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359  2018-01-07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6题,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汲取(jí) 根深蒂固(dì) 持之以恒(héng)
B.诘难(nán) 锲而不舍(qiè) 味同嚼蜡(jiá0)
C.滞碍(zhì) 吹毛求疵(cī) 狂妄自大(wàng)
D.诓骗(kuāng) 豁然贯通(huò) 袖手旁观(guā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3分)
A.仰慕 凛洌 鞠躬尽瘁 根深蒂固
B.阴诲 嬉闹 眼花潦乱 孜孜不倦
C.取缔 笼罩 重峦叠嶂 抑扬顿挫
D.迁徙 羁拌 脍炙人口 锋芒毕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不但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文艺、体育各方面都很棒。
B.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C.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
D. 人与人相处,应当学会建立一种友谊、融洽的气氛。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去年5月28日,河北唐山附近发生大约里氏4.2级左右的地震,北京地区也有震感。
C.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D.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个朴实平易的人。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C.《不求甚解》作者邓拓,代表作《燕山夜话》。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原名周作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6、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生活中种种苦涩, ,历程中多少挫折, ,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 。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望,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A.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B.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使人失望流泪
C.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给人痛苦沉思 曾催人衰老憔悴
D.曾使人失望流泪 曾催人衰老憔悴 曾给人痛苦沉思
二、现代文阅读(52分)
(一) (25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a)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浏览完整试题⑤中国人(b)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第1、2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和论据?(4分)


8、第1、2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3分)

9、阅读文章3~5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突破口”?(3分)


10、阅读文章6~8段,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你能举出证明作者观点的事例吗?(3分)


1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3分)

12、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分)
13、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4分)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3分)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囚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__________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5、第一段中的“此类工作”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6、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光辉灿烂的明星是因为( )(3分)
  A.他们能轻而易举获得非凡的灵感。
  B.他们是具有创造力的人。
  C.他们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D.他们关注、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且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7、要成为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3分)


(三)、阅读《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回答19—23题。(15分)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①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汗,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③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④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展开余下试题 ⑤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⑥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9、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分)

20、文中第4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3分)

21、文中第5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3分)


22、文中第6段举诺贝尔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3分)

23、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80字左右)(3分)


四、 写作(50分)
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我们便由少不更事懵懂少年走进了花一般的青春年华我们背起行囊,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未来。当我们打开行囊,清点着自己的收获时,才发现自己的行囊里,既有理想、憧憬、成功、责任,也有失败、忧愁、烦恼……
请以“十五岁,我多了一份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2)文体不限 ;
(3)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B
2、C(A凛冽 ,B阴晦 眼花缭乱,D羁绊 脍炙人口)
3、C
4、B(“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应去掉其中一个。)
5、D
6、B
二、现代文阅读
(一)7、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证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8、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9、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10、正确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事例略。
11、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12、脊梁指起支撑作用(支柱)的意思。
13、a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 b中国人指部分中国人。
14、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15、创造性工作 16、D 17、①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   ②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思维谈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三)19、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20、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 21.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 22、善于记录灵感,才有利于激发创造 2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举例恰当,有见解,表述清楚 24、25为开放性试题,应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视为正确。
三、作文。略 (122.240.210.72)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九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