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447 2018-04-09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7]
兴宁一中高二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2018年4月6日)
兴宁一中高二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2018年4月6日)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 ,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而这种愈发不稳定的结构,则正是汉服文化在持续冲顶过程中的隐忧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发展壁垒。
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往往来自动漫文化的影响。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一群体的文化需求,则必须首先将他们从汉服圈中剥离出来,去放置在青年亚文化实践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汉服爱好者首先关注的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形成的对主流文化的仪式性抵抗策略和沟通尝试。
然而,汉服文化复兴者和生活者强调汉服文化的正统性,这就造成汉服圈内出现了爱好者同“考据派”的二元对立。随着汉服文化热度升高,传统影楼写真为代表的行业也开始介入古装拍摄。此时,为了维护亚文化内部的纯洁性,汉服爱好者又斥其为“影楼装”,拒绝承认同汉服文化的关系。这种内部分裂导致的不稳定结构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如何尽快理解汉服文化金字塔基座的庞大人群的构成成分和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年古装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商场及车站等公共场所所常见身穿汉服的身影。
B.“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人方文山,是汉服生活者,属于金字塔形结构的塔尖。
C.汉服爱好者与汉服复兴者、汉服生活者相比,参与汉服文化实践的程度要低。
D.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夯实金字塔基座的人群基础也非常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服文化在文化传播与资本领域的突破,是汉服文化实践呈上升态势的证明。
B.文章区分了汉服文化圈不同构成人群的特点,对汉服爱好者的相关论述较多。
C.文章从汉服文化实践壁垒、汉服爱好者诉求等角度论述了汉服复兴中的焦虑。
浏览完整试题
D.文章先交代汉服文化实践近况,再分析复兴中的焦虑,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服圈内的阶层分化与阶层之间的脱节,可能成为汉服文化实践的发展障碍。
B.汉服爱好者介入汉服圈的动力并非主流文化吸引,首先是亚文化实践的满足。
C.汉服圈出现二元对立现象,源于对汉服文化礼仪正统性与纯粹性的理解不同。
D.厘清汉服爱好者的文化诉求,保护他们的热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5.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已划线),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5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戎马书生曹聚仁
曹聚仁常说自己要远离政治,可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曹聚仁就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开始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1935年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曹聚仁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的第一线。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做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曹聚仁受聘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也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刊出。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为国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为曹聚仁全家已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最后他还是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1950年7月,他只身前往香港写作。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曹聚仁为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做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展开余下试题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多次接见。那些日子,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牵线不遗余力。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
曹聚仁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去世后,周总理亲自安排料理他的后事,亲拟墓碑碑文,并以“爱国人士”概括其一生,这是知者之言。前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称赞曹聚仁“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曹聚仁喜欢引用《孟子》中的一句话:“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曹聚仁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他是独立思想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点。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的思想精髓。直到他在生命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仍处处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
曹聚仁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字数在500万左右。这些传记都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
一个学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近一个世纪以来,特立独行的自由学者又有几人?在这方面,曹聚仁也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楷模!
(摘编自柳哲《曹聚仁的“三不朽”》等)
相关链接
①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七十多种。
(摘编自网络)
②新中国成立伊始,海外多持观望、怀疑,甚或敌视态度,谣诼纷集。在此背景下,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
(陈国军《曹聚仁的三重境界》)
③纵观曹聚仁一生,他为现代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首推对国学的普及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介上面,其代表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与《鲁迅评传》。
(韩三洲《晚年曹聚仁》)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曹聚仁学生时代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抗战时期选择战地记者这一危险职业,发表了不少振奋人心、颇具影响的消息和通讯;羁留港澳时期为国共和谈奔波和爱国主义宣传,可谓“一生爱国”。
B.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
C.曹聚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他将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写入了《中国抗战画史》,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史料。
D.曹聚仁写的传记《蒋经国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鲁迅评传》等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也展现了他为现代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记者、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
B.在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时,曹聚仁表明了为国赴死的决心,认为抗日是自己这一辈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将为之奋斗终生。
C.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在战场上,他目睹了谢晋元524团的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做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情绪。
D.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居香港的曹聚仁多次访问北京,其撰写的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地宣传了新中国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曹聚仁不仅是一名文人,同时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因此他的写作笔法殊异于一般的新闻文体,却近似传统的笔记文学,自成一体。
9.有人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千载谁堪伯仲间”中“伯仲” 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 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时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展开余下试题
D.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5分)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①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E.这首诗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颔联为“野泊”之情,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境,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
15.除了情景交融,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古人云:“以地事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早听说有100多年历史的马迭尔冰果不添加膨化剂,今日到哈尔滨一尝,果然“甜而不腻、冰中带香”,于是大快朵颐,饱餐一顿。
②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世界COSPLAY峰会冠军赛中,中国代表队的表演惟妙惟肖,凭借《血战:最后的吸血鬼》夺冠。
③有些摔伤的路人为了一己私利,起了讹诈他人的坏心,因而大多数人见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麻烦往往选择作壁上观。
④湖南消防兵在暴雨中能够身先士卒,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涉水用澡盆营救被困的婴儿。
⑤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了诺日朗瀑布、大花海、五花海等多处景点破坏,造成了哀鸿遍野的景象。
⑥替身武打演员真是辛苦,几个高难动作后,脸就被打得半青半黄的,但还是敬业地代替影片中的原演员完成各种惊险动作。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降雪最大的吉林省延吉地区,由于高速公路关闭、机场航班延误、发往主要县市客车停运,大批旅客集中涌入高铁火车站。
B.CIPS系统的建成和运行有利于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促进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
C.“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D.本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如果促使各国找到共赢点,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7日召开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同样意义重大。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B.请放心,我会准时光临宴会,送上我对你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 学子的祝福。
C.初次参与高端的班主任论坛,鄙人才疏学浅,幸蒙贤兄抛砖引玉,让我得以从容。
D.这是我编写的拙作《学霸笔记•语文》,感觉文辞微浅,冒昧打搅先生,请您雅正。
20.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2分)
②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21.根据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仍以“诚信”为话题,仿写两句话。(6分)
我们用诚信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诚信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诚信如 , , ;诚信如 , , 。
四、写作(60分)
22.观察下面的图画,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
这幅图画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⑧用规范汉字书写。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50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900字。
兴宁一中高二年级下期月考一语文试卷(2018年4月6日)参考答案
1.C(A项,以偏概全,应是“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B 项,张冠李戴,方文山应属于“汉服复兴者”。D 项,无中生有,“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原文无据。)
2.D(“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错,文末只是提到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群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C(文中提及的纯粹性是就汉服爱好者与古装拍摄行业间的对立而言的。)
4.A(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C项,小说并非在讲述“感恩的故事”,时代背景也不是“大饥饿时代”;D项,不是表现王老汉“诚信”的形象,应是吴亚龙的。)
5.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1分】
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1分】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1分】
6.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2分】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2分】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2分】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2分】
(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
上一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18高考语文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五)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兴宁一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4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