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344 2018-03-22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习题:第五单元测试卷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⑤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小石潭不可以长时间停留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君子好逑 (2). ②宛在水中沚 (3). ③微君之故 (4). ④纵我不往 (5). ⑤无为在歧路 (6). ⑥以其境过清 (7). (2)八月湖水平 (8). 涵虚混太清 (9). 气蒸云梦泽 (10). 波撼岳阳城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逑”“歧”“蒸”“撼”等字词的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芦苇在风中摇yè的姿态,却隐约可以辩认。这芦苇底下和四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最有趣的是这些萤火虫虽然乱窜,但也有一些追逐的形迹:有时一个飞在前面,亮了起来,另一个就会向它一直赶去,但前面一个忽然隐mò了,于是追逐者失去了目标,就迟疑地转换方向飞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摇yè(______) 乱窜(______) 隐mò(______)
(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根据语境,“发祥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1)曳 (2). cuàn (3). 没 (4). (2)①辩认 (5). ②辨认 (6). (3)这里指萤火虫生命起源的地方 (7). (4)比喻 (8). 拟人
【解析】试题分析:(1)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乱窜”:四处乱跳。此义时念cuàn。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辩”和“辨”都是左中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发祥地”本义:意思是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后指民族、文化等的发源地。这里指萤火虫生命起源的地方。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是拟人,把“一池水”人格化。“星”喻为“银波”这是比喻。
浏览完整试题
3.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他还创作了另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但只完成了第一部。
(2)《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_______的书信,信中首先强调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奥斯特洛夫斯基 (2). 《暴风雨所诞生的》 (3). (2)儿子傅聪和傅敏 (4). 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4. 八年级开展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整理的《安徽文物类别统计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格的信息。(不得出现数字)
文物类别 古遗迹 古墓葬 古建筑 其他
文物比例 16.1% 9.2% 51.9% 2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有待我们去保护和研究。请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保护文物”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中,潘迎纪同学写了一篇倡导保护文物的短文,下面是文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A】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切实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B】要勇于同盗窃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等违章行为做斗争,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文物案件。留住文物,【1】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2】就是留住文化的血脉,【3】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精神家园,让华夏文明更加繁荣昌盛。
①画线句【A】成分残缺,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线句【B】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句子【1】【2】【3】语序不合理,应该把________与________调换。(只填序号)
【答案】 (1). (1)据调查统计,文物类别中,“古建筑”所占比例最大,有一半之多,其次是“其他”文物,最后是“古遗迹”和“古墓葬” (2). (2)【示例】保护文化遗产,守卫精神家园。 (3). ( 3)①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 (4). ②违章 (5). 违法 (6). ③【1】 (7). 【2】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分析统计图表的题目,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如此题以“安徽文物类别统计”为陈述对象。找到“文物类别”和“文物比例”项目,通过比较可分析出文物类别中,“古建筑”所占比例最大,有一半之多,其次是“其他”文物,最后是“古遗迹”和“古墓葬”的结论。(2)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比喻或对偶)。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保护文物”的主题。(3)①残缺宾语,句末加“的工作方针”。②用词不当。改为“要勇于同盗窃文物、走私文物、破坏文物等违法行为做斗争”。③语序错误。改为“就是留住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汉字字体设计现状:燎原之火举步维艰
①现代生活里手机、电脑都离不开电子显示的字体字库。绝大多数人也许从来都没有想过它们是如何来的。其实和电脑程序一样,字体也是由专业人士来设计和制作的。汉字设计由于文字本身的特征,存在一些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特点,抑或说是难点。
②其一为“多”。现今我们日常电脑使用的电子字体字库,其字数是基于1980年发布的中国国家标准GB2132而来的,总计6 763个字数,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99.75%的汉字使用频率。不过,数千年历史造就了中国数十万的庞大汉字群,虽然绝大多数不常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僻字在古籍和辞书出版中被需求,国家于2000年发布了新的标准GB18030,它的编码允许更多的字数。现在已有包含七万多汉字的超大字库!这是何等庞大的工作量啊。
③其二为“复杂”。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确立了汉字造型法之“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字结构分独体、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包围等结构方式,而字形外廓亦有扁平、三角、菱形、矩形等。汉字笔画多寡悬殊,从最少的一画到复杂的数十画之多,这些复杂的因素所组合的汉字还是以上千至万记数的。而在设计上,每个字都必须全部严格地限制在同样大小的方格内,也都必须保持结构有序且美观大方。更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整体风格统一,尽量减少因笔画多寡而导致的密度不均。
④正因为汉字设计“多”和“复杂”特性的限制,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和速度,远不及欧美国家动辄上万的字体数量。据估计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不过同为汉字使用国的邻国日本,目前至少拥有超过1 000款的字体!这是一个令人汗颜的数字。这个数字比例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字体设计水平的差距,甚至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中日两国平面设计水平的差异。
⑤尽管从民国开始,中国的民族印刷业人士奋发努力,创造了一批优秀的铅活字字体。新中国建立后也涌现出了像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字模厂等一批专业从事字体设计和相关制作研究的机构,但在字体造型设计上,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举。比如目前使用面最广的字体之一的黑体字,很遗憾的事实是,黑体并非原创于中国,各方研究表明我们的近邻日本于19世纪末首先设计使用了这一极具现代感的字体,然后才由商务印书馆反过来引入中国而得到普及的。
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电脑出版技术飞速发展,上述这些老牌字模设计制作机构完全没有踏正节拍,被外来新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厂设计字体的能力早就名存实亡。偌大个上海,铅活字几近消亡,只有在门可罗雀的上海印刷博物馆一角,和不超过20平方米的上海字模一厂门市部尚能看到铅活字的孤单身影。更可惜的是谁都说不清到底哪里还有能让这些残存的活字真正“活”起来的铅字印刷机。经济和技术可以靠单纯的引进来提高速度,但文化是不可能的。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发扬汉字文化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5. 选文第②③④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展开余下试题
6. 文章第④段“据估计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中加点的“据估计”和“左右”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7. 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8.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两个“活”字所指的意思是否相同。
【答案】5. 不能调换。这三段之间的关系是“分—总”关系,即第④段文字是对第②段和第③段的概括总结,调换了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
6. 不能去掉。“据估计”和“左右”表示“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是个约数,表示猜测,如果去掉了就表示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精确在200~300款之间,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作比较、列数字。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以及用具体数据,突出强调了中国汉字字体受“多”和“复杂”的限制,开发数量少,速度慢。
8. 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可以活动的”,词性是形容词,是说活字印刷术中可以移动的字;第二个“活”字是“运用起来”的意思,词性是动词,是说把活字这种方法,真正操作运用起来。
【解析】
5. 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第②段和第③段是分说,而第④段文字是总说,概括总结前两段的内容,很符合符合逻辑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6.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从上下文的内容看,“据估计”表示猜测, “左右”表示“汉字字体的开发数量”是个约数,如果去掉了就与事实不符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点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二、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四、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7.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200~300款左右”“超过1 000款的字体”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中国现有的电子汉字字体也就200~300款左右。不过同为汉字使用国的邻国日本,目前至少拥有超过1 000款的字体”明显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8. 试题分析: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这些残存的活字真正‘活’”,第一个“活”字意思是“可以活动的”,词性是形容词,第二个“活”字是“运用起来”的意思,词性是动词,是说把活字这种方法,真正操作运用起来。答此题时要注意:“活字”是名词,而其中的“活”是形容词。不要把“活字”和“活”混为一谈,否则就答错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地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字闺中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养牛的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B11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9. 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
麦子 成熟的
麦子 ②_____ 收割
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①_____ 努力
生长 牵挂
母亲 ③____
10. 请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11. 文中两处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12. 第④段写麦子的成熟,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13.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对岁月的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9. (1). ①饱满 (2). ②春夜小麦 (3). ③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美好柔和)
展开余下试题
10. “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因为敬畏与感恩,更能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11.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2)收割小麦时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
12. 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13. 【示例】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就像我们的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围绕“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等主题谈,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词或短语作答即可。文章在④段描写了成熟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中提取出“饱满”作答;描述小麦努力生长的是文章的第五段,由段首句“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概括出此段写的是春夜小麦;文章在文末赞美麦子,文中的“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可作为答案。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本文作者写小麦,是为了表达对小麦的深情赞美。结合这一主旨,“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麦的那份感恩之情,认为“鲜血”是为了陪衬它们的美;“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表现作者对小麦精神的思考与赞美.结合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句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②写了“我”收割小麦的动作,则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分析人物当时的情感。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者写“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目的都在于陪衬,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和丰收的喜悦,从而突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对文本及链接材料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作者对“岁月”的共同感悟,然后围绕着感悟的主题展开阐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从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名字对岁月的感悟,都包含着“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以此为主题阐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
(2)寻向所志(_____)
(3)阡陌交通(_____)
(4)寻病终(_____)
(5)后遂无问津者(_____)
15. 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 “黄发垂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17.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答案】14. (1).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 (2)标志,标记 (3). (3)田间小路 (4). (4)随即,不久 (5). (5)渡口
15. (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16. “黄发垂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7. 桃花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而桃花源里的人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解析】
14.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异”:“对……感到惊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俨然”“属”“乃”“无论”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6.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突出桃花源的祥和的气氛,人们在那种无官僚、无苛捐杂税的环境下生活状况。也反衬当时外界社会的黑暗。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
上一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检测题(PDF版)
下一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
标签: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17-2018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