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卷Ⅰ 阅读鉴赏(68分) 一、现代文阅读。 ㈠论述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 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 从 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 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学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 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 ,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摘编自朱汉民 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 B. 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C. 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 D. 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浏览完整试题B. 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 C. 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 D. 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 B. 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 C. 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 D. 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㈡课内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 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 下列句中的“究竟”与“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里“毕竟”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 对于这件事,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B. 她究竟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C.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D.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5. 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 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 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 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 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来源:学,科,网Z,X,X,K] D. 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6. 文章最后说:“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4. B 5. B 6. 最后是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给那些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只能带来无限的痛苦和悲哀。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醉醺醺”的“天地圣众”会不会“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等。) 【解析】
展开余下试题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该你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 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 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 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 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流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8. 请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9.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10. 小说中通过写“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怎样的生活道理? 【答案】7. AB 8. 第二段主要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父亲年轻时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靠为别人投考谋生,因经济拮据,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无法实现。被协和医学院录取,准备向“祖父的老友”求助,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9. ①天资聪颖,替别人考试,每次都能考中;②性格坚强,祖父远行,后祖母对“父亲”很吝啬,但他毅然离开家庭,独自到社会上去闯荡;③ 自尊心强,祖父的朋友对“父亲”说了一些理解的话,却通过接电话,带父亲和名流吃饭等做法委婉地拒绝了父亲,父亲也便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去创造,而不是依靠别人;④善于自我剖析,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每个人在要付出代价时,往往下不了决心,这里又表现了“父亲”勇于自我剖析的可贵品格。(答出三点给满分) 10. ①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人家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④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付出相当代价,要让人家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有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解 答此题,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概括该段内容,一是回答该段在文中的作用。该段文字主要写“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的窘况以及一次求助,概括时最好分点陈述。因为此段处于文章开头,所以分析作用时,应着重从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考虑。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可先从总体上把握,然后再结合着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要根据“父亲”在文本所叙述事件中的表现,根据文本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天资、性格、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源:学科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要先要回答悟出的生活道理,然后以题干所说的“‘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为根据,立足文本探究推理,然后分点陈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 ㈠课内文言文阅读。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来源:学#科#网] B. 不出,火且尽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D.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答案】B[来源:学。科。网]
12. 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舞幽壑之潜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此其志不在小 D. 吾得兄事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意动“认为……出众/以……为朋友”;B项,使动“使……起舞/使……错,弄错”; C项,名作动,称王;形作名,小的方面,小事;D项,名作状,每天;名作状,向南。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注意要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子意思准确判定词类活用的种类。学科@网
展开余下试题13.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才高于世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客有吹洞箫者 C. 自书典记之,未之有也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定语后置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1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⑵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 【答案】⑴(我们)出洞后,就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⑵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啊,是我和你所共同享有的。
㈡古代诗歌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朝闻游子唱离歌”说的是魏万的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鸿雁不堪愁里听”是接写“朝闻游子唱离歌”一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照应“昨夜微霜初渡河”。这两句的诗意是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C.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气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关城树色催寒近”中“催”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 “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虚写长安,意思是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实写长安,本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E. 这首诗写了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感到悲凉,构成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图画。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D 16. 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饱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深情告慰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意。 【解析】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小龄童没有上猴年春晚的话题在网络上风生水起,众多网友高呼,没有“美猴王”的春晚还是猴年春晚吗? B. 近年来,随着“微信”这种能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被广泛应用,曾是“香馍馍”的综合服务软件“飞信”已成明日黄花。 C. 面对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广东省领导充分认识到,只有在灾难来临时未雨绸缪,才不会在灾难出现后手忙脚乱。 D. 在克里米亚宣布正式加入俄罗斯联邦后,普京总统发表特别讲话,强调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维护当地的稳定局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话题不可用此成语;B项“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C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D项“当务之急”当前急迫应办的事,与“目前”一词重复。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欧洲2015年迎来了超过一百多万的难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叙利亚、伊拉克和阿富汗,为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 B.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定赌博行为的依据是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之间逢年过节时打牌娱乐,不按赌博查处。 C. 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认为,韩剧能够在亚洲地区走红,主要原因是韩国的编剧和导演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与深度发掘功不可没。 D. 如今,使用微信聊天已成为手机族进行交流的又一便捷方式,微信交流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已由最初的青年人逐渐扩大至老年人。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