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88  2018-03-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8]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6:论述类文本阅读 教师版
[真题回顾]
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浏览完整试题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根据选文第2段:“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可见,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是多种形式并存,并不能得出这几种信用形式产生于宋代的结论。另外,根据本段中“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可知,其他形式不一定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A“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的表述不合文意。B根据选文第2段“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可知,该项的表述正确。C由选文第2段关于质、押的介绍,以及“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可知,该项的表述正确。D由选文第2段末关于赊买赊卖的介绍可知,本项表述正确。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由选文第1段和第3段中“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知,该项符合原文意思。B错解文意。由选文第3段开头对宋代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的产生背景的介绍可知,选项中有关发行目的的表述正确,但“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与选文中“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明显不符。C符合原文意思,根据选文第3段关于茶引、盐引的介绍可知。D由选文第3段“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可知。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能力。A前半部分关于质库、解库的性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这从选文第2段关于质、押的介绍可知;后半部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的说法乍看起来在原文中缺乏依据,但是联系下文“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知,质、押两种形式唐代就有,因而经营质、押的机构质库、解库在唐代也就产生了。故A正确。B结合选文第2段中关于典的特点的介绍和房产属于不动产的生活常识,可知该项正确。C根据选文第3段对交子、关子、会子的介绍和“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知,该项正确。D无中生有,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在选文中缺乏依据,此外,“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故D不正确。
  【答案】D
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据原文第2段倒数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对象,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扩大化。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扭曲文意。
【答案】D
例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审题立意】A项,“非政府组织”错,原文第一段第2句话是“一些非政府组织”。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据原文第二段可知,“限制排放问题”只是公平问题所举的一个例子,注意原文中的“比如说”,并不能把“公平问题”等同于“限制排放的问题”。C项,据原文可知,义务问题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不只是“对后代负有义务”。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审题立意】“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误,从第三段内容来看,并非如此,只有两句话阐述代际公平的问题,然后是讲我们这一代人应如何做的问题,所以其立足点应是“我们”怎么做。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审题立意】本题出现了四个带有绝对化特征的选项,因此迷惑性较强。B选项对应“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是符合后代利益的。”看似正确,但是原文“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代表长期目标是受目前科学认识影响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使后代需求得到保证。
【答案】B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社会科学
论文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综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从选材方面看,近年全国新课标卷全部选用了社会科学类文本,文本选择以关注现实社会、关注文化传统、注重人文精神为主要原则,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篇幅多在千字左右,文字浅易,不难理解。②从考查角度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没有直接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理解,而是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注重综合性,对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难度有所加大。③从题型设置看,几年来均设置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第2题题干设置跟往年有所不同,都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种变化恰好对应了新考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提法。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社会科学
论文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社会科学
论文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社会科学
论文 格非《塞壬的歌声》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社会科学
论文 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社会科学
论文 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社会科学
论文 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社会科学
论文 陆邵明《留住乡愁》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秘诀]
一、考什么——了解选材,明确考点
所谓论述类文章,指的是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历史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但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选文《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就是论述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宋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出现的新特点;卷Ⅱ选文《艺术是什么》则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接受者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毫无疑问,在2018年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也仍将保持这一风格。
根据2018年《考试大纲》知道,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共有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只设置三道选择题,因此高考对这六个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轮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2015年之前,高考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设题,位居全卷第一题,而2015年后一反常态,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具综合性,一道题往往会涉及“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的多个考点,且这些考点常常有机融合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为考查重点。因为其他几个考点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一切理解或分析综合都离不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点,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几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二、怎么考——识别陷阱,有的放矢
一直以来,全国新课标卷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都是以四选一的客观题的形式在第Ⅰ卷中出现;设题3道,分值为9分。在每道小题中,命题人都设置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选项来迷惑考生。因此,只有掌握了命题人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具体说来,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用以干扰考生的常见方式如下:
1.以偏概全。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题B项,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而选项故意去掉了限制性短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其表述为“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从而变得绝对化,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而是不正确的。还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题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B选项对应“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是符合后代利益的。”看似正确,但是原文“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代表长期目标是受目前科学认识影响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使后代需求得到保证。
2.混淆时态。主要包括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混淆。“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或然”指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情况,“必然”是一定会发生的。在高考实践中,命题人往往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过去的事情说成是将来的,或者把可能的说成是必然的;当然,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偷换概念。这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北京四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8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