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71  2018-02-1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宁夏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高一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语文知识及运用
1.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A.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D项没有修辞手法,A项,把“西湖”比作“西子”;B项,把“雪”比作“梨花”;C项,把“洞庭山水”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体无咎言 咎:____________ (2)始适还家门 适:________
(3)谢家来贵门 谢:____________ (4)信誓旦旦 旦旦:______
(5)葳蕤自生光 葳蕤:________ (6)好自相扶将 相:_________
【答案】 (1). 灾祸 (2). 出嫁 (3). 辞别 (4). 诚恳 (5). 繁盛 (6). 她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吾知其亦已兮 B. 渐见愁煎迫
C. 为仲卿母所遣 D. 謇朝谇而夕替
【答案】A

4. 下列各句中,对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借喻) B.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设问)
C.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夸张) D.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
【答案】A

5. 下列加点的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贿赂
B.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疚:痛苦
C. 苟余情其信芳 信:确实
D. 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A项,“贿”是“财物”的意思。
6. 下列加点的词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夙兴夜寐 B. 高余冠之岌岌
C. 卿当日胜贵 D. 乌鹊南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注意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此题B项,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名词作状语。
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 怨灵修之浩荡兮
C.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D. 摧藏马悲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核的重点是双音节古今异义,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还有词义的转移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此题A项,古义:三年;今义:表年龄。B项,古义:荒唐;今义:气势大。C项,古义:教养;今义:教育。D项,悲伤。


浏览完整试题8.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偭规矩而改错 (4)忳郁邑余侘傺兮
(5)箱帘六七十
【答案】①非 ②吁 ③措 ④悒 ⑤奁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如本题的几个都属于形声通假。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 “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B项,“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说法错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先进看齐,不断对照标准找差距,努力将我市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城市。
B. 在物联网生态元年即将结束之际,很庆幸能见证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相信2017年物联网生态的发展将迎来更多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C. 美国杰斐逊大学医学院教授在深入研究了光线对人体的作用后发表文章说,人造光对健康并非别无长物,关键看怎么用,用来干什么。
D. 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
E. 照片中的这双布满沧桑、艰辛的手警示人们:我们还没有“翘尾巴”和铺张浪费的资本,毋忘这双手,才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不致忘乎所以。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此题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语句和“贫穷”无关;望文生义,应改该为“一无是处”。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贬义词,此题是褒义语境,褒贬失当。,应改为“焕然一新”。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正确。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正确。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正确。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B.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创客空间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意的同时,见识和体验到一些基本的加工技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创新奠定基础。
C. 高校各院系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扶,能在求职季初期给学生宣传各类就业政策、求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注意求职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
D.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做好安排部署,强化督促落实,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实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此题A项,语序不当。应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搭配不当,“从”改为“向”。B项,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在“见识和体验”前加上“让学生”;D项,成分残缺,在“加强”后加上“对”。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文学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彻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展开余下试题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12.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3. 第四段中作者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答案】12.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13. 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来写壶口的黄河。
②好处表现在两个方面,A: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壶口的气势与生命力。
14. ①有中国人的肤色; ②有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
③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④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首先根据文章的内容 “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分析此段内容写壶口黄河最具“中国味”。开始写“黄河”和“壶口黄河”对比,提出这种“中国味”。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层层递进,总领全文。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核艺术手法,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分析的重点,然后答出艺术效果。此题通过文意看写作者在壶口黄河的感受: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由此“衬托”黄河的气势,效果从读者和内容的角度分析,读者的角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上形象的写出壶口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此题注意结合文中的句子“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还有什么可怕的?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概括答题要点。
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议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候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甚任之 任:信任
B. 乃令张仪佯去秦 佯:假装
C. 仪与王约六里 约:大约
D. 欲与怀王会 会:会面
16.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 秦惠王派张仪前住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 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 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18.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2)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答案】15. C 16. B 17. B
18. 第一句:注意“其后”、“从亲”、“患之”、“去”的翻译;第二句:注意“卒”、“短”、“于顷襄王”、“过”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C约:约定。


展开余下试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B“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1)“亡”(逃跑)“内”(通假字“接纳”)“之”(到)“竟”(最终)各1分,句意1分。(2)“戮力”(合力)“河北”(黄河以北)“然”(但是)“意”(意料)“状语后置”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 “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 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 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 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 处境十分困难。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 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 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 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 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夜坐
文及翁[注]
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注:文及翁,南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曾任参知政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他身在元朝,心系故国,隐身山野,思系闲境,这首诗就是写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
19. 本诗的前两句写景物,其中哪个字用得巧妙?请简要分析。
20. 结合全诗,谈谈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9. ①“献”字用的妙。前两句描绘天地之寥廓与草木之奇妍,表现了自然气势恢宏,气象万千。“献”化静为动,为静态的事物点染出无限生机。
②拟人手法。描绘了草木之奇妙。
20. ①表面上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的。
②而实际却是在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在炼字,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注意从炼手法的角度分析,手下明确前两句的景物特征是“天地之寥廓与草木之奇妍,表现了自然气势恢宏,气象万千”,总体上是静态的景物,“献”字让景物富有动感,同时有“拟人”的手法,效果是“突出草木之奇妙”。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诗中的“山中大自在”分析“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的情感;根据注释中的“他身在元朝,心系故国,隐身山野,思系闲境”分析“亡国的哀痛和愤激”之情。
名句名篇默写
21. 请补写出下列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抱布贸丝。
(3)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
(4)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
(6)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答案】 (1).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2).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3). 氓之蚩蚩 (4). 乘彼垝垣 (5). 泣涕涟涟 (6). 杨柳依依 (7). 雨雪霏霏 (8). 制芰荷以为衣兮 (9). 偭规矩而改错 (10). 羁鸟念旧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填空型默写,同时注意“蚩”“垝垣”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银川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