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52 2018-04-1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浏览完整试题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C.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C.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也。父虯,齐国子博士,谥文范先生。之遴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对策,沈约、任昉见而异之。起家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尝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谓瞻曰:“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水镜所宜甄擢。”瞻即辟为太学博士。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昉曰:“荆南秀气,果有异才,后仕必当过仆。”御史中丞乐蔼,即之遴舅,宪台奏弹,皆之遴草焉。迁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郎,延陵令,荆州治中。太宗临荆州,仍迁宣惠记室。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刘显、韦棱并强记,每与之讨论,咸不能过也。
还除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累迁中书侍郎,鸿胪卿,复兼中书舍人。出为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后转为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如故。初,之遴在荆府,尝寄居南郡廨,忽梦前太守袁彖谓曰:“卿后当为折臂太守,即居此中。”之遴后果损臂,遂临此郡。丁母忧,服阕,征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愿出,固辞,高祖手敕曰:“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遂为有司所奏免。久之,为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
遴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
太清二年,侯景乱,之遴避难还乡,未至,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前后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选自《梁书•刘之遴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之遴在坐 值:遇到
B.瞻即辟为太学博士 辟:征召
C.操笔立成 立:立即
D.丁母忧,服阕 忧:忧虑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B.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C.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D.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任昉极力向王瞻推荐刘之遴,言明鉴的人应当选拔任用刘之遴。
B.刘之遴的舅舅乐蔼是御史台中丞,御史台的奏弹,都由刘之遴起草。刘之遴曾担任宣惠记室。
C.高祖在刘之遴坚决推辞郢州行事一职的情况下,亲自写诏书留住了他,刘之遴后又担任多职。
D.当时只有《左传》没有高祖的义疏,刘之遴就著《左氏》十科等合三十事上奏,高祖很高兴。
7.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荆南秀气,果有异才,后仕必当过仆。(5分)
②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 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5分)
9.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中的“喜”字。(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陈述自己坚持美德,九死亦不悔的诗句是: , 。
(2)《氓》里表明女子决心终止爱情的句子是: , 。
(3)《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展开余下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说他们“皮包骨”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6分)
(4)文章标题是“生命”,但有人认为以“小翠”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潮打空城寂寞回
—朱偰的人生和石头城
朱偰出生在浙江海盐县。幼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父亲朱希祖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朱偰亦立志自奋。朱自清在北大求学时期,是朱希祖的学生。朱偰才思敏捷,胜朱自清一筹。1932年7月1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1932年,朱偰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年仅二十五岁。
从1950年始,朱偰陆续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至此,涵养了朱氏家族文脉的藏书,经历了岁月动荡、战争硝烟,如江河朝宗于海,由私有变为公藏。后来,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1956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说许多人在城南拆明代的古墙。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被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被拆除。令朱偰痛心疾首的是,他们把从古城墙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来铺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
于是,焦急万分的朱偰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1956年9月23日,朱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痛说“南京人民都知道加以爱护的南京城墙,现在竟遭市政建设部门局部破坏,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一种粗暴行为”,他“希望南京市人民委员会立即查明责任,加以处理,并设法制止利用城砖、拆除城墙的行为。有关责任部门应该立即做出检讨并作为教训,以避免今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致使国家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同样做过抗争以保护古城墙的还有梁思成,他的种种努力,也未能阻挡住拆除北京古城墙的时代风潮。朱偰被撤销一切职务,行政上降两级。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到出版社当编辑,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的精神是高扬的,他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
1966年8月26日,南京图书馆的造反派、红卫兵和南京工学院的红卫兵抄了朱偰的家。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但是对于保护城墙的罪名,他永远不会低头认罪,他说:“关于拆城墙,我向政府提出批评,完全是从爱护文物出发,请允许我保留意见。”
展开余下试题
朱偰晚年在回忆年少的读书时光时说:“那时我佩服鲁仲连,功成不居;我爱好乐毅,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我喜欢荆轲、聂政,支持正义,剪除强暴。那时我立志做一个大丈夫,干一番伟大的事业。”生于文化世家,文化的印记已经渗透到他的骨子里。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
第四次写回忆录被没收之后,在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朱偰化身为士可杀不可辱的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朱偰去世十年后,得以平反。他的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一轮明月照耀着南京城残存的城墙,潮打空城寂寞回。朱偰的悲剧,带着无尽的历史沧桑,萦绕于此,逝去的再也不会回来。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朱偰(1907年4月15日—1968年7月15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9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为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等。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最终阻止了南京的拆墙风潮,才得以有中华门瓮城和石头城的巍然屹立至今。
②朱偰这么解释自己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夫士既不能执干戈而捍卫疆土,又不能奔走而谋恢复故国,亦当尽其一技之长,以谋保存故都文献于万一,使大汉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③江苏作协主席艾煊在《帽子和城墙》一文中说:“朱偰的那一顶难受的紧箍帽子,为南京人换回了一座中华门。因此有人建议,南京人是否可用社会集资,在中华门城堡上为朱偰立一塑像。”
④朱偰一生治学态度严谨,他对金陵古迹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促使他研究中外历史和南京明故宫遗址,撰写了一批极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精心绘制了南京古迹图。
(摘自百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朱偰之所以卓尔不群,是因为他幼时即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连他父亲的学生朱自清都自认为略逊其一筹,朱偰二十多岁时就担任教授。
B.建国后,无私而爱国的朱偰将父亲的藏书捐献给国家,化私有为公藏,因此,他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C.明代的古城墙被拆毁,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鬼脸城成为一堆瓦砾废墟,拆下的条石被敲成小石子来铺路,这令朱偰痛心疾首。
D.中国传统的文人虽身躯柔弱,但精神上充满浩然正气,朱偰和他佩服、爱好、喜欢的古代的仁人志士均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E.《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却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2)文中为什么要写朱自清和梁思成?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先生挺身而出。请结合材料,概括其保护古城墙的具体行动。(6分)
(4)作为一位文人,朱偰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由于在震惊足坛的“1比7”惨案中扮演了悲情主角,巴西队急需为“五星桑巴”正名。是一蹶不振难以自拔,还是挥别悲伤______,巴西队明日一役牵动着亿万球迷的心。
②湖人队今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获得常规赛冠军的圣安东尼奥马刺队______,欲重温冠军旧梦。上赛季在西部决赛中惜败于湖人队的国王队把复仇作为他们今年的头号目标。
③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一场“瘟疫”,结果使一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非洲和拉美一些地区______。
A.死灰复燃 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B.卷土重来 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C.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 重整旗鼓
D.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 死灰复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速度与激情7》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首日票房超4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B.“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的合作,代表着“盛大文学”的作家服务及支持体系更加完备,也标志着“盛大文学”一直标榜的全版权运营模式。
C.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D.“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旅游出行人数大幅上涨,各地铁路、公路、交通、民航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畅通。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③⑤⑥①④② B.③⑤④②⑥① C.④②③⑤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植物的花粉是很微小的, ① 。一朵棉花大约有花粉2万粒,一株包米的雄穗花粉多达5亿粒。两者花粉多少为什么相差这么悬殊呢? ② 。有些靠昆虫采蜜来传授花粉的植物,花粉的数量就少些,而借助风来传授花粉的植物,由于损失较多,所以, ③ 。
17.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2014年某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题目 分值 选做人数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小说 25 9032 2.37% 10.05 40.2%
传记 25 352871 97.63% 19.69 78.76%
(1)简要分析2014年某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4分)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课的角度,你对命题人提点建议。(1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B;
B项,“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表述
上一篇: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5级高三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云南省泸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