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20  2018-03-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0]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南阳市宛城区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执拗/拗口 呼吁/气喘吁吁 有干时忌/精明强干
B. 胡诌/反刍 会晤/身陷囹圄 挖坑刨土/咆哮如雷
C. 唠叨/叨扰 尽早/尽善尽美 百发百中/中规中矩
D. 祈祷/颀长 馈赠/功亏一篑 旁征博引/依山傍水
【答案】A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膨涨  撸袖子  搅尽脑汁  撩人心弦
B. 筹划  颤巍巍  软硬兼施  归根结蒂
C. 厌烦  金箍咒  乌烟障气  幡然悔悟
D. 清淅  劳什子  急不可耐  惹事生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 膨涨——膨胀,搅尽脑汁——绞尽脑汁。C:金箍咒——紧箍咒,乌烟障气——乌烟瘴气。D:清淅——清晰,惹事生非——惹是生非。
3.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琴棋书画为中国历代文人必备之修养,。对联“琴棋养雅趣,书画展才情”,写出了琴棋书画的妙趣。
中国古琴琴音中正平和,雅致清丽,以清幽平淡 雄浑激昂为上。文人雅士或以琴清修,或以琴会友,留下千古美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棋讲究的是筹谋。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双方运兵布阵,斗智比勇。而欣赏一幅中国书法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其内容了解书家的思想,更可以通过静默的点画与流动的气韵体味到书家独有的情致。与“书”并称的“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人作画须诗、书、画、印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答案】 (1). ①与琴相异的是棋 (2). ②更是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语段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①处承上启下,话题要由“琴”转移到“棋”,②处应该补充“画”体现文人的文化修养。
4. 古诗文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2) __________________,琴瑟友之。(《诗经 关雎》)
(3)《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言情,诗亦言志。尽管冰河、歧路会让人心境茫然,但是强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必将冲破内心的苦闷抑郁,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那便是李白《行路难》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言情,诗还言理。惋惜、惊喜花燕归的物候变化,感慨人生便在这变化中衰老、消亡,从而感悟人生有限而时间房屋的哲理,那便是晏殊《浣溪沙》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⑴不求闻达于诸侯 (2). ⑵窈窕淑女 (3). ⑶南阳诸葛庐 (4). 西蜀子云亭 (5). ⑷长风破浪会有时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7). 无可奈何花落去 (8). 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庐,蜀。


浏览完整试题5.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名著都是指导我们人生的好教材。从下面所列举的名著中选出一部,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明这部“教材”好在哪里。
①《西游记》 ②《水浒传》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鲁滨逊漂流记》
【答案】①名著的具体情节,这个情节的认识价值;;②对青少年成长的好处
示例:《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帮助金氏父女摆脱镇关西的欺压。这个情节体现梁山英雄大多具有的刚强正义、扶弱济贫的良好品质。这能让人认识到除暴安良方得社会和谐。对青少年形成刚强正义、扶弱济贫好品质大有裨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本意要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名著来介绍。
6.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下面是2016年中国国民阅读情况中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的相关数据。请根据图示数据解读其中蕴含的一条信息。

(2)下面三则材料都是关于阅读的意义的,请运用排比句按恰当的顺序归纳它们所表达的观点。
材料一 阅读,是通往中华民族精神故乡的寻路地图,守护好这份地图,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
材料二 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
材料三 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渺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3)建设“书香校园”,我们还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答案】(1)中国将近一半国民认为自己读书很少。(或:提倡全民阅读的工作任重道远。)
(2)示例:阅读可以使人领略生动的风景,阅读可以决定人生的格局,阅读可以守护民族的根脉。
(3)示例:开展读书交流接龙比赛——一部名著,每天一名同学登台分享与交流阅读内容、阅读收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补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图片显示的是2016年中国国民阅读情况的相关数据,从该饼状图来看,中国将近一半国民认为自己读书很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自己阅读量一般,极少部分人认为自己阅读量丰富。整体来看,中国国民阅读情况不够理想,提倡全民阅读的工作任重道远。(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一看,阅读可以守护中华民族的根脉。从材料二看,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从材料三看,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注意用三个相似的句式表达出来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表达能力。题干要求针对建设“书香校园”,提出一条建议。只要围绕阅读来提建议,切实可行即可。例如,开展读书交流接龙比赛:一部名著,每天一名同学登台分享与交流阅读内容、阅读收获,其他同学进行评论补充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夜的歌
谢 静
太阳渐渐被暮云遮去。呜呜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着窗玻璃……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曼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展开余下试题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曼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曼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7.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离休老干部的故事。
8. 在文章中引入《最后一片叶子》的小说情节,有什么作用?
9.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0. 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7. 离休老干部离岗后仍在社区夜间值班尽义务;他作为街道的先进代表出席了市劳模会;后来在夜间巡逻时滑了一跤难以站起来了。
8. ①从情节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情节与老人的活动相互映衬,丰富、推动、舒缓(延宕)故事情节;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主人公“贝尔门”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形象互为映照,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③从主旨表达看,小说在高潮处将《最后一片叶子》中“贝尔门”最终的献身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的悲壮结局交汇起来,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突出主题。④从结构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情节,与巡夜老人的“冬夜歌声”形成并行推进的双线结构(或说嵌套式结构),使结构更巧妙。
9.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展示主人公活动,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我”有利于塑造人物:“我”听妻子介绍老人的来历、背景,从侧面衬托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③“我”从侧面塑造了人物:
“我”的安适生活,是老人巡夜守护换来的(或“我”的岁月静好,是老人巡夜守护的结果)。 ④“我”推动情节发展:“我”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心热、释然、不安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以“我”的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我”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心热、释然、不安,再到得知老人站不起的伤感,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崇敬、赞美,进而突出主题。
10. 示例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运用描写(声音描写、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想象来描写老人巡夜时的喊声,人虽去,声还在,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富有抒情性; “我”的心理描写,从侧面突出了老人对“我”的影响之深,衬托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突出主题。
示例2: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修辞,将老人的吆喝声比作“灼人心胸的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人的吆喝声对“我”的影响之深、“我”对老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示例3:从情节结构上看:文章结尾再次想象老人的喊声,照应标题,又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集中(情节的展开和结束都紧紧围绕老人在冬夜的吆喝声);老人虽去,声音还在,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文章结尾富有抒情性。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文主要写了离休老干部离岗后仍在社区夜间值班尽义务的故事。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把握文章内容结构的基本能力。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最后一片叶子》与夜巡老人的形象互为统一,两篇文章有着相通之处,表达的主题更为接近,也为了使得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更为具体。
9.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和侧面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通过“我”和“妻子”的对话,展示主人公活动。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文章通过“我”从侧面塑造了人物。
10.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可以从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情节结构的角度任意选择一方面进行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会“变魔术”的柔性屏
①一言不合就掰弯手机?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某知名厂商在自家的科技大会上向参观者展示的“黑科技”——尚处于原型机阶段的柔性屏幕设备。其中一款是可折叠的变形手机,上网、看剧、收发邮件时,它是7英寸左右的平板电脑;要打电话时,只需轻轻对折,就变成5英寸左右的智能手机。让手机实现可弯曲、可折叠功能的就是柔性屏。
②什么是柔性屏?柔性屏是柔性显示屏幕的简称,是以塑料为基板,加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材料构成的显示屏。传统的显示屏都是以玻璃作为基板材料,而柔性屏则是以塑料作为基板材料,玻璃是很难弯曲、折叠的,而塑料则可以任意对折、弯曲。
③柔性屏可弯曲、可折叠,但在外观上与普通的薄膜玻璃屏幕几乎没有区别,只是拿在手里的感觉更加轻薄。据介绍,目前人们常用的电脑、彩电、手机显示屏大多采用的是液晶显示技术(LCD),液晶自身是不能发光的,因此需要背光源、偏光片、彩色滤光膜等繁复的零组件,屏幕的厚度很难降下来。与液晶显示技术不同,OLED显示技术实现了显示材料的自发光,所以依托OLED技术做成的显示屏不再需要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部件,加上这些显示材料本身就很轻薄,OLED显示屏要比LCD显示屏薄不少。
③柔性屏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对比度更高,在色彩亮度和清晰度上都有更优异的表现。柔性屏还能通过外力拉伸达到卷曲伸缩的效果,做到大小随意切换而不影响显示清晰度。此外,由于采用了塑料基板,柔性屏的耐用程度高于以往屏幕,能够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


展开余下试题④可弯曲、可折叠再加上低耗能的屏幕,给了终端厂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崭新的变化。。
⑤未来我们的电脑可能会更轻薄、更便携。目前已有科技企业展示了基于柔性屏的新型电脑。这款电脑屏幕可以一键自动收卷,就像钢笔一样易于随身携带,再搭配柔软轻巧、仅重几克的柔性超薄透明键盘,让记者分分钟想抛弃自己重达一公斤的笔记本电脑。
⑥未来我们的汽车空间可能会更宽敞。因为柔性显示屏幕可以更贴合汽车内部的复杂空间,汽车中控区域没有任何多余的物理按键,而是集显示、按键等交互设计于一体。想象一下,当现在汽车中厚重的中控台变薄了,人们在车内的空间必然会增加不少。
⑦未来我们的家居生活可能会更智慧。柔性屏幕让“显示”无处不在,当屏幕贴在水杯上,每天喝水时联网的显示屏会报出你当天的健康数据;当屏幕贴在冰箱上,不用打开冰箱门,显示屏会告诉你今天该做啥饭……墙上的大彩电尺寸应该能够再大些,不想看时只需一按键,这面占据整面墙的彩电就卷成了一幅画轴。
11. 柔性屏相比传统的液晶屏主要有哪些优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点。
12.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第⑤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3. 第②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4. 结合文章,发挥想象,在结尾处再写一段文字,说明柔性屏还能用于哪些地方。
【答案】11. 可弯曲、可折叠;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耐用程度高。
12. 在文中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总结了上文的②③④段柔性屏的优势;引出了下文柔性屏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崭新的变化(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
13. 作比较,把柔性屏和传统的显示屏的基板材料进行比较,突出了以塑料为基板的柔性屏可以任意对折,弯曲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14. 示例1:未来我们的服装可能会更智能。柔性屏嵌入我们的服装,制成可穿戴设备,随时监测人的生理状态。
示例2:未来我们的书包可能会更轻薄、更丰富。柔性屏让学生使用的学习机随身携带,随着需要展开或卷起;低耗能让它可储存所用课本和教辅内容,或许成了电子书包。
示例3:未来我们对重症患者的监护可能会更方便。用柔性屏制成智能床单,用于卧床重症患者,随时监测各项指标。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可以概括为:可弯曲、可折叠;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耐用程度高。
12.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14.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根据文章介绍的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可以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联想柔性屏的应用带来的方便快捷。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之氓:永州的百姓。②绝:横渡。③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④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⑤益怠:更加疲乏。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15.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得: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B. 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 可:二者不可得兼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7.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8. 【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5. D 16.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7.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也可。)
示例一: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示例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先是“生”与“义”的所欲程度进行对比,对“义”的所欲有甚于“生”;然后是“死”与“不义”的所恶程度进行对比,对“不义”的所恶有甚于“死”;三是“所欲”与“所恶”进行正反对比,通过层层对比,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18. 关于取舍的话题。启示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解析】甲文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甲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南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