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93 2018-03-1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3:作文 教师版
[真题回顾]
例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3.(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情报告]
2015-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材料提要 材料形式 命题特点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女儿举报父亲 生活故事类 ①突出立德树人的导向。高考作文进一步突出体现高考内容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考查,形成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语文的教育功能。②重视多种能力的考查。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高度统一。高考作文突出考生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重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考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③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高考作文试题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材料,从考生熟悉的题材或社会文化热点切入,引导考生激活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写自己的所见所思,写出真我风采。④增加任务驱动元素。为了更好地落实高考改革的要求,2015年高考的作文试题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因素。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谁更具风采 生活故事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漫画“进步了,退不了” 生活现象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语文素养的提升 生活现象类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小羽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成为致富带头人 生活故事类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中国关键词” 言论类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名人名言 言论类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 生活现象类
一、审题与立意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第一条要求就是“符合题意”。高考作文是否“符合题意”至关重要,它决定评卷教师对考生作文水平判断的第一印象,因而成为影响考生作文得分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所谓“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考生在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写作范围、立意主旨、表达方式等。
浏览完整试题
文章要做到“符合题意”,关键在于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的认读与理解;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的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严重偏离题意的作文,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不会得高分,而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审题立意的好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为了使高考作文“符合题意”,考生在审题时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审明概念。题目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考试作文内容取向的依据。考生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不清,常常会失之千里。
2.审明主旨。文有文眼,题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抓住题眼,就能明确文章中心。
3.审明关系。许多命题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这时,考生就必须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正确理解题意,才能保证文章详略得当。
4.审明题材。为了防止“移花接木”,高考命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考生脱离限制,就会有“不符合题意”之失。
5.审明体裁。作文考题都会对文章体裁作或明或暗的要求或提示。按理说,以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感知认识,辨明文体应是不成问题的,但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因“文体不符”而严重失分的状况。“文体不符”的出现,恐怕主要还是因为考生缺乏在审题过程中审清体裁的意识。
6.审明其他要求。作文考题除了题目或材料、提示的部分外,还有一个要求部分。要求部分常以“要求”“注意”等形式出现。
考生在审题后,还要立意恰切。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千古文章意为高。文章的立意如高屋建瓴,瓴不建,其流则断;意不立,其文难继。好的作文立意,须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整体性原则。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写作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时,考生需要树立整体观,全面理解材料内涵,弄清材料的思想内容,挖掘出命题者要表达的情感倾向,由此确定写作的立意。
2.深刻性原则。即文章立意要力求深刻。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点具体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它是指文章的见解透彻,精辟,独到,或抓住要害,或深入本质,或揭示原因,或说明结果,或指出规律,等等,能给人以启发。
3.新颖性原则。正所谓“文章随时运,无日不趋新”,文章立意贵在新颖。元代戴师初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可见,考生要多动脑思考,选择有新意的立意。为此,考生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以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心灵的碰撞、精神的鼓舞。
此外,好的作文立意还应紧扣时代特征,反映当代社会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二、文体与结构
《考试大纲》规定,高考作文要“符合文体要求”。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作文题目要求的文体,二是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一旦选定文体,考生写作时就一定要合乎该文体的基本要求,体现该文体的基本特征。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要求。
1.优秀的记叙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情节,引人入胜。记叙文有一定的情节,尤其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考生对情节的安排应有全局意识,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巧妙设计情节,使文章的叙事引人入胜。
(2)形象丰满,个性突出。“形象”指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丰满”指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完整,具体可感,能浮现于读者的眼前,激发读者的情感;“个性突出”指人物的言行举止具有独特的个性。考生不能概念化、脸谱化地只写高大全或假恶丑,而要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写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3)抓住关键,细致描写。作文中,考生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要善于借助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细节、表现主旨情感的关键之处,能够运用艺术性特写般的镜头,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渲染,做到形象生动,真实感人。
(4)议论抒情,精妙点化。写记叙文,若没有议论、抒情的点化、升华,人物形象就不可能丰满感人,文章主旨也不会鲜明深刻。但考生在运用议论、抒情时要注意:一是前面要有适当的记叙描写作铺垫;二是议论、抒情既要文采斐然,又要精要洗练,切不可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致使文体特征不鲜明。
(5)融情于景,诗情画意。考生在写记叙性散文时,要能借鉴绘画艺术,融情于景,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使人读后能产生美的享受。
2.优秀的议论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旗帜鲜明,“理”贯全篇。首先要确定全文的主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摒弃什么,一定要旗帜鲜明,并将其贯串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确定立意、开篇起头,还是主体论述、总结归纳,都要紧扣主旨,突出议论说理的行文主线索。
(2)例证洗练,观点突出。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列举的人和事都要为所证明的理服务。在写作中,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事例使用二至三个即可,一定要典型;②对所举事例不能作具体描写,而应侧重于评述与分析;③用例要新,不选用已经失去新鲜感的名人逸事或人人熟知的材料,防止与其他考生“撞车”。例证时,行文一定要特别简练,决不可枝枝蔓蔓;例证要围绕观点或分论点展开,要与需要证明的观点相吻合。
(3)概念思辨,因果分析。“概念”指的是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考生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对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概念思辨,可以大大拓展议论的深度,强化议论文的论辩特征。因果分析的“因”指分论点,“果”指中心论点。考生要在明确中心论点之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考生可通过层层深入,因果推论,增强文章的思辨色彩。
(4)设疑问难,辩证说理。设疑问难,即运用逻辑推论法则,对论题提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由此列出分论点,然后再进行筛选。辩证说理包括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的说理分析,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说理分析。
3.优秀的散文,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找准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不称其为散文。散文写作一般都是作者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于是将这种感悟深化,进而成文。
展开余下试题
(2)感悟具体形象。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到什么,在文章中要说明白。即使有的散文比较含蓄,没有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反映感悟。考场作文应尽量明白晓畅,不提倡过分含蓄。
(3)创造意境。优美的散文善于将深刻的思想、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感情寓于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意”即“内在”,包括思想、哲理与感情;“境”即“外物”,就是生动形象的生活图景。“内在”与“外物”的和谐统一,高度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此外,在高考时,考生还可以大胆地改造应用文体或移植其他专业文体,创造出别具一格而又自然贴切的新体裁。
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考试大纲》中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1.结构要完整。不论什么文体,都必须有标题,首尾俱全,而且必须符合文体的结构特征。开头宜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记叙文要快速进入情节,议论文则要迅速亮出观点。此外,考生还可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等方法入题。结尾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一般来说,记叙文贵在含蓄,结尾或巧妙留白,引人深思;或以议论总结,升华主旨。议论文则贵在直白,结尾或自然收束,干脆利落;或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或发出号召,简要总结。当然,文章的内容、体裁等不同,开头、结尾方法也各不相同,考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层次要清楚。一篇文章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是否合理、清晰,直接反映着思路是否合理和清晰。有些考生作文的层次不够合理、清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段落不合理,不是一段到底,就是分小段太碎,这两种表现形式都让人摸不清文脉;二是这个段落的内容和那个段落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清。这些表现虽然不同,但是都反映了考生写作前缺乏整体构思,心中没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自然就模糊不清、杂乱无章了。
3.过渡要自然,照应要紧密。过渡,就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衔接;照应,指的是首尾照应,前后一致。有的作文,段落之间、材料之间内容跳跃性很大,就需要用一两句话过渡一下,凡思路转折、叙事更迭、人物转换、论题变化、总分起止,以及表达手法转化等处都要安排过渡。文章要善于运用过渡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承上启下。考生恰当地运用前后呼应、首尾照应勾连上下文,文章的思路就会很顺畅,文意就显得圆合贯通,浑然一体。
三、思想与感情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是《考试大纲》对作文思想感情的基本要求。
所谓“感情真挚”,指的是文章表达的感情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够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考生展开联想、想象要合情合理,抒发感情要恰如其分。考生不要为了迎合阅卷老师而矫揉造作,夸大感情,更不能胡编滥造。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真实,抒写真情。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绝不会有真情实感。任何为文造情的文章都是没有说服力的、苍白的、让人生厌的。所有感人的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中人或事的深刻认识、内心郁积着的强烈情感的自然表露。高考作文正是考查考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此,考生要关注时代风云,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多写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多写自己身边熟悉的、平凡的人和事。
2.运用技巧,凸显真情。考生要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仅仅使用真实的材料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下面介绍几种。
(1)细节描写,真实典型。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细微之处见精神,文中若有两三处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定能使感情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2)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物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结合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文中,考生若能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
(3)善设对象,倾诉真情。不少考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无视读者的存在,无对象、无目的地写。其实,即便考生有了写作的激情,还要找准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以便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感情的震撼力。比如,题材是校园生活的,可以对某个老师或者同学倾诉;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部分读者(如同龄人)倾诉。
所谓“思想健康”,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继承民族传统中优秀的精神遗产;作文的内容应反映当代社会的本质和主流,体现符合时代精神、积极向上的进步思想,排除不健康、不积极、消极颓废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表达主题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观点、新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总揽全局,积极发现,努力探索,挖掘事物的内在意义,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有益于世道人心。
2.对待生活要有正确的态度。现实生活总是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写生活的阴暗面或反面,关键是抱着什么样的心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写。考生必须本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写作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对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考生决不能加以欣赏和支持,而要进行批评和鞭挞。
3.思想观点要符合正确的“三观”。(1)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有不少考生有些迷信,比如有的根据所谓的星座、八字、血型等确定自己的“幸运数字”“幸运颜色”;有的用这些东西来推算自己某次考试是否顺利;有的认为考试前洗头是不吉利的,会使自己什么也想不起来。如果把这些想法写进作文中,并且表现出一种确信的态度,这就不恰当。(2)正确的人生观。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持何种看法,都必须坚持这样两点:一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充实、更美好,二是使他人的生活更美好。高考作文中所表露出的人生观,只要符合真善美标准的,就应该是健康的;而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一味强调自己的索取,如人生的最大目的就是做大官、发大财等,则是不正确的。(3)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评价。作为考场作文,所表现的思想应该不违背道德规范,不颠倒是非观念,不违反法律法规。
展开余下试题
“感情真挚”和“思想健康”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考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庸俗的、片面的,感情不是虚假的、苍白的、颓废的,一般都视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四、内容与语言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基础等级”中规定,高考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这也是对作文的两项最传统、最基本的要求。
所谓“内容”,是指写入文章中的人物事件、观点主张、情感思想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文章言之有物,所述之事、所记之人、所议之理、所抒之情等能给人以实实在在的感觉。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点要求:
1.积累广泛,材料丰富。作文如果缺乏材料,必定会内容单薄,贫乏无味;考生只有尽可能多地积累材料,“胸中有丘壑”,下笔时才能文思泉涌,倚马千言。为此,一要用心感悟生活,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并加以思考,激活自己的思维,用心去体悟,用辩证的态度去看待,进而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将其运用到习作中;二要善于运用课本,课本是编者心血的凝聚,选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思想内涵,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思家爱国、名人事例、名篇名句、诗词典故……考生平素对这些内容勤加研读,理解吃透,就能活学活用了。
2.取舍恰当,材料精当。要做到“内容充实”,还必须精心选用材料。选材时,可依据以下几个标准:①现实性,即材料立足现实,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才容易引起共鸣。②典型性,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并非个别、特殊的情况;这样的文章才有说服力,才容易引人注目。③新颖性,即材料新、观点新,能给人以新的信息;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文章如果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和新知,当然就不能给人“内容充实”的感觉。
3.分清文体,区别对待。“内容充实”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说理文要求论据充分,说理深刻。光讲道理难免空洞,光举事例难免肤浅,故应既讲道理又摆事实。从正面说理举例,从反面说理举例,从不同的角度说理举例;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还讲“怎么做”。这样,论据就充分了,内容就充实了。叙事性文章要求过程清楚,叙述具体。因为,过程清楚了,叙述具体了,描写细致了,内容自然也就充实了。同时,还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特别是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有了细节,文章就显得充实感人。
“语言通顺”要求文章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它是对考生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评判一篇高考作文优劣的最基本的依据。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文字顺畅。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看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顺畅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只有在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文章才会写得文从字顺,语言通畅。
2.语言规范。一是用词要体会词义的轻重、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能随意生造词语;二是句子不能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毛病;三是除了在记叙性文章中为了满足描写风土人情的需要可以适当使用方言俚语外,一般不使用方言俚语,不乱用外文等。但有些学生在作文中滥用网络语言,夹杂外语单词,或采用其他稀奇古怪的词语或符号,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及纯洁性,写出来的文章叫人半懂不懂,自然不能算得上“语言通顺”。因此,考生写作时应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觉摒弃不规范的语言。尤其要注意:(1)不用方言词语;(2)不用令人费解的简称;(3)不随意生造词语;(4)不滥用文言词语,而应做到文白相宜,不提倡用文言作文。
3.语意连贯。对于全文而言,文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要统一于一个话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对于各段而言,每段话都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起来,如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依次排列,也可以借助语法手段(关联词、方位词、数词、代词等)和修辞手法(排比、对偶等)来组合各个句子;句子之间要有语意或语气上的联系,如运用主语承前省略、利用代词呼应、使用关联词语、适当重复上下文的内容等方法来确保语意连贯,前后呼应。有时候,还要借助过渡性词语以避免意思产生过大的“跳跃”。
4.语言准确。即说明问题、表达看法时要讲究分寸;用全称还是特称,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以偏概全,将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强加到全体人员身上。有些意思还需要婉转表达。如:“发牢骚,是人们将内心积压的意见说出来,虽然有时态度或方式有些不太合适,但终究是一些真实的意见,当然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但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对待。”这段文字分寸掌握得就比较好,“有些不太合适”“里面不免有些偏激的成分”,两个“有些”马上界定了牢骚的特点,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牢骚”的弊端。这正是语言“准确”的集中体现。
5.语境和谐。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褒或贬,或激昂或沉郁;文字所描写的景象,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这样就要求上下文在整体上做到情感、意境保持前后一致,上下圆合。有的句子意思与上下文语境不符,甚至游离中心,这样的句子我们就要坚决删掉;有的句子意思表达得还不够充分,或与上下文语意不连贯,这就需要我们再增加一两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五、丰富与深刻
《考试大纲》在作文考试要求的“发展等级”中规定,高考作文要做到“丰富”“深刻”。
所谓“丰富”,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下面加以具体阐释。
1.“材料丰富”,指文章材料充足,内容翔实。需要指出的是,做到“材料丰富”,并不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而不加取舍地堆砌材料,这样只会导致行文拖沓,结构臃肿,语言啰唆。要避免这种问题,就要注意材料的合理选择、正确分类。一般来说,写文章通常需要的材料有两类,一是事实材料,一是道理依据。选择事实材料时,既可根据时间从古到今排列,又可根据地域从中到外选取;选择理论依据时,可从“伟人怎样说”“科学家如何讲”“普通人怎么看”等多个角度进行搜集。组织论据,还需兼顾正反两个方面。只有合理地选择与排列材料,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也才能让行文有序,结构清晰。
2.“论据充实”,指论述时旁征博引,做到有理有据。为此,一要注意论据的多维性,即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引例,考虑正反引例,考虑排比引例,把论据选择定位在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扩大文章的外延,借以提高文章的空间表现力;二要注意论据的深刻性,即运用论据时在深度上做文章,充分挖掘论据的深层内涵和深刻哲理,切忌使用缺乏分析的“论据+观点”式方法;三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即在论据的运用上,不能一味拿古人说事,这样的论据即使堆砌得再多,也不能算得上“充实”,相反,如果用新颖鲜活的论据进行论证,这样即使事例不多,也会被阅卷老师视为论据充实。
3.“形象丰满”,指描述对象具体可感,形神兼备。写人的文章中,只有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富,思想感情表达顺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全面反映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特点时,不能“脸谱化”,只写高、大、全或只写假、恶、丑,这样人物形象都会显得虚假而单调;只有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才能使之血肉丰满,真实感人,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通过人物形象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自然生动
上一篇:
北京四中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品 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 学生版
下一篇:
福建省福州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北京四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