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77  2018-03-3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7-20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月份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
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 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
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 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骑马射猎、团队协作为生活常态的游牧民族,与耕地种田、个体劳作的农耕民族相比,自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
B. 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之后,经受住了北方强悍游牧民族长时间的军事压迫以及战争的考验,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浏览完整试题C.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
D. 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有为追求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基因,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推崇谦谦君子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不推崇战争的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
B. 中华民族为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
C. 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于战争缺乏研究,如《尚书•泰誓》就有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的相关表述。
D. 《孙子兵法》将得民心为内涵的“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之首,这是本民族“胜负根本在民心”战争观的有力证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帝北逐荤粥,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兵士的军事技能、武器装备所决定。
B. 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惧怕战争,只是本民族不好战尚武,不以战争杀 伐为乐。
C. 中华民族重义轻死的文化人格,演化为中华儿女面对战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呈现出不恃强凌弱的民族品格。
D. 中国文化推崇“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的理念,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说明相较于战争结果,中华民族更看重战争的正义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 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一、双基夯实(每题2分)
4.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吁嚱(xū) 石栈(zh àn) 秦塞(sài) 抚膺(yīnɡ)
B.巉岩(chán) 吮血(shǔn) 鱼凫(fú) 崔嵬(wéi)
C.江渚(zhǔ) 颔联(hàn) 潦倒(liáo) 颈联(jǐnɡ)
D.万壑(hè) 飞湍(tuǎn) 萦回(yínɡ) 喧豗(huī)
5.对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畏途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鼻不敢出 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
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二、解释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5分)
1.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
(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 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 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展开余下试题“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来源:学科网ZXXK]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 。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 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也让读者推想出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1.小说中的老人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老人三次说“在照看动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4分)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 他们从你身边走过, ②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 ③ 你还不引人注目。而 ④ 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 ⑤ 会看到你, ⑥ 欣赏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虽然 或者 因为 / / 并且
B 虽然 / 除非 I / 并且
C 即使 / 除非 / 也 并且
D 即使 甚至 因为 / 也 并且
A. A B. B C. C D. D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4分)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 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 12306网站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D.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①《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邯郸学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②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的选手们风格各异,演唱的歌曲也各有特色,曲尽其妙 ,整个现场激情澎湃,让歌迷们完全沉浸其中。
③整节课几乎是学生的天下。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侃侃而谈 ,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别人的看法提出异议,或补充说明,显示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④着眼当下,土地仍然是很多农民维持生计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我们从制度上保留承包权就相当于保障了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
⑤已经路人皆知的品牌为何还要铺天盖地地投放广告?因为不管一 个品牌知名度多大,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是非常重要的,此为提醒和转换品牌的轻度消费者。
⑥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 ,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
A. 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①③④
10.下面是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8分)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语文科目)试卷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
1.(3分) 2.(3分) 3.(3分) 4.(2分) 5(2分)

6.(5分) 7.(4分) 8.(4分) 9.(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二、解释下列句子(15分)
1.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5分)
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5分)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2)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
(4)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 (2) 。
(3) 。 (4) 。
(5) 。 (6)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老人三次说“在照看动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展开余下试题3.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三月份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符。选项所引并不是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论。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选项“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曲解文意。“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说法有误,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中国文化推崇的是“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
点睛:理解和分析文中信息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一、双基夯实
4.【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湍”读tuān。
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二、解释下列句子(略)
(二)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1)狂风呼啸,朔雪漫天.江南的桂树被催折,漠北的楸树变得枝叶凋零.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
(2)写出了寒冬中,桂、楸都凋零了,只有橘树在中州盛开着。“独”是“只”、“仅仅”的意思。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橘树与桂、楸对比,强调突出橘树的坚韧顽强,品性高洁。表现了对橘树坚韧顽强,品性高洁的赞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
1.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6.到了颓圮的篱墙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6.【答案】DE

1.【答案】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2.【答案】①紧承上文,揭示性格,表现老人对照看动物工作的看重;②照应前文,表现老人对动物命运的忧虑和自己无助的沮丧;③深化主题,表明老人放弃 了求生的念头,反映战争的残酷。
3.【答案】观点:点名环境,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①题目交代了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②明确典型的 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第Ⅱ卷 表达题
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文段中“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只是一种假设的情况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应选“即使”。“甚至”表递进,“或者”表选择,②空前后“他们从你身边走过”和“站在你身边”是递进关系,所以应选择“甚至”。③后“你还不引人注目”是前面“视而不见”的原因,故应选择“因为”。故答案应为D项。
8.【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B项,中途易辙,将“自从”移至句首 。C项,不合逻辑,“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应改为“以免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
9.【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的谈论或演讲。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依托。以上为使用正确的成语。曲尽其妙:把其中的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现的手法非常高妙。此处用来形容歌曲望文生义。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10.【答案】:标题构成要素+整体画面特点+寓意(各2分)+语言表达或逻辑有明显缺陷(2分)+字数明显超出要求的(酌情2分) (110.52.94.16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石家”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