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348 2018-03-28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8]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第四次模拟)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三(18届)四模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校对人:秦红、王文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覆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藉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的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C.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覆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D.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
2.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
B.作者强调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
D.“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B.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
C.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塑胶线,悬挂昨晚刚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绿细直纹短袖我最喜欢。之前两天它都区别其它的短袖,单件掺着洗衣粉放在红色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
上一篇:
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语文试题
下一篇: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鞍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