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13 2018-02-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2017级第三次模块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时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这些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采、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因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严重分歧。五四前后,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中西比较出发,以西方“人和自然”尖锐冲突的“积极进取”精神作为参照,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并进而推出“被动无为”的结论。就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而言,从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熔铸新的民族性格的角度出发,这种归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毫无疑问也失之公允。中国传统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全是推崇柔静的文化,因为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不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果来。因此,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中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儒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首先,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 ,“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壮举。
其次,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或表现为志士仁人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誓死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表现为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奋发图强,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如号称“史笔”、不向君主低头的董孤;遭受不白之冤,仍忍辱负重,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都是这种革新精神的体现。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著)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的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使人们在对
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会产生严重分歧。
B.五四前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的结论,就当
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显然利大于弊。
C.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是不可能由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的,“主静阴柔”
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倡导人们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奋发
向上、篷勃发展的动力。
2.文中说,“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以下《论语》中的语句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当仁不让于师 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C.知其不可而为之 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表现,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诗文繁
荣发展,汉唐两代便是典型的例子。
B.在民族危亡、外族人侵的关口,中国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顽强不屈地进行
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C.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者,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
的理想者,在我国历史上不乏其人。
D.每当“积弊日久”时,中国历史上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
法,彰显了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题。(12分)
雨前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 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 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 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⑧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注】本文写于1933年春。当时中国政治气氛沉闷,民族危机深重,作 者正在北京大学求学。
4.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通过对柳条憔悴、土地干裂、尘土飞扬、动物躁动的描写,勾勒出了雨前干燥、灰暗、令人烦躁的景物 情状。
B. 文中第④⑤自然段对鸭进行了精细传神的描写,宛如一幅动态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显示出一种清新隽永的韵味,使作者沉闷的心情得到安慰。
C.“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一句中用“憔悴”修饰“梦”,是词语的移用,看似不合情理,实则表现出作者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
D.托物言志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第⑦自然段中那只远来的仿佛带着对这沉重的天色怒愤的鹰隼正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象征着作者冲破黑暗的勇气和决心。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6.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北方雨前的景象,却在第三、第六自然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的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题。(14分)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展开余下试题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 ,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 ?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的。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 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我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帖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工资。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杨晓敏、郭昕主编《金奖小小说》)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E.小说用木匠对木材独具慧眼的敏锐和雕工的神奇进行正面描写,用人们对木匠作品的喜爱及对木匠到来的盼望进行侧面描写,突出了木匠技艺的高超。
8.作者笔下的木匠“他”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4分)
9.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 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B.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C.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D.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事”,指当权执政。“意气用事”中“用事”与此义同。
B.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C.“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
D.“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 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C.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展开余下试题
D.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2)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4分)
(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锲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对《短歌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消极悲观的一面。
B.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于年过半百却壮志未酬的忧虑,来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天下贤才不能尽得的担忧等等。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写出了嘉宾们为曹操鼓瑟吹笙的热闹场景。
E.本诗运用了用典、比喻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15.“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迢迢牵牛星》中写牛郎、织女隔在清浅的银河两岸,只能无语兴叹的两句 , 。
(2)我们今天教学中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来源于《论语》中的 , 。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4)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三、积累与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①中国式扶贫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奋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②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品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若晨星。
③领导干部必须站位要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④各个领域的成功者通常就是那些不愿安之若素的人,他们经常会找寻新的可能性,而且他们也会花更多时间关注那些发现新的事物的活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8.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2)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和“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崇敬有加。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百姓往往 。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 的。
A.异曲同工 敬而远之 无可厚非
B.殊途同归 敬而远之 无可非议
C.殊途同归 望而生畏 无可厚非
D.异曲同工 望而生畏 无可非议
19.下面对于中国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的叙事诗,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痛苦生活。
B.《白马篇》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
C.《饮马长城窟 行》描写了一个丈夫多年不在身边的女子在家独居的痛苦与孤独,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怨恨之情。
D.《诗经•采薇》通过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追述艰苦的军旅生活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和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 ⑴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⑵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⑶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21.阅读下面的《论语》语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自省)者也。”(《公冶长》)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自省”在自己成长中的理解与认识。
要求:①观点明确,层次清晰;②句式工整,语言简明、得体;③60——80字。
四、 作文(60分)
22. 请以“漫步 ”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B(“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显然利大于弊”表述不当)
2、B(与“有为”无关)
3、A(昌盛时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二)
4、AC(B项“清新隽永”的韵味不当,“作者沉闷的心情”也没有得到安慰;D项“托物言志”不当,本文最突出的手法是借景抒情。)(4分,选对一项的2分)
5、作者把心情比作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把泪水比作天空久不落下的雨点,将自然气候与个人心态融合(2分),委婉曲折地抒写了一个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那种苦闷忧伤的思想感情,(2分)
6、作者把对南方故乡的怀想,写得辽远悠然、生机勃勃,与文章中北方的气氛、景物形成鲜明对照,(1分)这既表现了作
上一篇:
云南省南涧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冬学”学科竞赛测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齐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