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26 2018-04-15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6]
四川省资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资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②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③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④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⑤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⑥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这说明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圆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食堂在冬季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传》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更多的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恬静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B.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C.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传》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D.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所以在清明节,人们要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纵情取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展开余下试题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 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 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 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5.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6.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4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淹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八月,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北水南)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全,都)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次:曲水之旁)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每月十六日)
⑤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最终)
⑥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
⑦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
⑧何可胜道也哉(胜:尽)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荒谬)
⑩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相信)
A.①④⑦⑨⑩ B.①④⑤⑥⑧ C.②③⑤⑨⑩ D.②③⑤⑥⑧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其孰能讥之乎
C.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D.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当其欣于所遇
9.对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但为小人忌恶挤排
A.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B.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C.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 / 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B.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依据鲁史编订的,它与《诗》、《书》、《礼》、《易》合称“五经”。
C.“辛巳”如同《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干支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认为欧阳修极其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译文: ▲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1分)
展开余下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③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卒于官,葬于江宁。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②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③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③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
14.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写柳条抽枝展叶,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而流出的泪又能使“冶城潮”涨起,以夸张手法表现作者悲痛之重。
C.颈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以“雪”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
D.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在青山绿水中打渔砍柴的遗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
E. 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近体诗中的律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古体诗对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 ▲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写客人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句子是:“ ▲ ,
▲ ”。
(6)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的“ ▲ , ▲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如果不吸取秦亡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禊事qì 流觞曲水shānɡ 酾酒临江shī 狼藉 嗟悼dào
B.齐彭殇shānɡ 勾心斗角 冯虚御风pínɡ 愀然qiǎo 匏樽páo
C.梵阿玲fàn 蓊蓊郁郁wěnɡ 清流激湍tuān 庐冢zǒnɡ 蜉蝣fú yóu
D.一刹那 shà 横槊赋诗shuò 既往不究 枕藉jiè 舳舻zhú lú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B. 在知识的海洋中,即使我们遨游一辈子,学到的仍然只是沧海一粟。
C. 李白时常于权贵之间放浪形骸,一方面是他狂放不羁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仕途失意带给他的愤懑。
D. 凡事不可太计较,得与失不过是当时,待情随事迁,也许就峰回路转了!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大型国营企业发生的损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与企业内控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不严有关。
B.雷辛初涉文坛,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长篇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 苏轼的散文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发展了新天地。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 ▲ , ▲ , ▲ , ▲ , ▲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③①④②⑥
21.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接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
B. 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
C. 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D. 结识新的朋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惠存!
22.据统计,下列是近年最热男宝宝的名字,请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浩然 宇轩 浩宇 鹏超 展哲 瑾瑜 思齐 擎苍 睿渊 翰海
(1)请概括名字构成要素的来源: ▲ (不超过10个字)
(2)根据这些名字,概括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 (请用三个四字格短语概括)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转眼间,高一生活已经过去一学期有余了。有人为高中生活的充实与忙碌而欣慰,有人为憧憬的大学生活而努力,有人伴随着青春的气息而信心满怀地张扬自我。高一,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首澎湃的诗,可能是一首昂扬的歌,可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置身高一,你有着怎样的学习生活感悟?有着怎样的人生希望?请以“人在高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②富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800字。
资阳中学高2017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 A(“这种活动仅在上层社会流行”表述错误,原文第③段是“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并不一定意味着踢球仅限于在上层流行。B见③段,C见④⑤段,D见⑤段)
2. D(内容杂糅。依据原文第⑥段及前文一些内容,应该是从《水浒传》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更多的是纵情取乐,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恬静和谐。A见①段,B见③段,C见④⑤段)
3. D(因果倒置。原文第⑥段说“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这说明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A见②段,B见③段,C见④⑤段)
4.(4分) B C (每项2分)(B. 根据原文第五段“宜于意会,难以言传”说的是母语可以让我们更好感受和理解作为语言极致的诗歌里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C.原文第六段“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旨在说明的不是“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而是说明每一种语言都有着特地的文化基因。)
5.(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2分)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2分)
6.(4分)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
上一篇:
四川省射洪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四川省资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