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58  2018-03-05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3、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练
河北省2018中考语文3、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练讲练含答案
专题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练
(一)(2017邵阳中考)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 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 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
项目 每天都上网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
以前
接触
网络
所占
比例 82.9% 70.4% 61%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__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上网主要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__开放性作答,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眉山中考)
材料一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仪,这次论坛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会议围绕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扩大国际合作共识,二是推进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三是规划长远合作愿景。会议将推动经济全球发展,将在文化品牌、生态旅游、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工业产品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双赢局面,互惠沿线各国。
材料二 两位热心网友,针对手机中的三条信息(如图),进行了“眉山与一带一路”的主题探讨。

甲:眉山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占有优势,真不错。
乙:是啊,除了交通外,今年我们又建成了5个百亿产业,3个百亿园区,这是哪方面的优势呢?


浏览完整试题甲:【2题】__________________。
乙:你概括得对,说得也真好啊。但我市还有一些牌子没有打好,让眉山人担忧呢。
甲:【3题(1)】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的牌子没有打好,我们该怎么办呢?
乙:我建议:【3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依据材料一,请分别用3个四字短语,概括出“高峰论坛”的主要信息。
__(1)影响巨大。(2)达成共识。(3)推动经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完成情境对话。
__特色产业优势啊,打好了地方牌,眉山就有希望了。(说明:说到“特色产业”,后面的情境只要合理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两则材料,完成材料二中甲乙相应的对话。
__(1)文化品牌(东坡文化)、生态旅游;(2)示例:对外做好宣传,对内搞好旅游环境建设,让眉山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只要从“文化”或“旅游”任意一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 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 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 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 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 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 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 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现象:现在很多孩子不会讲甚至听不懂绍兴本地话。网友认为的原因:孩子缺少讲绍兴话的环境;绍兴话比较土,外地的人不容易懂(或:绍兴话的交流正在减弱)。学者的解释:全球化时代,需要用公共语言交流,方言的沟通交流价值不断减少,使用方言的机会也就不断减少,因而年轻一代对方言了解的也越来越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__(1)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2)方言里蕴含文化。(3)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4)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三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__示例一:我同意“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的观点。第一,现代社会讲方言的环境越来越少,如果小的时候不学,长大后方言交流的环境就更少了,学习方言的困难也就更大了。第二,实践证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从小讲方言的人在经过学校教育后都学会了普通话,因而“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不失为一个学习方言、普通话两不误的好方法。示例二:我同意“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观点。第一,既然方言交流的环境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上营造这样的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英语学习的环境对大多数人来说也主要是课堂。第二,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还可以学习方言背后的文化,增强我们作为绍兴人的自豪感,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性课程。示例三:我同意“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的观点。第一,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沟通,普通话作为公共语言会使交流更便捷更准确。第二,生活中用绍兴话交流,大部分人也都听得懂,而且更加亲切,可以准确表达很多普通话难以表达清楚的意思。示例四:我认为方言和普通话应该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一种语言在没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消亡是自然规律,如果一种方言特别具有文化价值,我们也可以做些保护。但是对于大部分方言来说“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是人力所无法也无需阻挡的。对方言和普通话就应该一视同仁,让语言和语言对话,决定谁更适合在未来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丽水中考)
职业生涯规划,你准备好了吗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如今不再是新名词,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在高中大面积推广,并逐步向初中普及。


展开余下试题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
【调查研究】“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研究”课题组对某校高一新生,做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学子心声】
爽爽是大四学生,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找了大半年工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 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她都说不清。“我觉得我适合当护士,可我学的是会计。 当初填志愿的时候,我明明填的是浙江某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是,等我和同学出去玩了,我爸,偷改了我的志愿,学校和专业全改了 。”
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她学得不开心,几度厌学,现在找工作又特别迷茫 。 听说有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后,她不禁感慨:“要是我那时候能有这样的辅导多好,怎会走这些弯路?真是郁闷!”
【规划辅导】
中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指导师往往会对他们进行这样的“心理测试”:
今天,你准备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旅行。刚走出家门,一个白胡子的神仙突然在你面前出现,他告诉你,他可以送给你一个礼物,作为你旅途的坐骑,你会选择哪一个?
A.一头强壮的大象
B.一头被视为神物的单峰白骆驼
C.一匹《射雕英雄传》里提到的汗血宝马
一般人的逻辑是不是这样的——我喜欢宝马,因为很威风,很漂亮,而且跑得很快,我喜欢这种奔驰的感觉。我不喜欢骆驼和大象,因为太慢了!
但如果是去沙漠,骑大象或马走不出二十公里就得渴死。如果是去草原,要一头骆驼又有何用?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都要明白:关键是看你要去哪里旅行。
【专家说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明确规定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日本也要求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太迟了!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不但对大学的专业学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一无所知,就连对自己的兴趣与适合的东西也不够了解。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由于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而表现得很懈怠,甚至荒废了学业。
深圳市光明新区教科研中心刘会金:绝大多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毕业时有将近4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错了专业,近65%的同学将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很多家长、教师习惯于“分数优先”原则,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志向。
温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马玉斌: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是帮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职业的匹配度。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就定下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要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摘自互联网,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相符的一项是( B )
A.少数家长对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不大。
B.多数学生赞同在高中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C.多数学生对各个职业了解较多并希望进行体验。
D.初中学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课。
2.阅读“规划辅导”部分,分析指导师给中学生做心理测试的意图。
__意图是告诉中学生,选择怎样的坐骑关键在于你的目的地在哪里,同样,你选择什么学科、什么专业关键在于你想从事什么职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学子心声”部分,结合文本相关材料写出爽爽的案例给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启示。
__①职业生涯规划要早做;②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③要了解社会和专业,让所学的学科、专业与喜欢的职业匹配;④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支持自己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沈阳中考)
材料一 叶雕,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收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给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
——《人民日报》
材料二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它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
——《阅读》
材料三 2015年1月,M.Y.Lab 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变与不变的中国人》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个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
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中西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
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
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
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__叶雕技法__;贝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__唯美追求__;木艺作品,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__制作初心__。 (122.240.204.120)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河北省2018”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