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一、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宣泄 性格不和 铜臭xiù 一哄而散hōng B. 精萃 焕然一新 亲家qìng 高屋建瓴lǐng C. 针砭 签定合同 禊事qì 顺蔓摸瓜wàn D. 青睐 出其不意 踮脚(diǎn) 少安毋躁w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A项性格不和——性格不合(是指由于性格原因进而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一哄而散hōng——hòng。B项高屋建瓴lǐng ——líng。C项签定合同——签订合同(订,是经过商讨而立下的意思),禊事qì——xì。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2017年春,《人民的名义》屡创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纪录,众位明星也成为近一时期炙手可热的明星。 B. 借书最忌全书一套借书一本,而且久假不归,使全书成为残本。 C. 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D. 局里新的领导班子注重务实和创新,一上台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且雷厉风行,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A项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望文生义。 B项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C项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不合语境。 D项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使用对象不当。 3. 对下面语段中画线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条凝结着一个民族命运与精神的河流,一定是庄严、神圣、充满奥秘的。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还有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数千年来,人们与它在相搏中融合,在融合中相搏。它最终造就的不就是中华民族豪迈与坚忍的性格吗?长江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精神的万里大江! A. 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更重要的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 B. 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绝不仅仅是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是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 C. 长江绝不仅仅为中国人提供了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意志的磨砺。 D. 长江绝不仅仅为中国人提供了饮用的水和一条贯穿诸省大动脉一般的通道,更重要的,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可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搭配不当,“提供的”不能与“精神”“磨砺”搭配;语序不当,结合语境,应先说“物质层面”,再说“精神层面”。B.句式杂糅,“长江为中国人提供的”与后面“它还赋予了中国人那百折不回的精神,磨砺了中国人的意志”杂糅。C.“赋予”与“磨砺”搭配不当。故选D。
浏览完整试题【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选择类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四种为结构类语病,后两种为语意类语病。考生平时要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学会从主干方面梳理句子,然后再在枝叶上做文章,由面到点,逐步筛选语病。 4. 下列各项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合称“考妣”。 C. 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关内容的解说。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后“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 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 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 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展开余下试题A. “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 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 “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 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7. 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下列哪项概括不准确。 A.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 B. 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C. 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 D. 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答案】5. C 6. B 7. C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等可知,“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中无据。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结合文本内容“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等可知,“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于文无据。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者观点分析。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结合文本内容“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分析可知,C项“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不全面。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 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①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既终,徐议未晚。”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②,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进少詹事兼侍讲学士。 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预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孰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帝俞允之。 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命抚、按官敦促上道。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赠太傅,谥文正。迁竞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 (《明史》列传七十二) 注:①祥禫(xiáng dàn):丧祭名。 ②讲官:为皇帝讲读经史的官员。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 务:务必 B. 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 寝:停止 C. 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 厘:治理 D. 帝乃遣行人赍手敕即家起之 赍:带着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 B. 迁乃遣子正人谢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哉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 D. 且足国在节用 10. 文章末段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B. 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C. 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D. 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迁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 1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谢迁善于进谏的一组是 ①及进讲,敷词详切 ②力辞,服除始拜命 ③迁乘间言之 ④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 ⑤除夕赐御制诗 ⑥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谢迁做官后曾以皇帝过于年轻为由,建议皇帝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的事。 B. 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及尚书倪岳坚持反对。 C. 孝宗晚年,宦官违法乱纪,以空名领取粮饷,危害很大。谢迁进谏得到了皇帝的赞同。 D. 谢迁善于进谏,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晚年依然得到皇帝的重用,并且待遇优厚。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帝嘉之。 (2)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 (3)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 【答案】8. A 9. D 10. B 11. C 12. A 13. (1)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贤远佞,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 (2)空说禁止没有用,应该命官署收集弊端,详细地奏报给朝廷。 (3)等被告知他生了病,皇帝就派遣太医(去为他治病),并赐给药和食物,道路上尽是派往谢迁家的使者。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A项“务”,结合后面内容“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可知,应该译为致力,参考句意: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分别译为如果;像。B项分别译为连词,就;副词,竟。C项分别译为介词,在;介词,按照。D项况且,表递进关系。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人名字“迁”指“谢迁”,年龄“七十九”,结合句意断句。句意:谢迁时年七十九岁了,不得已接受任命。谢迁任职数月后极力请求离去。世宗对待他更加优待,天寒免去上朝参拜,除夕日赐御制诗。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需要抓住人名字“迁”,然后注意动词的变化,结合句意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