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22  2018-01-2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成都石室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2018届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阅读题(第Ⅰ卷)和表达题(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奏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亲—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8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浏览完整试题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C.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将完全由学校承担,教育将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生死洞
凌鼎年
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
等他幽幽醒来,他才发现自己已成了一群土著的猎物,或者说是俘虏。这是湖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土著部落。部落首领的脸上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他淡淡说道,按照祖传规矩,凡擅自进入他们栖息区域的,必须经过生与死的选择,倘若能经得住生与死的考验尽管离去。若选择错误,若经不住考验,只有认命。
部落首领极严肃地把湖伟带到一个山洞里,进入洞中,方知道洞中有洞,而且是两个洞左右对峙,两个洞几乎一模一样。
静得空气无皱,只有松明发出轻微的燃烧声。
良久,部落首领吐出冷森森的话语:这两个洞,一个是死洞,进去必死无疑;一个是活洞,直通山外。生与死,全在你一念之间,全在你自己手里握着,选择吧。在这松明燃尽之前,必须做出选择,否则……部落首领的话戛然而止,随从的刀发出碰撞声,在寂静的山洞里,令人心惊胆战。
湖伟知道,只要一脚跨错,那么,生或死,一瞬间就定了。这容不得考虑考虑,容不得,研究研究—--松明已将燃尽。他索性闭上眼睛,原地转了好几个圈,直转得自己分不清东南西北。晕乎乎地伸手摸向洞口,摸到哪个就进哪个,他心里想:生死有命吧!
进了,进了。湖伟不清楚自己是进了左洞口还是进了右洞口,他只知道自己生死已定。一道亮光飞进洞内,扔进来的是一松明火把。随之,洞口轰然而合,退路堵死了。是死是活,只有往前走,往前寻,也许进的是生洞,谁知道呢。
洞,时宽时窄,时直时弯。怪石嶙峋,千奇百怪,似乎没有尽头。一会儿平坦如纸,一会儿上坡下坡。走着走着,突然见到一尸体伏于河侧,再走,又一个,那些尸体面部表情狰狞可怕—--死洞?要不他们怎会横尸于洞?!莫非我也要步他们的后尘,在此洞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此时,洞内那一滴滴水声,听起来格外惊心动魄。
他的腿软了,他挪不动脚步了,他心想他是走不出去了。不,不!凭什么说这是死洞?这是生洞,这是生洞!湖伟嘴里念念有词,他这样安慰着自己,支撑着自己,努力挪动着那两条不怎么听使唤的腿。洞中没有白天,没有黑夜。也许走了半天,也许走了一天,也许只走了几个时辰,但是湖伟好像过了漫漫长夜,好像过了许多许多年。
生的希望越来越淡,而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然而,松明还是无情地熄灭了。
骤然间,洞里一片漆黑,看不见也听不见,仿佛生命冻结在了这个洞里。难道这真是死洞?湖伟瘫软在地上,他斜靠在洞壁,只有思绪在忙乱着,过去的一桩桩一件件,那么遥远又那么亲近,他一如禅悟,意识到自己有过错误的选择,有过可以避免的选择,有过不该的种种,假如上帝再给他一次生命,他愿意重新选择,但晚了,生命之火已经渐渐熄灭,怪只怪自己刚才在洞口放弃了选择。
死是容易的,不,我还不能死,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怎么能就这样无声无息,不明不白地毫无意义地死在洞里呢?一种本能的生的渴望骤然间充满每个细胞,他霍地站起,摸索前进。也许一切都是徒劳的,再试试,尽力过了,努力过了,死得也暝目了。
呵,一缕光线,只一缕,弱小,可毕竟是光亮,比晨曦朝晖中的旭日,不知道要可爱多少倍。湖伟立刻如注入大剂量兴奋剂,每个毛孔都溢出希望。一缕阳光变成了一束光线,好啊,出口到了,是活洞,是活洞啊!
洞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湖伟睁不开眼晴,只能用自己复活的心去感受这美妙诱人的世界……
他终于回头看清了,这也是两个洞口,左右对诗,两个两一模一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他一脚踩空,跌入一个洞穴”开篇,既成功地激发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的重要人物及相关情节。
B.小说刻画了一位严肃冷酷的部落首领,借此推动了故事发展,又给小说增添一丝神秘色彩。
C.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推动叙述,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氛围:同时烘托了不同阶段人物的不同心理。
D.小说刻画了主人公湖伟在生死洞中复杂的心路历程:心惊胆战→听天由命→绝望后悔→喜悦兴奋。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5.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生死洞”的涵义?(5分)
6.小说以“这也是两个润口,左右对峙,两个洞一模一样”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人民网】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展开余下试题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
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8.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9.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①、扁,难责效矣。”
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或晏至,原其所以致之,由臣上下皆阙失也,愚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


展开余下试题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注】①和:秦和,古代名医。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所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B.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C.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所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D.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压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书,亦称“移”“移文”,是一种平行文种,常常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B.“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等。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襄是非分明,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
B.蔡襄心忧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同贺,蔡襄却心怀忧虑。因为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
C.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宫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D.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4分)
(2)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迷病客情。
斗柄湖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威。
酒添客泪愁仍溅,派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20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 廷迁移不定 。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治”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敬,故有“野泊”。
B.颔联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动景,下句静景。既渲染出野泊凄清孤寂的环境气氛,又引出下文诗人的所感所思。
C.颈联写借酒消忧,愁绪滴溅,波涛汹涌,使人暗自心惊,直接抒发了“野泊”途中的心理感受。
D.尾联实写眼前盗贼横行的乱象,以此作结,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E.本诗在构思上,使用景物描绘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全诗平易而炽热,饶有韵味。
15.颈联一个“愁”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的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描绘出山间一朝一暮对比鲜明的图景。
(2)《锦瑟》中借用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情的句子是: , 。
(3)《逍遥游》引用《齐谐》“ ”一句刻画出大鹏同风而起,直上青云的形象。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日常生活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②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吊: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③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④D•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体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受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⑤这位平老先生是武林中的一位奇人,医道高明之极,当真是着手成春。
⑥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十八大以来,我国邮政业的报务水平显著提高,在降低流迺成本、服务生产生活和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B.现代人太贪凉了,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但正是这样,带来的健康问题也显而易见。专家指出,人年老时体弱多病,正是因为少壮时太贪凉所致。
C.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出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其他嘉宾。
D.我国西北地区首条高速公路螺旋隧道一一卧龙沟一号隧道全线贯通,标志若高速公路螺旋隧道施工首次在我国高寒、与海拔地区运用成功。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相比之下,规划更其体实用,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不断修正、调整,甚至改变。
①“人生理想”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有时运得让人无法企及
②而“人生规划”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理性的
③人们易将它与“人生理想”混淆
④“人生规划”一直以来是我们很少谈及却又十分重要的话题
⑤而“人生规划”则是一个切近的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⑥“人生理想”是一个结果性的愿景,是感性的
A.④⑥①⑤②③ B. ⑥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③⑥⑤② D. ④③①⑤⑥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拾金不昧是美德,① 。为了避免人们的自私,以及可能导致的道德环境恶化,② 。譬如,德国规定,拾得人可以向受领人请求赏钱,具体比例为5%或3%;俄罗斯规定,恰得人可索取20%以下的报酬;日本更严格,受领人须向拾得人支付该物件价值5%以上、20%以下数额的报酬。我国《民法通则》和《物权法》也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③ 。虽不是“须”,但“应当”同样有法律效力。一句话,除人家不要回报,要了你就得给。
21.下列文段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大规模通识教育使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