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五 一、语言文字应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_________的心理状态。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_____________的高节奏___________。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 体戚相关 心跳目眩 律动 B. 息息相关 心跳目眩 躁动 C. 休戚相关 目眩神迷 躁动 D. 息息相关 目眩神迷 律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 心跳目眩:心脏因兴奋或紧张而加快跳动,眼昏花。 目眩神迷: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 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 A.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B.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C.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D.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答案】D 【解析】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点睛:高考修辞解题技巧 :修辞,已成为高考必考的“保留节目”。现在考修辞,一般不再出客观题型(选择题),也不再出辨明修辞手法及分析其作用等较容易的题目,而是设为主观题型,出在第五大题“语用”题中,要求仿写或续句。这种题型,大大增加了答题难度,它考查考生运用修辞的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也正符合高考语文考能力的要求,也有相当的区分度。这有利于选拔语文能力较强和语文素质较好的人才。 正因为难度大、区分度强,高分、满分难得,所以平时要多留意语言表达,多训练。在此,谈一谈修辞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提高复习训练和应试解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所帮助。 一、看清题干要求。即看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作答。否则,就是白忙活,得不到分的。二、审清原句特点。即看清原句在修辞上、句式上有何特点,写出的仿句也必须含有这些特点。三、使句子通顺,上下句语意贯通。前面两个要求,是出题者有意设置的限制条件,以使评卷有操作性。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依循原句特点,是评卷时给分、扣分的基本标准。而这里讲的“句子通顺”、“语意贯通”,则是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是考查考生思维和如何表达思维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从思维上看,要求上下句语意贯通,内容相关、一致;从形式上看,要求语言表达简明、通畅。
浏览完整试题3. 下面是南京莫愁湖畔胜棋楼前一副对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 ②我始欲愁 ③败亦可喜 ④人言为信 ⑤风吹皱一池春水 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A. ④②⑤/①③⑥ B. ①④⑥/②③⑤ C. ③②⑤/①④⑥ D. ④①⑥/③②⑤ 【答案】A
4. 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运用得体,要审清题目,抓关键信息,本题要抓住“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A项,正确。B项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项,借“落红”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形象地表达作者为国效力献身精神。D项,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故选A。 5. 下列古代诗句与文段蕴含的意境情感最不符合的是 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粤语或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吃一顿中餐。其实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 A. 独在导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诗句和文段蕴含的意境。B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诗句中乡音未改。但材料中的语境是远离故国,乡音已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宋公子牧仲书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授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体不任衣 任:经受 B. 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 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光:使……显赫 D. 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以先国家之急面后私仇 B. 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去今之墓而葬焉 C.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臣之辛苦 D. 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赞颂过。 B. 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 别人认为宋荦应该像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 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答案】6. D 7. C 8. B 9. (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够真正相似的途径,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做什么不行呢?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即可。D项“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关起门来努力治学,坚定地修养德行”,所以“笃”,坚定。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即可。解析不相同的一组是C项“之”,前一个是助词,理解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是助词,译为“的”;A项“以”,介词,都译为“因为”;B项“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