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25  2018-01-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5]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巴蜀中学2018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5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表明,在中国的汉代,亦即西方的罗马共和国晚期及帝国时期,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以丝绸为重要交易物的陆、海大道。19世纪以后,这两条大道被分别冠之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总称为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终点在罗马。中亚、南亚、西亚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红海、地中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过之海,而印度洋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跨之洋。丝綢之路的开启,既拉近了亚欧各国、各地区间的距离,密切了沿途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又加强了沿途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大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这一意义来讲,丝绸之路是世界的奇迹,更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在中西陆、海两道开通之时,有许多中国的商品随使者输往西方。据中国的正史记栽,从陆道西去的使者常“赍金币第直数千巨万”,从海道西航的使者也携“黄金、杂缯而往”。由此可见,丝织品和黄金是出访人员必备的物品。
丝织品之所以成为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是桑蚕的故乡,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又是唯一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根据传说,我国“养蚕取丝”的发明者为黄帝元妃嫘祖。她教民育蚕,治丝蚕以制衣服。考古发掘也表明:大约在距今约56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养蚕取丝”的技术。著名学者夏鼐先生曾指出,至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已能“充分利用蚕丝的优点,并且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够用蚕丝织成精美的丝绸”。此后,此项丝织技术不但没有失传,反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又有新的改进和发展。
《史记-大宛列传》有言:“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其地皆无丝漆。”实际上,不但当时的安息国无丝,就是安息国以西的罗马也不产丝,所以中国的丝绸一直是罗马贵族身份的象征。为获取丝绸衣料,罗马人不惜远赴赛里斯[注],正是“靠着如此长距离的谋求,罗马的贵妇们才能够穿上透明的衣衫,耀眼于公众场合”。老普林尼坦言:“据最低估算,每年从我们帝国流入印度、赛里斯和阿拉俏半岛的金钱,不下1亿塞斯退斯。”在罗马,不但有销售中国丝绸的丝绸市场、丝绸商人,而且还有丝绸加工地,丝绸交易的价格曾一度与黄金相等。
随着丝绸西向输出,我国的养蚕织绸技术也不断西传。公元5世纪时,中原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法已传至和阒;到6世纪的查士丁尼时代更跨越国界传到了了罗马的东部世界。从此以后,“在罗马的土地上也能生产蚕丝了”,西方对中国丝绸的依赖逐渐消失。
(摘编自杨共乐《丝绸之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
【注】“赛里斯”指:“丝绸之国”,是古欧洲人对中国的一种称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交易通道很早就有了,但丝绸之路真正形成是在19世纪以后。
B.在丝绸之路开通时,中国商品输送到西方只能依靠去往西方的使者。
C.传说和考古发掘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嫘祖就已经教会中国人养蚕取丝。
D.在古罗马丝绸曾与黄金等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罗马不产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整体介绍,论证了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B.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丝绸成为早期丝绸之路主要商品的原因。
C.文章引用老普林尼的话,证明当时印度、中国和阿拉伯半岛都盛产丝绸。
D.文章在最后谈到西方对中国丝绸依赖的消失,其实也是对丝绸之路作用的最好证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古代亚欧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交往可能不会那么密切。
B.丝织品作为中国使者出访时首选的重要物品,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技术的国家。
C.正是由于罗马贵族喜欢在公众场合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足,他们才不惜跋涉万里谋求中国丝绸。
D.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人类的进步,由此带来的启示是,交流与合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与时代之间互动密切,读懂了一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
B.语言文字类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业,都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民族地区及农村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
D.“段子”“斗图”“弹幕”这些语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没详述。
D.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时代又推动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B.如果不了解语言与时代的关系,很难领会为何应该从读懂语言开始去读懂时代。
C.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对语言功用的认识也该是多维的。
D.关注语言的发展就是关注时代的发展,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把美丽的雨伞
段淑芳
烟雨蒙蒙的天空下,无数把撑开的雨伞流动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伞,是该有许多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第一次偶然相逢,烟正蒙蒙,雨又蒙蒙,问世间情为何物……可是,娜娜今天讲的故事与雨伞有关,与爱情却无关。
那是一个歌唱比赛的晚会上,为了拉动晚会的现场气氛,调动观众的互动情绪,主办单位在比赛间隙穿插了个有奖问答的环节。问的题目很简单,因为题目和答案都事先打印在入场券上。奖品是一把雨伞,光看外包装,就精美无比。美的东西让人心向往之,娜娜也是这样。她非常渴望得到那把美丽的雨伞。
只要举一下手,上台答一下问题,那把雨伞就是自己的了,原来实现梦想竟是如此简单。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抢答之初的几个题目,原本是很简单的,娜娜扫一眼会场,只见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娜娜心想怎么那么笨呢,举手啊,快举手呀!任娜娜在心里喊破了嗓子,依然不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者。娜娜想,既然这样,干脆自己举手好了,放着那么漂亮的雨伞不要是傻瓜才做的事情。好,就这么说定了,举手!可是,怎么回事,那手好似被谁施了魔法,千斤重似的,怎么也举不起。吸气、吐气、深呼吸,娜娜再一次运足了劲,那手却又软綿绵的,还是举不起。倒是眼睁睁地看一个学生妹蹦蹦跳跳爬上了舞台,轻轻松松拿到了那把美丽的雨伞。
娜娜心想:下一个题目,下一个题目一定要举手。不为什么,就为了那把美丽的雨伞。
当新一轮抢答开始时,娜娜还是没有举手。娜娜不知自己在担心什么,她是想举手的呀,可是想到台下密密麻麻坐的一大片人都在看着你,万一自己一紧张,题目答不上来,那不是很没面子吗?可不能为了一把雨伞而丢掉了做人的一张面子呀!


展开余下试题是呀,是雨伞重要,还是一个人的面子重要呢?娜娜按捺住了自己内心的狂热,装作不经意地四处扫描了一番。再看看周围的人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明明蠢蠢欲动,却又装出一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气势。只有几个不谙世事、青春逼人的学生妹在那儿一惊一乍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娜娜不由得感慨:青春真好,可以为了梦想敢冲敢闯,可以为了一把雨伞而无所顾忌地走上众目睽睽的舞台。
眼看着美丽的雨伞越来越少,娜娜的心也越来越痛。她一再给自己鼓气:别怕,下个题目—定抢先举手上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那把美丽的雨伞,豁出去了!
大概当娜娜这么想明白时,其他人也想明白了。因为当主持人宣布这是最后一个抢答题目时。当娜娜扭扭捏捏、迟迟疑疑地举起右手时,已有更多的手更快地高高举起了。有的生怕主持人看不到自己,千脆站起来举手。就这样,晚会上,娜娜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起的手被淹没在无数只手的海洋里,做了无辜的牺牲。
举手,答题,然后……原以为实现梦想是如此的简单。可是,看似简单的事付诸实际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 艰难。
那把雨伞,那把美丽的雨伞,以后只能停留在娜娜的一帘幽梦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了塑造娜娜这一形象,还选取了几个“学生妹”来与她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示娜娜的心理,也突显她的性格特点。
B.娜娜开始觉得“梦想实现竟然如此简单”,后来发现“看似简单的事付诸实际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种认知变化源于她对梦想的认识逐步深人。
C.文章在塑造娜娜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描写,写出娜娜的内心独白,这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和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D.“那把美丽的雨伞,以后只能停留在娜娜的一帘幽梦里。”这句话隐喻的是娜娜的美好梦想难以实现,以 及娜娜内心因此而产生的遗憾和怅惘。
8.有人认为文章开头写烟雨中雨伞构成的靓丽风景以及伞下可能产生的爱情故事,属于“闲笔”,有人认为其“别有深意”,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9.娜娜错失“那把美丽的雨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节选)
王开岭
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②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③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就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④“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⑤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⑥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⑦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⑧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⑨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地址”和“地点”的差异入手,深入思考了“故乡”这一概念,在作者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址,而是一个地点。
B.作为一篇文化散文,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北京的文化符号,例如地名、风物等,既支撑了自己的观点,也赋予了文章浓郁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
C.文章既有理性的光芒,又倾注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体悟;既有批判和反思,又有感伤与企盼。对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执着守望,应该是本文的写作旨归。
D.当人们都把故乡指向户籍和身份证,由故乡联想到的仅有“房屋”“产权”“住宅”等信息时,“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论断就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11.“地址”和“地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5分)
12.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阅读工作中需要立法推动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低于世界文化强国水平,需要采取有力的推进保障措施;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阅读内容良莠不齐,需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全民阅读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摘编自璩静 王帅《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材料二 :
2006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6年走低”的新闻就刺激过公众。随后,与阅读率低相关的具体事件,持续不断地走进公众视野。2007年,新华社报道,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不阅读的中国人》说,他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发现,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人读书。而“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纵观国外的经验,可知推动国民阅读是国家大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时提出“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韩国在1994年就颁布了《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 2001年日本制定《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了读书活动的理念方法,2007年议会又通过了《读书文化振兴法》。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伍少安《立法有助让阅读成为常态》)
材料三:
提升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政府力量来推动这一事务,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我们的阅读立法的效果如何,未来还有待观察。在此项立法要推动解决的问题中,除了阅读资源的不足和不均衡外,对于当前公民阅读所呈现的问题的病因的诊断方式仍未能充分公布出来。提及的阅读资源这一点,据之前北京市社科院的一项调研显示,文化馆、档案馆、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年均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中从来不去这几类文化场所,资源闲置状况严重。在搞不清社会为什么拒绝阅读的原因之前,如果仅仅从形式上推动公民阅读的氛围,可能沦为形象工程。
立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何况是涉及公民精神的问题。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优秀的精神食粮能通过阅读传速出去,同理,没有价值的书籍将很快被淘汰,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更应慎之又慎,防止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发生扭曲。
(摘编自李大超《新京报:阅读社会离我们有多远》)
材料四:
事实上,就实践效果而言,针对具体事项的专门立法,多数时候生效迅速、效果较佳。也正是有过往成功先例铺底,立法促进民众阅读的尝试,自然前景可期。
有必要厘清的是,全民阅读立法所具备的双重属性:于社会而言,它是对公共治理目标的梳理、申明,启动及主导着某些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于民众而言,它是一部不具备强制力的倡导性法律,并不会直接介入、干涉个体的阅读生活。具体来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能影响的,乃是出版业的提振、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与标准化、阅读文化的传播等宏观方面。
(摘编自然玉《立法促进阅读,应做的与不应做的》)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国民阅读率低,是促成全民阅读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B.有的地方阅读公共资源不足,而有的地方资源闲置,公共阅读资源的配置也是影响全民阅读水平的重要因素。
C.为了解决国民阅读率低的问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通过立法,明确了国家、地区和公共团体在读书活动中的责任。
D.知识有其自我传播和自我筛选的过程,为了避免干扰知识的自我淘汰机制,在为全民阅读立法时,要慎重对待对阅读内容的硬性规定。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根据材料信息,尽管为全民阅读立法能有效提升全民阅读水平,但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引发的争议也不少。
B.对于全民阅读立法,材料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看法,材料二认为应该立法,材料三反对立法,材料四认为立法的影响力有限。
C.材料一认为对于阅读内容要通过立法来进行引导和扶持,材料三认为阋读内容属于公民精神范畴,立法介入应谨慎。
D.材料四认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部法律,因为它不具备强制力,无法介入和干涉个人的阅读生活。
E.要提高国民阅读率,除了通过立法推动外,还应该考虑更多的办法和举措,一是因为导致阅读率低的原因是复杂的,另外法律也不是万能的。
15.综合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上述材料是从哪些、面来探讨全民阅读立法这一问题的?(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江村[注]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描绘草堂周围的环境,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B.“长夏江村事事幽”的“幽”字,既写环境的宁静清幽,又表现日子悠长,诗人悠然忘机。
C.颈联两句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但十分温馨,传达出一种普通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D.中间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
E.尾联两句说老朋友已经给我送来粮食和他的俸禄,我因为自己是个平凡卑贱的人不敢再奢求别的东西。
17.杜甫在自道其作诗的甘苦时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首诗的“转凄凉”体现在何处?试作解析。(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作者与好友经历相似而惺惺相惜的诗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以“ , ”这一极富哲理的名句来暗示时光流逝。
(3)《行路难》这首诗中用典表达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功成名就的愿望的诗句是: , 。
(4)《送东阳马生序》中,以“ , ”来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乏的,道理。
(5)人们常用《关雎》中的“ ”来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目前,中国脑卒发生率每况愈下,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居民考位的死亡原因。
②琼瑶在介绍新书时表示:“这本书就像剥开我遍体鳞伤的痂,打字时打到心碎,我就这样忍着痛楚。”
③在战士们凌厉攻势的压力下,守城的伪军没有来得及作任何挣扎,就成了瓮中捉鳖。
④“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绝不是我们党在指导发展中的妙手偶得,而是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⑤KPL官方解说兜兜是美貌与才艺两全其美的女艺人,她专业精彩的解说实力,一直以来广受好评。
⑥由于三党在诸多政策领域存在分歧,默克尔的组阁过程将困难重重,未来执政也难免步履维艰。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②③④ D. ④⑤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虽然朴槿惠的律师人选尘埃落定,但由于案件记录内容庞大,因此法院不会立刻重启庭审程序。
②哪个城市的房价长得最快?当然是深圳,全年涨幅48%,北京和上海都只能望其项背,更别说其他城市。
③对引才、用才没有长远规划,粗暴式的引才过犹不及,不一定能真正用好、留住人才。
④其实排毒这件事儿并不复杂,老中医信手拈来15种超级排毒好食物,即可轻松达到排毒的功效。
⑤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VR、AR……这些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技术,都是致力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优化。
⑥诗人叶芝把想象和诗意等量齐观,认为缺乏对远方的想象,精神世界会日渐萎缩,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②④⑤ D. ③⑤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边兰春教授认为,对于老城区的改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实际居住需要,将尽可能多的居住功能带给住户。
B.“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中国的企业走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巴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