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397  2018-04-05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精品练习(解析版)
16.短文两篇
一、基础精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淤泥(______) 濯(______) 案牍(______) 亵玩(______) 鲜有闻(______)
【答案】 (1). yū (2). zhuó (3). dú (4). xiè (5). xiǎn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濯”不能拼成“dí”;“鲜有闻”不能拼成“xiān”。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______) (2)惟吾德馨(______)
(3)往来无白丁(______) (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
(5)濯清涟而不妖(______) (6)不可亵玩(______)
(7)宜乎众矣(______) (8)亭亭净植(______)
【答案】 (1). (1)出名,有名 (2). (2)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 (3)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4). (4)指官府文书 (5). (5)过分艳丽 (6). (6)靠近玩弄 (7). (7)应当 (8). (8)耸立的样子

3. 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根据句意应划分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A项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4.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何陋之有 D.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例句中的“之”和D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B两项中的“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意思;C项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的意思。故选D。
5.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 可以调素琴/徐喷以烟
【答案】C
【解析】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C项中的“则”都是“就”的意思;A项中的“是”分别是“表判断”“这样”的意思;B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到,往”的意思;D中的“以”分别是“来,用来”“用”的意思。
6. 选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有仙则名 B. 不蔓不枝
C. 苔痕上阶绿 D. 无丝竹之乱耳
【答案】D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词类的活用。学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来认真分析。A.“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出名”;B.“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的意思;C.“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的意思;D.“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故应选D。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 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有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采用类比的方法,以“山”“水”起兴作比,引出文章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二、考试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灵(______) (2)鸿儒(______)
(3)调(______) (4)劳形(______)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0. 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1. 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12. 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1)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2)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答案】8. (1). (1)灵验 (2). (2)博学的人 (3). (3)调弄 (4). (4)劳神伤身
9. (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0. (1).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 (2)惟吾德馨
11.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较,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2. 示例一:反问句式,突出主旨。示例二: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陋室不陋。示例三:把“陋”放在“有”前,强调陋室不陋。
【解析】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8.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劳形”的 “劳”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9.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云”,说;“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0. 此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文默写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积累是关键,既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背诵,多练写,多积累。根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意思“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填写第(1)小题;根据“惟吾德馨”的意思“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可填写第(2)小题。
11.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作者列举的诸葛庐、子云亭是何他的陋室有类似之处。这里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12.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批注能力。解答时,要从句子的写作手法、修辞、描写方法、重点词语等角度入手,从文章的主旨、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理解分析。可从句式和句子的作用两个角度来分析。示例:运用反问句式,且把“陋”放在“有”前,强调陋室不陋,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蕃(______) (2)濯(______) (3)蔓(______)
(4)益(______) (5)植(______) (6)鲜(______)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5. 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16.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________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17.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3. (1). (1)多 (2). (2)洗 (3). (3)生藤蔓 (4). (4)更加 (5). (5)竖立 (6). (6)少
14.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5. (1). (1)出淤泥而不染 (2). (2)香远益清 (3). (3)莲,花之君子者也
16. (1). 不追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3). 随君直到夜郎西 (4). 春蚕到死丝方尽 (5). 蜡炬成灰泪始干 (6). 落红不是无情物 (7). 化作春泥更护花
17. 荀子:环境可以改变人。周敦颐: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解析】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注意“蔓”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的意思;“植”是通假字,通“直”,竖立的意思。
14.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鲜”,少。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判断写出正确答案。文中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用“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用“莲,花之君子者也”概括莲花的品质。
16. 此题考查根据要求默写古诗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要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注意“寄、郎、蜡、炬、作”的书写。
17.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的比喻义是:人生活在好人中,也能成为好人。比喻良好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后一句则写出了环境对人不好的影响,总之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出淤泥而不染”则强调的是人应该摆脱环境的影响,做有志之人。据此回答即可。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兰之味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②无所,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______) (2)莫能肖也(______)
19.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强迫 B. 接近,迫近 C. 狭窄 D. 威胁
2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出淤泥而不染
B. 纯以情韵胜/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花之富贵者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21. 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爱莲说》《兰之味》两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_。
22. 《爱莲说》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答案】18. (1). (1)说出 (2). (2)酷似,逼真(或:相似) 19. B 20. A
21. (1). 香远益清 (2).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2. 洁身自好、高洁
【解析】选自《梅花草堂集》) 作者:张大复 年代:明代
参考译文:
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大概(它的香气)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缈萦回,纯粹凭借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气)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它是)吉祥。(兰花)本身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颜色,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和心灵的愉悦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一类人,不可以得到后过于亲昵不庄重,也不可以得到后疏远不重视吧?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说出的意思。
19.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解释,结合句意来理解。“非可逼而取也”的意思是“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逼”是“接近,迫近”的意思。故应选B。
20.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但是”;B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把”;C项中的“之”分别是“的”“到,往”;D项中的“其”分别是“加强语气的助词”“他的”。
2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根据“氤氲无所”的意思“香气)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思“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分别出文中找出语句即可。
22. 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文章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文章的大意,感知具体情节,根据描绘的形象来总结概括。根据“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的意思“不可以得到后过于亲昵不庄重,也不可以得到后疏远不重视”可知“兰”的洁身自好、高洁的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展开余下试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释】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2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增加)
B.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 每履之,足苦踬焉(踩)
D. 父来室中,语之(告诉)
2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5. 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26. 【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
【答案】23. A 24.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25. 俯 而 读/仰 而 思/思 有 弗 得。
26. (1).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解析】(甲)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年代:北宋
(乙)选自《习惯说》 作者:刘蓉 年代:清代
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站起来绕着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坑洼,直径一尺,渐渐侵蚀扩展。每次踩到这里,(我)总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找我谈话,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父亲走后,)我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心里一惊,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坦坦的。我像这样走了许多天才又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A.“益”是更加的意思。
24.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顾”,回头看;“以”,凭借。
25.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根据句意“我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应断句为: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2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课文链接
成圣说
学圣人不是口头说说就行了,而是务求实际,尽量努力学善;要乐于听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还要知耻,无耻的人可以干尽坏事而不知错。
何谓“初圣人”
圣人是具备了“诚”的人。“诚”是太极之理,是纯粹至善的东西,蕴藏在宇宙太极之中。
圣人能确立“中正仁义”,能不陷入邪恶。
要成为圣人,首先要“静”。唯有“无欲”,才能做到“静”。不仅要无欲,而且要能“思”。能思想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通达一切,才能成为圣人。能思还要慎动,对于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始终要依正道而行,坚守“中正仁义”。
何谓“中圣人”
除了自修,还要教育人们去恶存善。人性天生是纯善的,但是人长大后,有了思想和情感,有了欲望,内心开始动摇,就产生了善恶之分。
人天生之性,有过有不及,不能恰到好处,需要圣人引导,才能让大家丢弃错误,走上正确的道路,进而达到发而中节、无过无不及的中和境界。
而圣人至公无私,能够为人类的至高道德标准立下标杆,引导人类脱离恶的一面而走向善的一面。
圣人以“中正仁义”为做人标准,又立师道以教化众人。师道立,则众人皆向善;善人多了,则“朝廷正而天下治”了。
这样坚持下去,时日久了,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了。
何又谓“至圣人”
人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适中;适中是最完善的人性,其余诸品皆有缺陷。只有达到“至诚”境界,人性才能完善。因为“诚”源于宇宙的本原,体现太极的道德本质,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行为的渊源,是圣人立身之德。达到“诚”,则进入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成为至圣。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从寡欲达到无欲。无私无欲,便成为至圣。这样的圣人,便可与天地之德、日月之光明、四时运行之序、鬼神作凶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部编版”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