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4  2018-03-3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内蒙古集宁一中(霸王河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集宁一中霸王河校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①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浏览完整试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吟诵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 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 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 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 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 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 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 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 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 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11 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


展开余下试题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与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
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
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
5.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5分)
6.“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红楼精神的守望者
赵建忠
能够为了一部作品及其作者耗费65年心血进行研究并卓有建树,在200多年来的这支红楼“寻梦”之旅中,可以说唯周汝昌一人而已。在先生诞辰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这住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的一些往事。
我有幸同周先生相识,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研究生不久。记得是一个黄昏,我去他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一进门就惊呆了: 水泥地面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非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用的书还摊在餐桌上,面对这一幕,当时我真难以想象: 这就是一位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学者的生活环境! 那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里陈设的刻有“为芹辛苦”字样的瓷盘,因为这也正是周先生毕生为曹雷芹、为《红楼梦》奋斗的真实写照。
周先生对年轻一代的红学新人都予以奖掖扶持。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得到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签名本。记得我研究生临毕业之际,他还特别郑重地为我的就业问题向有关单位写过推荐信。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周先生国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亲临,但仍然抱病为我题词留念:“薪传日期,俊彦多贤。学积山崇,后来居上。”我把这看做不仅是对我,也是对《红楼梦》年轻一代研究者的谆谆勉励。
周先生周公解梦,独上红楼,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他耗到了“蚕丝尽、蜡泪干”的程度。只有对《红楼梦》具有宗教般的感情,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周汝昌先生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速到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心香一瓣祭曹侯”,也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了。
周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也并不是他一生学术成就的全部,他的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靚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他虽然离去了,但那疲倦的身影永远屹立在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心中,以《红楼梦》代表的中华文化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2017年08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他一生著作等身,满载荣誉,但身体却早早地透支,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不到六十岁的时候,视力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右眼只有0.01的视力,到了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直到95岁高龄去世。
②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7. 下列关于周妆昌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汝昌一著作等身,满载荣誉,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支均有独到见解。
B. 周汝昌晚年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大纲”都列出了: 他还主张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C. 周妆昌根据兄长的嘱咐,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咏芹诗》。他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
D.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文赋》构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周妆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B. 周汝昌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音,因为宁可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
C. 周汝昌早早地透支了自己的健康,他不到四十岁就失去了听力,年届八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口述完成了著作,如果对《红楼梦》没有宗教般的感情是做不到的。
D. 周汝昌把“我”看成他的衣钵传人,一直对我谆谆勉励、奖掖扶持,譬如为我推荐工作,抱病为我题词留念。
E.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9. 回顾周汝昌守望红楼精神的一生,你读到了周老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B.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C.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D.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B.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年号,从汉朝开始,开国皇帝年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年号常常为“太宗”。
C.可汗,又称大汗,或简称为可汗,古代游牧民族鲜卑、回纥、突厥、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靖忠于旧朝,胆识过人。仕隋时,李靖察觉李渊有异志,伪装成囚徒,准备向隋帝密告;后被俘获,临刑将斩时,大声疾呼而改变命运。
B.李靖富于才干,志气不凡。他想凭借功名博取富贵,不愿做一介书生;在隋朝担任殿内直长,左仆射杨素认为他是能够辅佐帝王的人才。
C.李靖战功卓著,受到肯定。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居功至伟,甚至超过汉代名将李陵很多。
D.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平定萧铣,利用矛盾离散敌人,后长驱袭击;平定突厥,看中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大胜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5分)
②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朝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寒山”句写山中秋景。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B.“倚仗”句写的是诗人的形象。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安闲与无聊。
C.“渡头”句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开,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放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别其匠心。
D.“复值”句刻画裴迪的狂士形象。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
E.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l5.“墟里上孤烟”很明显是作者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的“依依墟里烟”一句,虽然意象相同,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并为全诗定下一个总基调。
(2)苏轼在《赤壁赋》里深情地描绘曹操在战场之上饮酒作诗的豪雄形象三句是:“ _, , 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现代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受到丧文化的影响,把人生看做雪泥鸿爪,这是悲观、虚无主义思想的表现。
②本次民俗摄影展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③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是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都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④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廉政勤政,率先垂范,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的风气得到好转。
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⑥这种“摇头丸”的毒性很大,人吃了之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而且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
A. 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通过这次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武警战士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让整个警营都充满了浓郁的书香之气。
B.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标志着我国铁路研发技术己经走在世界前列。
C.实验学校举行师德专题讲座,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师文明从教的,职业意识,有效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D.2018年央视新年晚会摒弃了以往注重以歌舞娱乐为主的做法,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因素,大大提升了晚会的品位,深受观众好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有一天,班主任李老师来到王小明同学家家访,一开门,王小明的爸爸说道:“李老师,亲临贵府,有失远迎,今天因你蓬荜生辉,请进,请进!”
B.大家都知道你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在文坛上是很有名气的。你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对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
C. 一位同学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很多人在庆祝会上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感谢大家的勉励!太多的夸奖会使我陶醉,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D.小王在病房里没有遇见所要探望的余爷爷,就留了一张便条:余爷爷,惊悉贵体有恙,家父让我登门看望,遗憾未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你早日康复。
20.翻译: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21.翻译: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荆轲竟然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了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这样的角色错位会不会让你大吃一惊?据媒体报道,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时下大热。角色名字都取自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著名人物,可在游戏中,从形象到内容都与历史或传说完全不符合。对此,是否要全盘否定,到底应该怎么看?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集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