然后把其他句子转变成修饰限制成分。
【答案】 微电影是一种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视频短片。
19.【解析】 每节诗所选用的意象不同,由此可考虑一、四节的内容,结构上要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 (示例)风筝在蓝天白云里摇曳/像碧海中驶过一艘小画船/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雪花在松树林中飞舞/像一叶绿舟中引来许多白蝴蝶/它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20.【解析】 解答(1)题首先要读懂图表的主要信息,从七项名目上看,大致分为两大类:农村和城市;再观察每一项数据,城市学生自主招生名额明显高于农村。从这两个方面来解读基本能得出结论:该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城市学生的名额远远高于农村学生。(2)小题相对来说,比较有弹性,只要往“公平”“平等”方面靠,基本能得分。
【答案】 (1)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的“寒门学子”处于劣势。(2)要尽量增加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中的名额;有必要采取多元的录取方式;对农村的“寒门学子”可适当降分录取。 (42.49.19.14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黄陵”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