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12  2018-03-26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2]
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考前前六套卷(卷五)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五
一、语言文字应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_________的心理状态。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_____________的高节奏___________。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 体戚相关 心跳目眩 律动
B. 息息相关 心跳目眩 躁动
C. 休戚相关 目眩神迷 躁动
D. 息息相关 目眩神迷 律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
心跳目眩:心脏因兴奋或紧张而加快跳动,眼昏花。
目眩神迷: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
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
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手法的是
A.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B.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
C.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D.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答案】D
【解析】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点睛:高考修辞解题技巧 :修辞,已成为高考必考的“保留节目”。现在考修辞,一般不再出客观题型(选择题),也不再出辨明修辞手法及分析其作用等较容易的题目,而是设为主观题型,出在第五大题“语用”题中,要求仿写或续句。这种题型,大大增加了答题难度,它考查考生运用修辞的实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这也正符合高考语文考能力的要求,也有相当的区分度。这有利于选拔语文能力较强和语文素质较好的人才。 正因为难度大、区分度强,高分、满分难得,所以平时要多留意语言表达,多训练。在此,谈一谈修辞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提高复习训练和应试解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有所帮助。 一、看清题干要求。即看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作答。否则,就是白忙活,得不到分的。二、审清原句特点。即看清原句在修辞上、句式上有何特点,写出的仿句也必须含有这些特点。三、使句子通顺,上下句语意贯通。前面两个要求,是出题者有意设置的限制条件,以使评卷有操作性。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依循原句特点,是评卷时给分、扣分的基本标准。而这里讲的“句子通顺”、“语意贯通”,则是对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双重要求,是考查考生思维和如何表达思维的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从思维上看,要求上下句语意贯通,内容相关、一致;从形式上看,要求语言表达简明、通畅。


浏览完整试题3. 下面是南京莫愁湖畔胜棋楼前一副对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 ②我始欲愁 ③败亦可喜 ④人言为信 ⑤风吹皱一池春水 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A. ④②⑤/①③⑥ B. ①④⑥/②③⑤
C. ③②⑤/①④⑥ D. ④①⑥/③②⑤
【答案】A

4. 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
A. 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运用得体,要审清题目,抓关键信息,本题要抓住“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A项,正确。B项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项,借“落红”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形象地表达作者为国效力献身精神。D项,是说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故选A。
5. 下列古代诗句与文段蕴含的意境情感最不符合的是
美国旧金山的中国城中,常见这样一脸沧桑的面孔,操着夹杂粤语或闽南话的英语,却是华人的容颜。他们来到这里,为的不过是买中国人爱吃的蔬菜,或者到餐馆吃一顿中餐。其实胃口比乡音,比容颜,还要难以更改。无论走到哪里,味蕾连接的胃口,永远牵动着人心深处最动人最温暖也最牢固的那一点。
A. 独在导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诗句和文段蕴含的意境。B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诗句中乡音未改。但材料中的语境是远离故国,乡音已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宋公子牧仲书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授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
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体不任衣 任:经受
B. 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
C. 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光:使……显赫
D. 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以先国家之急面后私仇
B. 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去今之墓而葬焉
C.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臣之辛苦
D. 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赞颂过。
B. 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
C. 别人认为宋荦应该像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
D. 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
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答案】6. D 7. C 8. B
9. (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够真正相似的途径,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做什么不行呢?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即可。D项“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在原文中的意思是“关起门来努力治学,坚定地修养德行”,所以“笃”,坚定。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选项中的文言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即可。解析不相同的一组是C项“之”,前一个是助词,理解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一个是助词,译为“的”;A项“以”,介词,都译为“因为”;B项“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于”,都是介词,译为“在”。


展开余下试题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项紧扣文章内容,对文章的观点设置了“陷阱”。本文是顺治九年侯方域写给宋荦的一封信,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杈贵。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徒”,只、只是;“仆”,我;“窃”,私下;“为”,认为。第二句得分点:“克”,能够;“道”,途径;“超轶”,超越、超群;“施”,做。
点睛:对于文言句子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像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像,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具备吗?破了家业招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送人游岭南
[唐]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①
【宋】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注]①黄庭坚,字鲁直。
10. 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基调和具体内涵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11. 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0. 戴诗的别情有着清新明快的色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宽慰之情。
徐诗的别情流露出低沉感伤、深切留恋的情调。是两人心意相通的情谊,以及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11. 诗人忘记问朋友泊船之处是现实之事,是为实写;自己的梦魂在西城一带整夜飘荡寻找,不忍离开是梦幻中情状,是为虚写。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留恋之情。
【解析】
1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着眼点是“基调和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戴诗中诗人送友人有岭南,将自己以往的见闻介绍给友人,鼓励友人前往。诗中色调清新明快,虽写的是离别,但并无忧愁伤感,感情乐观向上。而徐诗“不见故人”和“一见故人”两句对比鲜明,直接表达作者与朋友相见后眉开眼笑的欣喜之情,但“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则表现梦萦魂绕的思念之情,表现深深的留恋。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试题,它要求学生熟悉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可以从描写角度、修辞角度、抒情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本题徐诗结尾两句说自己因为忘记打听庭坚的船泊于何处,故自己的梦魂整夜在西城一带飘荡寻找。“忘却问君船住处”,是现实之中的事,是实写,“清梦绕西城”是梦幻的情,是虚写。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黄庭坚的情谊之深,留恋之深。
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匪来贸丝,_________。(《诗经•氓》)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最早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7)皮之不存,__________?(《左传》)
(8)天行有常,____________,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答案】 (1). (1)来即我谋 (2). (2)上食埃土 (3).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 (4)雄飞雌从绕林间 (5). (5)绝胜烟柳满皇都 (6). (6)沙鸥翔集 (7). (7)毛将焉附 (8). (8)不为尧存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谋”“埃”“刑”“从”“翔集”“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展开余下试题⑤但老家于我,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的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那时我曾日夜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⑭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个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⑮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原文有删改)
13. 作者在写北大荒的生活前写了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几个故乡的共同特点。
14. 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④段画线句。
15. 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6. 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故乡在远方”的含意。
【答案】13. 这三个故乡的景色都是美丽,充满诗情画意,但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
14. 画线句从视觉(色彩)、听觉(声音)、嗅觉(清香)的角度(或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老家”景色: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幽静的榕树岛,大翅长脖的白鹦灰鹤、盈盈鸟声、阵阵葵花香。渲染出宁静诗意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老家令人神往的美景的赞叹。
解析题干要求“景物描写”的角度,可不用答修辞手法,只答描写技巧。
15. 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用疑问语气(或单句独立成段),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承接上文“我”对故乡的陌生、茫然、隔膜与格格不入的感觉,引出下文寻觅、创造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或推进文意;寻觅、创造第二故乡—精神家园的感悟)。
16. 表层意思是故乡空间距离的遥远,远离自己故乡,到处流浪;深层意思是和故乡心理距离的遥远。长期的远离,让自己对故乡产生了陌生和隔阂感,已使自己钝化了对故乡的感觉;我们四海为家,永无归宿,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导致我们产生故乡遥远的认知;我们又在不断寻觅、创造着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脚步不会停止,心中的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作答时先从文本中分别划出有关对新会、洛舍、杭州这三个故乡描写的内容,然后一一进行概括,最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如新会“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如洛舍“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如杭州“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可以看出它们景色都是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这四个故乡每一个都是那样的美,然而作者对四个故乡的感受却各有不同。对于新会,作者是三十岁才第一次去,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我,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所以“无故园的感觉,犹如被放逐的弃儿”,作者对她的感受是陌生的。当时魂牵梦常常是外婆家,然而外婆的过世将这一梦境也带走了,加之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所以作者感到“又何为我的故乡?”从小生长的杭州,作者自是欣赏、赞美,所以十九岁就离开的“我的西湖”曾叫作者“日夜思念”,但渐渐作者感到这也不属于他,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格格不入”。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④段画线句”,作答时要先找出画线句描写了那些景,考虑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考虑这些景物是从那些角度进行描写的,然后再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效果或作用。如本题画线景物描写了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幽静的榕树岛,大翅长脖的白鹦灰鹤、盈盈鸟声、阵阵葵花香。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或者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老家”新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喜爱赞美之情。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先看要分析的段落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然后结合该段落内容分析其作用。第⑨段在文本的中间位置,内容为“我究竟来自何方?”作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虑。内容上“我究竟来自何方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