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717  2018-03-09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7]
《回延安》技法点拨课后作业
《回延安》技法点拨练习
1.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2.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抱  扑
B.搂 靠
C.绕  扎
D.搂 扑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条条街道 ________
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
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
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A.①披彩虹 ②亮又明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 ②披彩虹 ③宽又平 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 ②迎春风 ③亮又明 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 ②披彩虹 ③亮又明 ④迎春风
4.文章题目“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去”好不好?为什么?
5. 第二部分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答案:
1.A
2.D
3.D
4. 不好。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5.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 (122.240.200.163)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中考能力拓展练习(无答案)
下一篇:《回延安》文本解读课后作业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回延安》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