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4  2018-03-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辽宁省凌源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一模抽考语文试题
凌源市教育局2018届高三“抽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内地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的频繁交往,不仅表现在各种物品的输入输出,更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内地有大量的戍卒、使节、文士、商贾等进入西域,而更多的还是西域人受到中华各地的吸引,纷纷前来通使、贸易、留学,甚至入仕、传教,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事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至唐代达到鼎盛。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西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丰富物产及民俗风情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和想象空间,唐代诗人作为时代精神的代表,及时地将这些文化养料有选择地吸收到具体作品中去,创造出后世难以企及的“一代之文学”。另一方面,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西域音乐逐渐传入,并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音乐形式,配合这种音乐用以演唱的长短句也开始出现,这就是曲子词。因此,总体而言,唐代律诗与曲子词从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摘编自郭文庭《唐诗中的丝路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


浏览完整试题B. 唐代诗人以汉喻唐,不仅因为对唐王朝国家实力的白信和对民族历史的崇敬,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C. 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延伸,这可从唐代诗歌中出现的“阳关”“葱岭”“条支”“拂林”等地理名词中找到印证。
D. 西域独特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等,丰富了唐代诗作和内容,扩宽了诗人的想象的空间,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从向外延伸和向内省视两个层面论证了古代丝绸之路及佛家对唐诗产生的影响,笔墨最后集中在佛教的影响上。
B. 文章列举岑参两度西域人幕,远驻北庭、轮台的事例,是为了论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C. 作者为了论证唐王朝实行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拥护这一论点时,使用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D. 第四段阐述了西域自然风情与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形式的影响,不是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而是影响格律和四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盛行的佛教,使唐代诗歌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灵万众的终极关怀。
B.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认为我国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
C. 岑参的《赵将军歌>写出了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多元发展状况。
D. 唐代律诗与曲子词是在西域宗教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吸收西域文明所孕育出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人都是委派的文化使者”的“每一个都是”表达绝对化。B项原因表述,主次颠倒。根据原文第二节“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D项“造就了李白、杜甫等一批优秀诗人”无中生有。所以选C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D项就是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推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佛教传播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扩大了创作题材,佛教经典的传播还促成了四声的发现以及格律诗体的形成。”D项,混淆关系,原文阐述西域宗教艺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是递进关系,而选项是并列关系。所以选D项。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二节是“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所以选A项。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
(选自《青春美文》2013年7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上言简意赅,独立成段,点明题意。


展开余下试题B. 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 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加点的“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 题目“黄昏无着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5. “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4. B 5. 作者小时候在牧区看到的壮美、多变、短暂的黄昏景象;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人间大美的自然景象;被物质和浮华淹没的精神追求。
6. ①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昏中的天际比作一锅粥,将红云比作烈火中逃窜的猛兽;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在落山前的灿烂和不甘心谢幕的情状;③交代了作者忧伤的原因,与下文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形成对比。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分析有误,原文最后作者表达反思时没有结合具体的黄昏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题干是“‘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丰富内涵。阅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分析概括要点。有效的答题区间:文章的第2节说“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作者小时候在牧区看到的壮美、多变、短暂的黄昏景象。倒数第2节中说“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第5节中“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文章结尾一节说“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没见到黄昏。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字里行间作者表明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浮华淹没了精神的追求,从而忽略美丽的自然景象。结合文章的内容,从三个方面:黄昏景象,自然景象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着手回答“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
6.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道题主要考品评作品中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对精彩语句表达效果的赏析,既要结合文章相关部分,还要综观全文,读懂全文的核心主旨,分析重要语句采用何种修辞手法,还要关注划线句子的前后句子。“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上烂成一锅粥”,“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这两处将黄昏中的天际比作一锅粥,将红云比作烈火中逃窜的猛兽,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在落山前的灿烂和不甘心谢幕的情状。划线句子是前一句说“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交代了作者忧伤的原因,与下文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形成对比。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也。毅累叶将门,少习武善射。侯景之乱,毅率部曲随叔父文皎援台。文皎于青溪战殁,毅将宗族子弟赴江陵,仍隶王僧辩,讨河东王萧誉,以功除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游军,随宜莹侯萧循讨陆纳于湘州。军次巴陵,营顿未立,纳潜军夜至,薄营大噪,营中将士皆惊扰,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十余级,击鼓申命,众乃定焉。以功授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寻除天门太守,进爵为侯,增邑并前一千户。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高祖受禅,毅与弟猛举兵应王琳,琳败奔齐,太尉侯填遣使招毅,毅率子弟部曲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填进讨巴、湘。累迁武州刺史。太建初,转莹州刺史,封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众军北伐,毅率众攻广陵楚子城,拔之,击走齐军于颍口,齐援沧陵,又破之。七年,进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众渡淮,对清口筑城,与周人相抗,霖雨城坏,毅全军自拔。寻迁中领军。十一年,周将梁士彦将兵围寿阳,诏以毅为都督北讨前军事,率水军入焦湖。寻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以公事免。十三年,征授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及隋兵济江,毅谓仆射袁宪曰:“京口、采石,俱是要所,各须锐卒数千,金翅二百,都下江中,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诸将成从其议。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入关,顷之卒。
(选自《陈书•列传二十五》,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人为侍中/护军将军/
B.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人为侍中/护军将军/
C.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人/为侍中/护军将军/
D. 后主即位/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余并如故/人为侍中/护军将军/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之一。
B. 假节,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会收回。
C. 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因我国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毅出身显贵,年少多才。他家世代将门,年少时就习武射箭。侯景叛乱时,随叔父樊文皎平叛。
B. 樊毅胆识过人,勇毅无比。陆纳夜间偷袭,军营混乱,樊毅与左右数十人,竭力奋战,力阻外敌。


展开余下试题C. 樊毅历经劫难,百战百胜。樊毅曾与弟弟率兵响应王琳,也曾随侯填进军巴、湘,也曾击败齐军。
D. 樊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在隋朝军队进逼之时,樊毅分析了当时形势,力主重兵护卫京口、采石。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西魏围江陵,毅率兵赴援,会江陵陷,为岳阳王所执,久之遁归。
(2)会施文庆等寝隋兵消息,毅计不行。京城陷,随例人关,顷之卒。
【答案】7. D 8. A 9. C
10. (1)等到西魏围江陵,樊毅率兵赴援,恰逢江陵失陷,他被岳阳王所擒,久而逃回。
(2)正值施文庆等封锁隋兵消息,樊毅之计未施行。京城陷落,樊毅随例入关,不久即死。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抓住关键词所在的位置,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后主”是该句的主语,“即位”是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作句子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征西将军”是官职,是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A项、B项。“逍遥郡公”是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C项。据此推断D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综上,本题选D项。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错,因为“驾驶马车”是指“御”的能力。
9.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 ,根据原文“及吕梁丧师,诏以毅为大都督”,樊毅此役战败,“百战百胜”系错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及”:“等到”;“会”:“正值”;“执”:“擒获”;“遁”:“逃跑”。第二句关键点:“寝”:“封锁”;“行”:“施行”;“顷之”:“不久”;“卒”:“去世”。
参考译文: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樊毅世代将门,少年时即习武善射。侯景叛乱时,樊毅率领部伍随叔父樊文皎援台。樊文皎在青溪战亡,樊毅率宗族子弟奔赴江陵,并隶属于王僧辩,讨伐河东王萧誉,因为功劳封假节、威戎将军、右中郎将。代兄樊俊为梁兴太守,领三州友军,随宜蔓侯萧循在湘州讨伐陆纳。军队到巴陵,安营停顿未成,陆纳军悄悄乘夜而至,迫近军营大噪,军营中将士都被惊扰,樊毅独与左右数十人,挡着营门力战,斩杀十余人,击鼓申命,众人心神方定。因为功劳授樊毅持节、通直散骑常侍、贞威将军,封夷道县伯,食邑三百户。不久封天门太守,进爵位侯,增邑到一千户。等到西魏围江陵,樊毅率兵赴援,恰逢江陵失陷,他被岳阳王所擒,久而逃回。
高祖受禅,樊毅与弟弟樊猛举兵响应王琳,王琳兵败而奔齐,太尉侯填派使者招樊毅,樊毅率领子弟部伍还朝。天嘉二年,授通直散骑常侍,仍随侯填进军讨伐巴、湘。又改任武州刺史。太建初年,转任璺州刺史,被封为高昌县侯,邑一千户。入为左卫将军。太建五年,众军北伐,樊毅率众攻打广陵楚子城,拔下,击走齐军于颍口,齐军支援沧陵,又击败。太建七年,进而攻克潼州、下邳、高栅等六城。到吕梁一战丧失军队,皇帝诏令樊毅为大都督,进号平北将军,率领众兵度淮水,面对清口筑城,与北周人相对抗,连绵大雨使城池毁坏,樊毅全军自行开拔。不久改任中领军。太建十一年,北周将领梁士彦率兵包围寿阳,诏令以樊毅都督北讨前军事,率领水军入焦湖。不久授镇西将军、都督荆、郢、巴、武四州水陆诸军事。太建十二年,进督沔、汉诸军事,因公事免职。太建十三年,征授中护军。继而改任护军将军、荆州刺史。
后主即位,樊毅进号征西将军,改封逍遥郡公,邑三千户,其余照旧。入为侍中、护军将军。到隋兵过江,樊毅对仆射袁宪说:“京口、采石,都是要地,各需数千精锐兵,二百金翅,都下江中,以便上下防备捍卫。如不这样,大事完了。”各位将领都同意他的提议。正值施文庆等封锁隋兵消息,樊毅之计未行。京城陷落,樊毅随例入关,不久即死。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①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 颔联借助于“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遇到路十九的愉悦心情。
C. 颈联首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白得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后一句写自己常到朋友家去饮酒的欢喜之情。
D. 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对友人的亲切称呼,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白哀之意。
E. 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写景和叙事加以表现,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又显得含蓄深沉。
12. 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1. CD 12. “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 “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凌源”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