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实高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清试题 语文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 ) (3分) A. 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荆轲为了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秦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D. 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浏览完整试题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B. 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C. 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 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 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毋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l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毋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对文意的理解的一项是( ) (3分) A.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家刘心武主要通过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舐犊深情。 B. 文中的母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独到之处,她不是把孩子紧紧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将孩子“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真正有出息。 C. 对于母亲给予的爱,作者并不是当时就理解的,而是在经历过种种的人生体验之后,才领悟到这种高层次的母爱。 D.本文文字朴实无华,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歌颂母亲,却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子之间那种浓郁的深情。 5. (1)文章的结尾一段“母亲将我放飞以后。。。”其中“放飞”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5分) 6.作者认为母亲“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予了“我”哪些人生启示。(6分) (三)实用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药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但在当下,仍有不少人对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广东卫视日前推出人文地理纪录片《秘境神草》,让中医药进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草药文化的神奇魅力。神秘、玄妙、晦涩难懂,是多数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观感,因此敬而远之。中医药文化要走入寻常百姓家,既需要大众媒体提供平台,也需要讲好中医药故事。年初,一个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让瑞士日内瓦刮起强劲“中医风”,展示了中国以开放包容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的姿态。最近,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传统的中医药也成了让各国老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生生不息的岐黄之术将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中医文化传播也应该“掀起你的盖头来”。 (摘编自《让中医药走出秘境》)
A.A B.B C.C 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极富中国元素的中医药在国外备受推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 医药成了各国百姓心心相通的桥梁,也为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处方。 B. 《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医健康指数不高,并分析了主要健康 问题、影响健康因素和群体差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 从《中医调查报告》江西某市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情况调查对比表可以看出,十年来,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增长的势头迅猛,不久中医就会赶超西医。 D. 材料一显示不少人对中医药缺乏足够的了解;材料三显示相对西医,中医处于弱势 地位;材料四显示《中医药法》为民间中医执业开辟了新途径。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认为,中医药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国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 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但是未受到国人的足够重视。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
。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6、(1)《诗经·卫风·氓》中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以香草为喻,述说自己因修身洁行而被加罪和贬黜,但他坚定地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孟子>二章》中孟子就总结道: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②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家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几乎遭到主流媒体的一致恶评的石黑一雄获奖,村上春树依旧陪跑。 ③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因为并非所有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都会看医生,采样和进行甲流病毒检测,所以现在所检测到的甲流病例仅仅是凤毛麟角。 ④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⑤一直以来全球智能手机领导地位都被苹果,三星等洋品牌占据,但随着国企在这纪念的迅速发展,国产手机大有赶超之势,以高性价比赢得国人认可,华为、小米等企业如日中天。 ⑥2015年,在世界经济总体下滑,差强人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 我省根据当前墒情,秋收秋种进度及近期天气预报,省气象局提出建议,要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抓紧抢收;利用雨日间歇天气,加快秋作物抢收,腾茬工作。 B. 美国12日宣布决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明年正式生效。这是美国继1984年后第二次退出这一联合国机构。 C. 《河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审议修改稿)公布,条例规定:见义勇为者子女参加中高考,可依法加分:见义勇为者死亡,将一次性给予百万抚恤金;河南人在外地见义勇为,也能享受家乡待遇。 D. 进入高三之后,部分学生借口以学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3分) A. 昨日您光临寒舍,我出差在外,未能见面,明日我将登门拜访,请您在家恭候。 B. 编辑部给李老师发来贺电:祝贺您的大作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敬颂编安! C. 既然令郎各项条件符合,且愿意到市物流公司的财务科工作,我一定玉成此事。 D. 大家都认可这幅书法,大李说:“这是拙荆的涂鸦之作,承蒙厚爱,不胜荣幸。”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予以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有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_______________。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清月现鱼真可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爆竹声中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2、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①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 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⑤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⑥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宋代有关“才”的名言很多,发人深省。读了上面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