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71  2018-03-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课时跟踪检测二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
一、(2017届河南八市重点中学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心情放松,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刘根生《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而设计出的“夜光自行车道”,路面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B.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因为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且这两种价值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浏览完整试题C.“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与传统观念里的钢筋水泥风格格格不入,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
D.“技术的诗意”,如同庖丁解牛那样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它并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创造了人的‘诗意的栖居’”有误,原文为“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技术和艺术分别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 “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B.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钟世镇院士在标本制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精美,令参观者恐惧顿失,兴趣盎然。
C.“技术的诗意”凝聚着尊重规律、以道驭术的“真”,凝聚着简约利物、惠而不费的“善”,凝聚着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美”。
D.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的原因并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无中生有;“兴趣盎然”有误,原文为“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B.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还应该有“诗性思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唯宽大是从,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C.一切技术创新理应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多些“技术的诗意”,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D.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这种美可观可触可感,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立足于‘人的尺度’的科技之美,是愉悦源泉,也是巨大竞争力”有误,原文为“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会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早日实现”有误,原文为“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答案:D
二、(2016届吉林省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强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强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功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使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使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有误,原文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选项变或然为已然。
答案:A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机,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展开余下试题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解析:本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原文为“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选项说法绝对化。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根据原文可知,两种情形是不一致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是失落沮丧的心情。
答案:D
三、(2016届青岛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转基因争论:对公共理性的挑战
易 知
有关转基因的争论在民间已经空前激烈,只是在主流舆论里还较为鲜见。转基因是一个超级问题,包含了复杂性的所有要素:庞大的相关者人群,难以达成共识的专家判断,不可通约的价值权衡,各有打算的利益集团,情况各异的国际背景。谈及转基因话题,同行分野、兄弟反目的事处处皆是,科学家在讲坛上为转基因辩护,草根在地铁人群里散发反转基因传单。如果长期对这一潜藏着的社会分歧视而不见的话,不管转基因是否真的有风险,这一状况本身就已构成社会的风险了。
但是转基因的超级性更在于它是个即刻性问题。操心环境的人,难道不希望减少农药的使用吗?对国际阴谋保持警惕的人,难道不担心国家粮食安全吗?另外,生产转基因种子的人,真有把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吗?批准转基因作物推广的人,真能确认这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吗?转基因问题是不能将其简单化、但又须即刻做出选择的。有社会分歧很正常,但如何在意见分歧的状况下达成起码共识,也对社会的公共理性构成了挑战。
公共理性需要公民间的审慎对话,这首先要求对对方的观点抱有同情的理解。猜疑、轻信、夸大其词、选择性出示证据这些非理性陋习,无助于对话的良性开展。如果拒绝倾听别人的理由,都抱着一副“不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就会有民族危亡”的姿态,那样只能把我们全都逼上悬崖。其次,这还要求我们从共同认可的最基本的原则与常识出发。睥睨一切的科学主义,不顾现实的自然崇拜、傲慢自大的精英意识,这些作为个人信念或心理倾向,可以相互容忍,但对公共问题的讨论,还要回到问题是什么、有无替代方案、有哪些支持或反驳的证据等基本层面的事情上来。
在目前状况下,转基因的风险评估缺乏压倒性的证据,而且从风险评估转换为价值评估时,会受到公民间价值观差异的影响。只有全知的上帝,能一眼看出是否有或有多大的危险,但哪位科学家敢扮演上帝这样的角色?只有至善的圣人,能在不同公民的利益诉求之间做出公正的平衡,但哪位政府官员敢声称自己就是这样的圣人?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做的是保证每个人承受的风险不是来自任何方式的强迫,而是个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因而像转基因这样的集体决策,必须是按照每个人没有理由拒绝的原则和程序来做出的。这至少要求整个社会有正式的制度保障,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由。把转基因上的话语权让部分官员和专家独享,无视甚至压制民间社会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把最终承担风险的公民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将无助于转基因政策的健康和公正。今年两会期间,委员们对转基因的表态谨慎,但也透露出不同的倾向,表明已经向完善公共理性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摘自2013年3月11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7.关于“转基因”问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在民间可以说非常激烈,只是在国家主流媒体里还是不多见的。
B.转基因问题的超级性主要是其复杂性,即包含着不同人群、各种利益集团等诸多因素。
C.社会各界对转基因问题争论激烈,有不同的意见分歧,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D.如对转基因问题这一社会分歧长期不重视的话,这种分歧本身就已构成了社会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项,“转基因问题的超级性主要是其复杂性”有误,原文为“但是转基因的超级性更在于它是个即刻性问题”。选项属曲解原意。
答案:B
8.对于公共理性和审慎对话,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如何就本属于正常状况下的社会分歧达成起码共识,这对社会的公共理性构成了挑战。
B.开展审慎对话,要对对方的观点抱有同情的理解,如果抱有拒绝倾听等非理性的态度,就无法开展有效的对话。
C.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兼顾共同认可的最基本的原则与常识,回到基本层面的事情上来,才可以讨论公共问题。
D.两会期间,委员们对转基因表达出不同倾向的意见,这表明我们在公共理性的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原文为“这些作为个人信念或心理倾向,可以相互容忍,但对公共问题的讨论,还要回到问题是什么、有无替代方案、有哪些支持或反驳的证据等基本层面的事情上来”,选项属曲解原意。
答案:C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批准转基因作物推广的人的思想,其实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因为受到公民间不同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所以目前对于转基因的风险评估缺乏压倒性的证据。
C.在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的情况下,强调保证个人承受的风险是自愿选择的结果,这要求社会应该有制度作为保障。
D.如果部分人一味垄断在转基因方面的话语权,不让公民进行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将会导致转基因政策上的不公正。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误,原文中以疑问句的句式,表达了作者不能“确认这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观点。B项,强加因果。D项,“将会导致基因政策上的不公正”有误,原文为“将无助于转基因政策的健康和公正”。
答案:C
四、(2016届江西上饶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继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性病毒之后,近期在中、南美洲流行的寨卡病毒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疫情的重灾区巴西,政府已派遣20万军人宣传寨卡病毒的防疫;在另一重灾区哥伦比亚,政府称有5 000名孕妇被病毒感染……疫情继续蔓延,但疫苗近期无望。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寨卡病毒疫苗的生产和市场化可能至少需要18个月的时间。
我们都知道,寨卡病毒主要经蚊子传播,但不是所有的蚊子都能传播这种病毒。具备这种“特异”功能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美洲和很多热带地区。虽说通过血液和其他途径也可传播寨卡病毒,但主要传播途径一定是蚊子。换句话说,没有蚊子,就不可能让全世界都认识寨卡病毒,也就不会出现大规模暴发的疫情。


展开余下试题寨卡病毒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40年代,寨卡病毒首次在非洲被发现,多年来主要为散见、症状轻微的病例。这次在美洲发生的疫情,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寨卡病毒疫情暴发,它在很短时间扩散到20多个中、南美洲国家,并有继续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的风险。
一般来说,约1/5的寨卡病毒患者会发病,症状是发烧、皮疹等,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一周内即可恢复。虽然寨卡病毒患者本身症状不重,但需要警惕的是,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等国,还观察到新生儿小头畸形的数量明显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有较明显上升。据统计,2015年下半年以来,巴西已报告新生儿小头畸形4 000多例,其中有些病例的母亲在怀孕时有过发热、出疹的症状,因此,人们高度怀疑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这也是寨卡病毒引起国际社会如此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医学界尚不能确定小头畸形和寨卡病毒感染之间的因果关系。
近年来,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数月内传遍了全球;2012年发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不但在中东国家持续传播,到目前为止已扩散到16个中东以外的国家,并在韩国引发较大规模的暴发;在非洲已经存在几十年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3年在几内亚发生以后,疫情在非洲持续了两年,并第一次走出非洲传播到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
这些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出现和扩散,主要源于其动物源性疾病的特点。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些动物疾病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传播给人类。而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在人员大流动、商品大流通的全球化时代,地球变成了村庄,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到达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这也使得传染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病毒进入全球化时代,往往变得比较棘手和难以对付。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16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期,寨卡病毒在中、南美洲一些国家肆虐,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B.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寨卡病毒迅速扩散,大有扩散到世界其他地区的风险,其传播途径有蚊子、血液等。
C.与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传染性病毒患者相比,寨卡病毒患者无须特殊治疗,一周内即可自行恢复。
D.人们在享受全球化时代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明显地感受到传染病对自己的威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寨卡病毒患者无须治疗”有误,原文为“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选项属以偏概全。
答案:C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患者一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会出现发热、出疹的症状,还可能产生除此症状以外的一些不良影响。
B.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全球人员和商品大流通的客观现实,是传染病在全球持续出现和扩散的主要原因。
C.只要想方设法消灭传播寨卡病毒的埃及伊蚊,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寨卡病毒大规模疫情的暴发。
D.在巴西,新生儿小头畸形的病例有很多,这是因为胎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感染了寨卡病毒。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D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4段可知,人们只是“高度怀疑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医学界尚不能确定小头畸形和寨卡病毒感染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D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人类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
B.既与动物和谐相处,又尽量远离动物传染源,是人类防止传染病对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的有效途径。
C.近年来,各类传染病先后流行,并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全球,且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影响范围广。
D.即使疫情得到长时间的有效控制,一些病毒如寨卡、埃博拉等有可能卷土重来,人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全球”夸大事实。
答案:C
五、(2016届长沙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发现引力波:整个宇宙都在颤动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项目主管大卫•莱兹在华盛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发现了引力波,这或许标志着物理学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学界有一个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或否认的传言,据说经过了几年升级改建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advanced LIGO)在重新开始工作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就探测到了引力波的信号。如今,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升级之后,aLIGO的两个探测器探测到了距离地球13亿光年之外的两个黑洞在合并过程中放射出的引力波,这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一百年之后,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个发现将以一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RL)杂志和《天文期刊》杂志上。
几千年来,人类观察宇宙的方式大多都只是仰望星空,直到几百年前人们才能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影像固然更加清晰,但所看到的仍然只限于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之内。直到二十世纪,人类理解了电磁学,才能从红外线到伽马射线,在更广阔的频率范围内观测宇宙。想要看清宇宙的面貌,仅仅通过电磁波还远远不够,中微子天文台为宇宙学家们打开了又一扇门,但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仍然非常明显。引力是自然界中最为微弱的相互作用,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正是引力作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测,当质量进行加速运动时,会对时空产生干扰,进而使时空产生出以光速行进的引力波。因为引力作用太过微弱,想要探测到这种时空的褶皱,就需要格外敏感的实验装置。
隶属于美国国家自然基金的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建造的两个相似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有两个长达4千米的相互垂直的长臂,激光在真空的管道中沿着两条长臂来回反射,并且发生干涉。科学家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寻找引力波。根据理论预测,一旦有引力波经过,将会使空间发生拉伸和压缩,两个长臂中的激光的干涉现象就将发生变化。但是从2002年至2010年九年的时间里,这两个高精度引力波探测器没有任何收获。这些年的一无所获与周围环境对仪器的干扰有关,因为仪器的过分敏感,华盛顿州的探测器经常会受到大风的干扰,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探测器则经常会受到经过的火车和周围倒下的树木所产生的震动带来的干扰。
在经过了5年时间,花费了2亿英镑之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完成了升级。在2015年9月18日重新开始工作的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比之前的精度可以高出三倍,激光器的功率提高了十倍,抗干扰的能力也大幅增强,无论是树木、火车,还是地震波都无法影响到仪器的探测。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之后,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灵敏度会随着调试逐渐上升,将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达到顶峰,也就是说探测到引力波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
2015年9月14日早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就发现了在aLIGO两个探测器上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类似于鸟鸣的频率逐渐升高的信号,信号从35赫兹的频率迅速升高到250赫兹,然后变得混乱,整个过程持续了四分之一秒的时间,两个探测器的探测时间相差7微秒。这个信号因为太过清晰,以至于首先发现它的科学家甚至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探测信号,宁愿相信这是一个人为的用于测验仪器的信号。而另外两个位于意大利和德国的引力波探测器在当时并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18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