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16  2018-02-1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12月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
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


浏览完整试题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
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
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
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
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
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
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
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距 离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 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
儿媳生了个大胖孙子,这在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真争气。大学毕业后,顺利在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从此,张叔和张婶比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张叔还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得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擦啊,虽然累点,可是心里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来电话了,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听着火车上来回吆喝的卖饭声,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
下了车,儿子已经在出站口等了。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来。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朴朴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没说话,大把的泪涌了出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3年第11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张叔和张婶每天唠叨要去看孙子,这既表明了对孙子的牵挂,对晚辈的疼爱,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
B.儿子说在城里找了个对象,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这些话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为写“距离”埋下伏笔。
C.小张结婚前后,几次拒绝父母的探望,声称要回家看看,并要求翻盖新房,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
D.张叔和张婶的亲家一一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小市民的庸俗心态比较重。
E.小说结尾,张叔和张婶的眼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题目,发人深省。
5、小说开篇就写“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6、张叔和张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展开余下试题唯物论者启示录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让张贤亮衣食无忧之外,给予他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已经是文革的末年,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摘编自《人物周刊•文摘版》)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张贤亮出生于名门望族,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衣食无忧,并给予他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
B.15岁时,张贤亮因为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无奈地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C.尽管磨难重重,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仍充满了希望,他在《大风歌》一诗中书写并期待新的时代。
D.文革末年后张贤亮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他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人生中的各种苦难并没有将张贤亮击垮,苦难成为了他迈向成功的垫脚石,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B.劳改期间,为了学习文化产业的运营方略,张贤亮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
C.上世纪八十年代,张贤亮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文学先锋。
D.在文学创作井喷期,张贤亮厌倦写作,经营起文化产业,潜心经营的影视城成为了他的“另类作品”。
E.张贤亮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他的作品、他的“有为哲学”及他在反思后的行为都体现了这种特点。
9.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贺拔岳字阿斗泥,少有大志,骁果绝人。不读兵书,而暗与之合。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州陷,投尔朱荣,每帐下与计事,多与荣意合。荣与元天穆谋入匡朝廷,岳曰:“将军士马精强,位望隆重,若首举义旗,伐叛匡救,何往不克,何向不摧。古人云:朝谋不及夕,言发不俟驾。此之谓矣。”
未几,孝明帝暴崩,荣疑有故,乃举兵赴洛。荣既杀朝士,因欲称帝。岳乃从容致谏,荣寻亦自悟,乃尊立孝庄。时万俟丑奴僭称大号,荣将遣岳讨之。私谓其兄胜曰:“若岳往无功,罪责立至。假令克定,恐谗诉生焉。”乃请尔朱氏一人为元帅,岳副贰之。时赤水蜀贼兵断路,天光众不满二千。及军次潼关,天光有难色,岳乃进破之于渭北,军容大振。时丑奴自围岐州,遣其大行台尉迟菩萨南度渭水,攻围趋栅。天光遣岳率千骑赴援。岳于渭南傍水,分精兵数十为一处,随地形势置之。明日,岳渐前进,至水浅可济处,岳便驰马东出。贼谓岳走,乃弃步兵,南度渭水,轻骑追岳。岳依横冈设伏兵以待之,身先士卒,急击之,贼便退走。俄虏三千人,遂禽菩萨。及孝武即位,加关中大行台。
永熙二年,孝武密令岳图齐神武。神武乃遣左丞翟嵩使至关中,间岳及侯莫陈悦。岳召悦会于高平,而悦受神武指,密图岳。岳弗之知而先又轻悦,悦乃诱岳入营,令其婿元洪景斩岳于幕中。朝野莫不痛惜之。子纬嗣,周保定中,录岳旧德,进爵霍国公,尚周文帝女。
(节选自《北史•贺拔岳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
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B.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C.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D.与父兄赴援/怀朔贼王卫可环在城西三百余步/岳乘城射之/箭中环臂/贼大骇/后广阳王深以为帐内军主/与兄胜俱镇恒州/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崩又称崩驾、崩殂,常用于比喻帝王之死,也可用于太后、皇后和太子。
B.僭有超越本分之义,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
C.加是加官授职的意思,即是在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
D.尚,承奉、奉事或仰攀,后专指娶帝王之女,尚主即娶公主为妻。
12.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拔岳胸怀大志,谋略超出众人。他不读兵书,谋略却与兵书不谋而合;在


展开余下试题军中议事,见解往往与将领尔朱荣相吻合;在战场御敌,也能以少胜多。
B.贺拔岳深谋远虑,一向处事严谨。他曾建议尔朱荣尽快举起义旗,拯救国难,并劝说尔朱荣放弃称帝,他还能在讨伐万俟丑奴之前就预测事态发展。
C.贺拔岳骁勇善战,屡次建立奇功。他在渭河一带假装逃跑诱敌深入,并设下伏兵等待敌人,然后身先士卒攻其不备,俘虏了数千敌军和将领尉迟菩萨。
D.贺拔岳百密一疏,以致身死人手。侯莫陈悦受神武指使图谋杀死他,他却毫不知情,又轻视对方,结果被元洪景诱骗杀死在军帐中,朝野上下人人惋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人云:朝谋不及夕,言发不俟驾。此之谓矣。
(2)及军次潼关,天光有难色,岳乃进破之于渭北,军容大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E.诗人心绪很高,此诗格调更高,且带山水诗之淡远自然,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
15.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5分)
16.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5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的“ , ”两句,作者以乌鸦反哺做比喻,向晋武帝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
(2)《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句子是 , ”
(3)悦亲戚之情话,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抗战期间,炮火连天,满目疮痍中,中国集体内迁的大学依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教育史话,呈现了家国大爱的人间情怀。
②作为一名军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应时时想着“执干戈以卫社稷”,要永远谨记:虎气血性是军人的图腾,文恬武嬉是胜利的克星。
③他在能源经济形势发布会上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尤其是对今年的能源经济形势所作的分析,使媒体记者一目了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⑤设置“第三卫生间”,是为了解决女儿协助年迈不便的老父、儿子协助步履蹒跚的母亲、爸爸协助年幼胆小的女儿等难以启齿的如厕问题。
⑥苹果、谷歌等科技公司推出的可穿戴设备,为生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果戴上一副眼镜,就可以从现实世界进入惟妙惟肖的虚拟世界。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毫无疑问已经是近十年的“剧王”,我们追剧的原因是其内容贴近现实、人物形象丰满和老戏骨们表演给力造成的。
B.《万历十五年》是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明史专著,它不同于众多枯燥的史学专著,它叙述中有极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成为严肃史学著作中最为大众化的一本书。
C.侯亮平先后三次唱《智斗》,是京剧《沙家浜》中最有名的唱段,唱的是我党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与日伪军胡司令、刁德一巧妙周旋,掩护伤员的故事。
D.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下,茫茫戈壁中的绿洲如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果品、农产品的重要产地。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 。 ,
。 , 。 。祭月之举扩
(1)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2)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3)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4)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5)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6)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⑥③⑤④①② B. ⑥④①⑤③②C.③⑤⑥①②④ D. ③①⑤②⑥④
20.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武术文化遗产与武术传承人密切相关。我国传统武术自古有师徒代代相传的习俗,由于社会习武环境的变化, ① ,所以常出现“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情况,大量优秀传统武术项目也在流失, ② 。用法律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③ ,成为保护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当务之急。
21.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一段有几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每处1分,共5分)
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读了下面的寓言,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寓言为基础确定立意,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1)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2)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3)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 (4)郑人买履(《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6)杞人忧天(《列子.天端》)
参考答案:
1.C 2.B 3.C 4.(1)BE(答E给3分,B给2分,A给1分。)
5、①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2分)②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6、①疼爱儿子。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②勤劳。张叔和张婶比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钦州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