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96 2018-01-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一(上)半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易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是人间而非天堂——它是人的文化,而非神的文化。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往往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马克思是极力反对神性化的文化的,他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而非神谕或上天启示。在中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历代思想家的学说主要是现实的智慧,而无关来世。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都是这种世俗精神、人世情怀。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中华民族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宗教殉教者、没有对宗教战争杀戮者的赞美,有的则是对为国牺牲者的歌颂。屈原的《九歌•国殇》就是对战死沙场的勇士们的歌颂,“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陈先达《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有底气,而早期精彩纷呈的学派,体现了智慧的全面性、丰富性。
B.“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虽然各家学派持论有别,但目的相近,并不彼此隔绝。
C.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其讨论的是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的大智慧。
D.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导,最关注的是现世、人间,是人的文化,本质为人文文化。
浏览完整试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宗教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容易引导人们与现实相脱离,造成马克思极力反对神性化文化。
B.非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说明传统中国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治国理政,立德教民。
C.作者引用范仲淹和张载的名言,证明历代思想家的学说是现实智慧,世俗精神与人世情怀。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与神圣性,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就是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也能从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中,发现后来各种学说的胚胎与萌芽。
B.“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是马克思反对神性文化的两要求。
C.屈原《九歌•国殇》歌颂了战士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与信仰。
D.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单具有现实关怀,而且还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①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②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③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④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⑤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⑥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⑦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⑨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自然段画龙点睛,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从而表现了青藏铁路桥的质朴有力和雄健阳刚。
C. 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
D. 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委婉地表达了对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都默默无闻的一种惋惜。
5. 文中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 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沈从文的眼泪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沈从文一家居住在昆明呈贡的乡下,被敲响的搪瓷盆子震醒,加拿大老人彼得满村子奔跑,把喜悦传递给饱受战争灾难的乡村。一声声撼耳的敲击声,撕裂夜的安宁。破碎的瓷盆震动沈从文的心灵,他永远不会忘记。
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色放亮,新的一天如期降临。在澄澈的空气中推开门,沈从文离开了家,向着滇池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大地,风播送让人抑制不住的兴奋。阳光下的野花,似乎开得和往日不同。叶脉上滚动的露珠,处子一般纯美,沈从文流泪了。这不是个人的小资的伤感,而是大爱和大恨。一个民族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家门。9月9日,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婚纪念日,报上刊登的消息,这天是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两件大喜事,像中国传统的双喜字,喜上加喜,对于情感丰富的沈从文来说,怎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呢?
面对滇池,阳光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群峰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大自然清洗了淤积的痛苦,一缕雾岚,一朵阳光,扑面的风儿,把沈从文牵往远方。眼前流动着逃难的日子,在天津,在烟台,在济南,在武汉,在常德,在昆明,饥寒交迫的人们,在逃难的路上,生离死别。大好河山沉沦在战火硝烟的背景里,沈从文记住的情景,是不可愈合的伤口,不是文字所能录下的。想起了家乡,想起亲人,沈从文的眼泪流了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
当天亮的时候,放下手中的笔,沈从文的心态和九年前相比发生了变化。时间不但改变了人的年龄,经历过的事情,也使人有了沧桑的味道。
沈从文的眼泪复杂,他的哭声从胸中爆发出来,发出的呐喊伴着冬夜,向人生宣战,向黑夜宣战。饥饿和寒冷,贫穷和艰苦,虽然,会使人的肌体遭受磨难,但却让人坚定了信心。
沈从文的眼泪纯粹,经受了人生的大起大伏,却没揉进一点杂质。对于沈从文来说,保持平常的心态,对人,对事物始终用善良和宽大的心胸迎接一切,不管是风,不管是雨,不管是阳光,都能在他大地似的胸膛上存留。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沈从文喜欢听音乐,听肖邦,听贝多芬,听文图里尼淳朴的歌声。每次听,那音符如同家乡河水上的阳光,在情感的河流中跳跃,他露出久违的激动。沈从文在音乐的河流,驾驶文学的船,写下对家乡的思念,心灵世界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沈从文爱家乡的“傩堂戏”,有一次他和李辉在聊天,一说到“傩堂”两个字,平静的脸上,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张开嘴,笑出了声,那种开心的笑,到了沈从文这样的年龄,所有的功利都是云烟。但是家乡在他的生命中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是他一生的牵挂。一句家乡话,尤其是从小就好听的“傩堂戏”,泪水涌了出来。
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沈从文的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他用笔在童话的罐子中吸足了五彩的墨水,写出了淳朴的人,博大的土地,清澈的河流。沈从文关注民间,这和他从小喜欢“傩堂戏”有很大的渊源。民间形成了沈从文的艺术个性,在自己的思想脉络中,他选择人物,选择题材与众不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很多的作家,从大地走出来,但却没沈从文的个性鲜明,那么强烈。
沈从文的眼泪有声音,有色彩,有记忆。
(摘自《浪漫沈从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从文的情感特别丰富,不能在床上、在睡眠中度过不平静的夜,是因为这些天既有日军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而且又是他的结婚纪念日,从而抑制不住的兴奋。
B. 家乡是沈从文一生的牵挂,而不是轻描淡写的场景,哪怕一句家乡话,一场“傩堂戏”,也能使沈从文流下眼泪。
C.中国很多作家都没有沈从文的个性鲜明,性格强烈,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沈从文那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伏,不能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
D. 沈从文的眼泪既是复杂的,而又是是纯粹的,先生每一次流泪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透过这些流泪的情形,可以感受到他的大爱和大恨,以及他善良而纯粹的心灵。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日本宣布投降时,沈从文正在昆明的乡下。瓷盆的声音振动他的心灵,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担心被家人看见,就一个人走向滇池,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B.全文以时间为脉络,叙写了沈从文三次流泪的情景,表现了他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内容真实可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C. 沈从文的眼泪是复杂的,他的哭声向人生和向黑夜宣战。虽然遭受了饥饿和贫穷,虽然经历了战火的磨难,虽然有着不可愈合的伤口,但他依然有坚定的信心。
D. 沈从文喜欢听肖邦、贝多芬等人的音乐,音乐仿佛是家乡的阳光一般带给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在音乐的河流中,他用文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E. 沈从文的创作并没有浮于形式,他把笔触进大地的深处。他的文学和人生都带有童话的色彩,这和他少年时留恋大自然有关系。
9.“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对沈从文精确的评价,结合全文,谈谈沈从文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赤子”的特点体现在哪些地方。(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3题。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毅累叶将门,少习武善射。 侯景之乱,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文皎于青溪战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隶王僧辩,讨河东王 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丰侯萧循讨陆纳于湘州。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馀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以功授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高祖受禅,毅与弟樊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瑱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瑱进讨巴、湘。累迁武州刺史。太建初,转丰州刺史,封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率众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于颍口,齐援沧陵,又破之。七年,进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渡淮,对清口筑城,与周人相抗,霖雨城坏,毅全军自拔。寻迁中领军。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将兵围寿阳,诏以毅为都督北讨前军事,率水军入焦湖。寻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及隋兵济江,毅谓仆射 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须锐卒数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诸将咸从其议。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
(节选自《陈书•列传二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B.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C.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D.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馀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成年取字,和名使用有别。一般晚辈或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呼其名。
B.假节,假以符节,持节,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后会被收回。
C.爵,又称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种。
D.禅,指禅让。上古时期部落经个人表决,以多数来决定首领的方式,后有禅让夺权之说。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毅出身显贵,年少多才。他家世代将门,年少时就习武射箭。侯景叛乱时,随父樊文皎支援台城。
B.樊毅胆识过人,勇毅无比。陆納夜间偷袭,军营混乱,樊毅与左右数十人,竭力奋战,力阻外敌。
C.樊毅身经百战,功劳赫赫。樊毅与弟弟率兵响应侯瑱,也曾随侯瑱进军巴、湘,还曾击败齐军。
展开余下试题
D.樊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隋朝军队进逼时,樊毅分析了当时形势,力主重兵护卫京口、采石。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5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 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以见心情的沉重;用“独”写老翁(诗人)的处境,以见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的窘态。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的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似”字点出是幻境。这种以幻作真,以虚写实的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难忍时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 ”的好局面。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 , ”两句意思一致。
(3)《关雎》中,男主人公对姑娘执着追求,用“ ”方式来亲近他,用“ ”的方式来使她快乐。
(4)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诗句,由此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 ”。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最能突出表达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曲折,集秀、幽、野、险为一体的张家界峰林洞瀑,可谓秀色可餐。
②中国式放生已经将人们误导入一个形式的过程,这种乱象已经越演越烈了,基本上可以说,放生行为与放生者谋求的善是分道扬镳的。
③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许多科学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惜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搞国防建设。
④在对待叙利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他们当前特别需要互相倚重的一面。
⑤这几幅书画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秋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极大关注。
⑥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都市,以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为世人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了创新的驱动、技术的支撑,樟树市金属家具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而且让樟树发展更加迅速。
B.至于这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重庆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私家车车速过快造成的,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C.从今春开始,四川甘孜州自筹资金,在学前教育免费基础上,已经启动高中免费教育计划,进从而形成15年免费教育构架,上万学生将因此受益。
D.遗传因素虽然可以影响人们识别面部特征的能力,但在评估美丑及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B.大家对我们的公司的新产品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
C.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D.听说你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让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① ,并且都牵涉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难时,② 。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外部的事件再悲惨,③
,又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写出另外两处问题。(5分)
要治理共享单车违停,应该让共享单车企业承担治理违章停车的费用。政府应先设置禁停区或停车区,对违停车的企业收费或罚款。这样可将违停的成本由企业内化,这时规模扩张的成本必然会远大于收益。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不得不致力于精细化管理,利润就会提高,才能打败其它企业。单车的禁停区或停点区设计合理了,方便了市民,就会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①这时规模扩张的成本不一定会远大于收益。
②
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思想家孔子:“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尊焉。”
②意大利报人兼发行人朗根尼西:“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
③文学家歌德:“接受忠告,就是增进一个人自己的能力。”
④评家罗伯特•林德:“友谊绝不会忍受长期和频繁的忠告。”
体会上面四句名言的含义,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的含义和范围,不得抄袭或套作。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0届高一(上)半期考试
语 文
1.C。原文“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异相成的大智慧”,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讨论的是……大智慧”。
2.B。原文“中国历来不是政教合一、皇权与神权共治的国家”与“传统中国的治国理政,立德教民,是依据思想家的教导和智慧”并不构成直接推导关系。
3.B。“要求抛弃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是同
上一篇: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学力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重庆市巴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