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31  2018-01-20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教学反馈
高三语文
考 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20分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__▲__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丰富了听众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表演得__▲__,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是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 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 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__▲__。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就全球治理机制和合作模式提出了具体可行、既 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好点子”,并付诸于实践。
B. 进入高三之后,部分学生借口以学业负担过重、复习压力过大为名,成天沉溺于题海之中,几乎完全放弃了必要的课外阅读。
C.新华社报道,林郑月娥在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中以其得票数已超过选举条例规定的600张有效得票数胜出。
D.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广告乱象,在制度层面更加健全、完善。
3.下列几则新闻的标题,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B. 《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4. 对下列材料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 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A.和谐起源于中国的古典音乐。
B.认同差异性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C.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和谐观念。
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
A.曲尘波动鱼初上,金缕条长燕未归。
B.去年君去燕归时,今日燕来君未归。
C.隔帘迟日午风微,社燕惊寒未肯归。
D.阑干独凭莺飞去,帘幕低垂燕未归。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尊经阁记
王守仁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浏览完整试题《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阁成,请予一言 ,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
6. 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亘古今,无有乎弗具 亘:横贯
B. 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贼:伤害
C. 既敷政于 民 敷:陈述
D. 请予一言,以谂多士 谂:规劝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表现在人的情感和事理上,分别是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和亲、义、序、别、信,它们表现不同,但实质相同。
B.“六经”如同富家的父祖辈将他们的财富记录成的簿本,就是人们内心财富的簿本, 需 要人们完备地珍藏在自己的内心。
C.越城卧龙西岗有一所荒废已久的稽山书院,修葺一新后,在其内建造了尊经阁。作者答应郡守请求为尊经阁落成写下这篇记文。
D.王阳明在本文中把“六经”的文字形式,看做了外在的东西,而认为重要的是在“吾心”
之中,要有合乎普遍永恒真理的实质内容。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求之吾 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4分)
(2)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5分)
9. 请概括“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的表现及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从军行
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0. 这两首诗都写从军,刻画的征人形象有何不同?(4分)
11. 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艺术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仁者必有勇, ▲ 。(《论语•宪问》)
(2) ▲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3) ▲ ,以手扶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别裁为体亲风雅, ▲ 。(杜甫《戏为六绝句》)
(5) ▲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6) ▲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7)辘辘远听, ▲ 。(杜牧《阿房宫赋》)
(8)从今若许闲乘月, ▲ 。(陆游《游山西村》)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散 步
梁实秋
  ①《琅王寰记》云:“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②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市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暖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
  ③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给。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也常见有被碾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怵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住。
  ④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 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培根有言:“散步利胃。”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展开余下试题  ⑤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一根邛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王维诗:“策杖村西日斜。”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的需要策杖。一杖在手,无需舞动,拖曳就可以了。我的一根手杖,因为在地面磨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唐慈藏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⑥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天覆地载,孑然一身。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阒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⑦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 里倒拉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选自《雅舍情剪》,有删改)
13. 根据文章第③段,简要概括作者在“荒村陋巷”感受到的“情趣”。(6分)
14. 文章第④段写六朝、唐时人“行药”,请简析其作用。(4分)
15. 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6. 梁实秋散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琐细物事中挖掘出隐藏在社会表层行为之中的内在人性”,请探究本文如何体现这一写作风格的。(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 成17~19题。
谈赵树理
孙犁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我在冀中区读到了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我当即感到,他的小说,突破了以前一直很难解决的文学大众化的难关。
  文学作品能不能通俗传远?作家的主观愿望固然是一种动力,但是其他方面的条件,也很重要。多方面的条件具备了,才能实现大众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现实生活和现实斗争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在这两项条件之外,作家的思想锻炼、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和写作才能,都是缺一不可的必要条件。
  创作上的真正通俗化,真正为劳苦大众所喜见乐闻,并不取决于文学形式上。如果只是那样,这一问题,早已解决了。也不单单取决于文学的题材,如果只是写什么的问题,那也很早就解决了。它也不取决于对文学艺术的见解,所学习的资料,在当时有见识,有修养的人多得很,但并没有出现赵树理型的小说。
当赵树理带着一支破笔,几张破纸,走进抗日的雄伟行列时,他并不是一名作家。他同那些刚放下锄头、参加抗日的广大农民一样,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任何特异的地方。他觉得自己能为民族解放献出的,除去应该做的工作,就还有这一支笔。
他要写的人物,就在他的眼前;他要讲的故事,就在本街本巷;他要宣传、鼓动,就必须用战士和群 众的语言,用他们熟悉的形式,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些东西,就在赵树理的头脑里,就在他的笔下。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随着全国解放的胜利锣鼓,赵树理离开乡村,进了城市。
不管赵树理如何恬淡超脱 ,在这个经常遇到毁誉交于前、荣辱战于心的新的环境里,他有些不适应。就如同从山地和旷野移到城市来的一些花树,它们当年开放的花朵,颜色就有些暗淡了下来。
 政治斗争的形势,也有变化。上层建筑领域,进入了多事之秋,不少人跌落下来。作家是脆弱的,也是敏感的。他兢兢业业,唯恐有什么过失,引来大的灾难。
  渐渐也有人对赵树理的作品提出异议。他们批评赵树理写的多是落后人物或中间人物。吹捧者 欲之升天,批评者欲之入地。对赵树理个人来说,升天入地都不可能。他所实践的现实主义传统,只要求作家创造典型的形象,并不要求写出“高大”的形象。他想起了在抗日根据地工作时,那种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战斗心情。他经常回到山西,去探望那里的人们。他的创作迟缓了,拘束了,严密了,慎重了。因此,就多少失去了当年的青春泼辣的力量。
文艺固然应该通俗,但通俗者不一定皆得成为文艺。赵树理中后期的小说,读者一眼看出,渊源于宋人话本及后来的拟话本。作者对形式好像越来越执著,其表现特点为:故事行进缓慢,波澜激动幅度不广,且因过多罗列生活细节,有时近于卖弄生活知识。遂使整个故事铺摊琐碎,有刻而不深的感觉。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原非完全如此。
  文艺的自然土壤,只能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植根于这种土壤,文艺才能有饱满的生机。使它离开这个土壤,插进多么华贵的瓶子里,对它也只能是伤害。
(选自《孙犁散文卷》,有删改)
17. 文学作品如何实现“大众化”?请简要分析。(6分)
18. 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9. 结合全文,分别概括赵树理文艺创作三阶 段的特点。(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中国味即具有中国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的稳定性的 物品或事物,比如中国传统的节日、美食、风俗、服饰、戏剧、书法、建筑以及思想等。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如今却在变味,甚至消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是我们当代青年深思的问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 和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2.49.19.176)
标签:苏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