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62  2018-04-1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被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整片土地无法割裂,中国的发展,是从边陲整合于核心,并不呈现欧洲区域内的地区性差别。
商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包括文字系统、组织力量和工艺水平,都足够使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各地地方性的文化发挥出相当程度的同化力量。周代的封建制度, 基本上是以贵族间的婚姻和合作,借着祖先崇拜和“天命”的观念,编织出的一个统治 阶层的庞大网络。这个过程继续进行了数百年,终于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 所谓“天下”,并不是真正的“普天之下”,只是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 一个文化大系统。
相对而言,虽然希腊霸权已经不在了,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 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 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而中国虽然有过春秋战国的列国形态,但 由于中国文化同构性,中国自然而然会走向秦汉大一统的帝国。
西周的封建网络,经过春秋战国,逐渐转变成列国体制。到了战国时代,那一个个 国家本身的组织形态,已经非常接近欧洲近代史上的主权国家。中国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和欧洲类似形态的出现,有将近两千年的落差。中国列国体制,最后终于发展为秦汉帝 国。我们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虽然列国纷争,却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的观 念,标志着中国地区会走向大一统的天下国家的发展方向。
相对而言,欧洲也有过罗马时代的统一。不过,罗马帝国容许各地区的个别文化特色,它只是用武力凌驾各地的霸主。欧洲真正的文化统一,还有待于基督教成立的公教 秩序出现。这一个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也因此保存了欧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因此,在宗教改革以后,公教秩序崩溃,那些封君才得以发展出他们的主权国家。
欧洲内部长期的族群林立,却保留了欧洲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 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国的模式,可能相对减轻了内部的冲突,老百姓一一般会有比较长期的和平日子。但是,同构性过高的社会,缺少许多可能的选择,面临变局时, 缺乏弹性的调节。欧洲内部的多姿多彩,使得欧洲的历史发展出“隔舱”的保护功能。在有内外挑战的时候,各种异质性的特色,使他们可以从许多选项中找出恰当的适应方
(选自许悼云《中西文明的对照》,个别字词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商代文化髙度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具有了同化地方性文化的力量。
B. 周代依托统治阶层的庞大网络,经过数百年,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
C. 周代的所谓“天下”的范围,指的是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同的封国和城邑。
D. 早期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欧洲各地的城市之上,造成了文化同构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中国北方整片土地无法割裂的地理特点,有利于形成中国文化同构性。
B. 文章认为如果亚历山大帝国不崩溃,泛希腊文化将会导致欧洲大地区的政治统一。
C. 文章认为有过列国形态的中国,由于文化同构性,走向秦汉大一统是历史必然。
D. 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同构性,既使得中国的政治比较稳定,又使得其缺乏弹性。


浏览完整试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隐中有一个“天下定于一”观念的列国,虽然纷争不断,却都想着统一中国。
B. 历史上的欧洲,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罗马帝国三个统一的时代。
C. 中国“天下”“分久必合”,最终形成统一的大中国,重要原因在于其文化同构性。
D. 中国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和欧洲保留了族群林立的多样性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以偏概全。不是“最后形成了中国文化同构性”,而是“形成了周代中国上层文化同构性”。C项,曲解文意。原文“不同封国城邑的居民,却还是认同于同一个文化大系统”并不是划分“天下”的范围的依据。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不是“造成了文化同构性”。故选A。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误以或然为必然,原文“泛希腊文化的天下,随着亚历山 大帝国的崩溃而瓦解,并没有机会继续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只是认为“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为“加强一个大地区的政治统一”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有过泛希腊文化、基督教公教秩序……统一的时代”属于无中生有。“欧洲的泛希腊文化,也凌驾于各地的城市,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同构性”,和“公教秩序,使教权代替了帝国的皇权”都不是真正的欧洲统一。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中猫的故事
【芬兰】彭蒂•哈恩帕
它是一只灰白色的公猫,它的毛色已失去瓷瓶般的亮光,因为它已不再年轻了,又爱睡在暖和的地方,皮毛上沾满了炉灰和煤烟。每天,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准 备好饭食,还倒给它两食钵热牛奶。然而几天来,它几乎对热乎乎的牛奶舔也不舔,而 且还竖起长长的尾巴示威,筒直是故意闹别扭,
春天到了,它干脆走进了森林,再不回到老婆婆身边了。春天,林子里不愁没有猎 物,如傻乎乎的小鸟,吱吱叫的土拨鼠和兔崽子……它每天吃的是新鲜的肉,身体得到 了滋补,污秽的皮毛又重新放出了光亮。从此,它就以森林为家了。如果有时候遇到人, 它就很快逃走,并且以一种轻蔑的神气,竖起它那长长的尾巴;或者飞快地爬上树,像 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圆的眼珠闪着绿光。它曾经温顺地生活,又懒又脏地等待施令——一种有害的施舍……这种日子已很快成为睡梦般的过去。现在它是一只林中猫,一只 自由、独立的野猫。它行走着,捕捉着猎物,生活得很幸福。
然而北国的夏天不很长。寒冷和黑暗接踵而至,秋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变得荒凉起来。无数的候乌飞走了。可是,林中猫却没有长翅膀……若它不是机智、谨慎和无声无息地潜伏着,现在也会遭到人或其他生物的无情捕杀的。
严寒使大地冻结起来,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在雪中行走非常艰难。它走了很久才 寻到比较安静的一隅。附近有一垛干草堆,一股股热气从里面往外冒,猫立即匍匐在地, 摆好了捕猎的架势。原来,两头被人饲养过的牲畜都成了在森林里过冬的冒险家,这时, 碰巧在这里相遇了。草垛里住着一头公山羊。夏天,这头羊的脑子里也产生了猫在春天 里有过的同样的想法。它离开了羊群,走得很远很远,在森林里定居下来,幸运地避过 了潜在的危险,并且解决了冬天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林中猫慢慢地向前移动着。山羊已 经从洞口发现了它,并且摇晃着头角,踢着蹄子以示警告。猫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弓 起身,突然扑过去,咬住山羊的脖子。接着,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长时间的生死搏斗。 羊毛和干草满处飞舞,山羊以失败告终。
林中猫在自己的猎物旁睡着了,森林在大风雪的压迫下呼啸着。突然某个重物跌落 下来的响声使猫惊醒过来。有个东西跌在雪地里,正在走近它的住所,而且是个大猎 物。正在打盹的猫这时立刻精神抖擞起来。它的眼睛发出黄绿色的光芒。来者已到了 门口,是只大鸟——鹰,捕食母鸡的苍鹰。两个拼斗者在大风雪中滚成一团。忽然林中猫 被鹰带上了天空。猫的眼珠被鹰啄了出来;猫爪子的撕杀力在变弱,后来全部放松下来, 就像松了弦的弓似的。猫躺在雪地里,死了;苍鹰流着血,它的一只翅膀已被撕裂,全 然动弹不得。对它来说,这也是最后一场搏斗……它被飘落的雪花渐渐盖住。猫也如此, 但它躺在草垛边受庇护的地方,它那被挖空了的眼窝依然望着世界,它咧着嘴,露出拼 杀的利齿狞笑着……在干草里有它的巨大猎物,撕剩一半的山羊尸体,雪花偶尔也飘到 山羊的绒毛上。
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当暴风雪开始平息下来的时 候,一阵阵野兽的嚎叫声在荒原上空回响。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交代林中猫对老农妇用没牙的嘴为它嚼面包、给它热牛奶的优越生活的不满, 为下文林中的艰辛生活做了铺垫。
B. 秋天到了,阴雨绵绵,枯叶凋零,森林荒凉,候鸟飞走……没有长翅膀的林中猫 在外面世界里当然生活得很艰难。
C. “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圆的眼珠闪着绿光” 一句写出了林中猫在春天森林中 生活时的鄙视、愤怒和轻松感。
D. 本文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猫的形象十分鲜明。故事的尾声使情节更加完整,同 时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 小说为什么以“林中猫的故事”为题?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拟题的妙处。
6. 小说结尾写的“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 一句有何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4. C 5. ①其中暗含了林中猫生活的经历,使其贯串情节,起到了组织内容结构的作 用。②题目耐人寻味,吸引读者。林中猫到底是怎样的猫?有着怎样的故事?颇有悬念。③暗示了作品主旨,通过故事表现闯荡世界不易,生活艰险,从而深化了主题。
6. ①林中猫冻成冰块了,至死也不甘失败,还憧憬着在生活中拼搏。它为战败捕食母鸡的苍鹰而骄傲发笑。②它勇于面对凶险的世界,在艰难生活中,虽死犹存。它经 历了与小鸟、土拨鼠、兔崽子、公山羊、苍鹰等的搏杀,获得许多,故藐视死亡。③它曾经温顺地生活,又懒又脏地等待施舍,但现在是一只林中猫,一只自由的、独立的野猫。拼搏的生活很幸福,它死而无憾。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写出了林中猫在春天森林中生活时的鄙视、愤怒和轻松感”分析错误。“像精灵似的瞪眼看人,圆圆的眼珠闪着绿光”,这一句在文中的第2段,描写猫刚走入大森林看到人时的情景,既有对人的怨言,也有在春天森林中生活时的骄傲、快乐和幸福。故选C。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为什么以‘林中猫的故事’为题?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拟题的妙处”,是考查学生把握标题作用能力。可以从情节、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思考。①作为结构线索贯串情节始终。全文情节是围绕“林中猫的故事”这一中心内容展开的。②题目简洁、有寓意,更有吸引读者的作用。③本文述说了“林中猫的故事”,揭示出世界凶险、生活艰难,生命交替、生态平衡等深刻的人生哲理。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结尾写的‘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 一句有何深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探究句子含义能力。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关键是理解猫“笑”的原因。文章写一只不再年轻猫在春天离开了自己一直以来依赖人类而生存的地方,在那里,曾经温顺地生活,又懒又脏地等待人类的施舍,进入了林子,成为自由的、独立的林中的野猫。在它身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它先经历了与小鸟、土拨鼠、兔崽子搏杀,生存下来,“现在它是一只林中猫,一只自由、独立的野猫。它行走着,捕捉着猎物,生活得很幸福”。后来冬天,找不到食物,它找到了一只公山羊,还把山羊捕杀了。再后来遇到一只苍鹰,它勇敢与苍鹰搏斗。苍鹰的一只翅膀被它撕裂,但它也被苍鹰带上天空,眼睛被苍鹰啄了出来。最后猫死了,“躺在草垛边受庇护的地方,它那被挖空了的眼窝依然望着世界,它咧着嘴,露出拼杀的利齿狞笑着……在干草里有它的巨大猎物,撕剩一半的山羊尸体……冻成冰块的林中猫似乎在耸动着肩膀,得意地发笑……”。结合猫的经历,可知猫在与苍鹰搏斗而死之后,在得意的笑,一个是因为其战败了苍鹰,为自己的战绩而骄傲的笑。二是这只猫曾经靠人类的施舍,过着温顺的生活,每天“睡在暖和的地方,皮毛上沾满了炉灰和煤烟”,又懒又脏地等待主人施舍。可后来它勇敢地走出去了,成为一只林中自由、独立的野猫,靠自己的拼搏,生活很自在,很幸福。即使现在死了,它也死而无憾。所以此处的笑正是生命没有遗憾的表达。三是这只猫勇敢离开了以前依赖主人施舍的安逸生活,来到林子中,勇敢面对凶险的世界,在艰难中生活,它经历了与小鸟、土拨鼠、兔崽子、公山羊、苍鹰等的搏杀,虽然最后在搏杀中死去,可是它经历了很多,也获得许多,死亡已不足俱。所以这里的“笑”具有对死亡的藐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10月19日表示,过去5年是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5年,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今年上海和浙江试点已经落地,但是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目前,在浙江和上海,都出现了有关高考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的争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万考生(其中25.01万人报名普通高校招生)。在后3门(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 历史、地理、技术中自主选择3门)选择中相关科目排位如下:1生物12.53万〈50%〉;2化学12.5万(50%);3地理11.95万(47.79%);4.历史10.88万〔43%〉;5.政治10万〔40%〉;6.物理8.95万(35.78%〉;7.技术7.2万〔29%〕.也就是说,新高考中,选考物理的仅8.9万人,比例仅占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的36%.
根据上海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5万名上海高考学生中,相关科目的 选考人数如下:政治14834人,历史20151人,地理29628人,物理19218人,化学22314人,生物24175人。从中可见,物理也排在第5位,低于地理、生物、化学、历 史科目的选考人数。
(网易新闻)
材料二 :
为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我国于2014年启动新高考改革,但是,由于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未变,仍旧按总分排序录取学生,因此,新高考出现新的应试倾向。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放弃重要的科目学习,比之前的问题更严重——以前毕竟所有理科学生(在各省考生中约占70%)都要学物理,而新高考改革后,只有30%多的 学生选择物理。
这也提醒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不能仅靠调整考试科目。以前,学习文科的学生即便考出高分,也不一定就有很深的人文底蕴;同样,学习理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有很高的科学素养。现在,文理融合之后,只要学生 学习自然科学科目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主要目的还是应试,文理融合、3+3选择的改革 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会功利选科,家长们也鲜有考虑孩子以后的素养问题。
(环球时报)
材料三:
柯桥中学打造了“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北大、清华、浙大等高校的知名专 家学者走进中学校园,为学生带来最新科技前沿和人文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素养。人大附中也开启“新教育讲堂”系列讲座,并以“科学家谈科技创新与人才 培养”作为开篇。
柯桥中学校长杨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为了吸引孩子们选物理,学校专门组建了物理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社团,学校提供老师和资金、场地等全方位的支持。当地政府也增加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人大附中也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专业上的潜能。
洪文认为,对于多数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来说,应该将物理列为“必考”科目,而不是可选项。他说,上海新高考改革第二年,要求选考物理的高校比例上升后,考生选择物理科目的比例也相应提升到了40%。;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有益尝试。
(人民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用引言论、列数字的方法客观介绍了上海、浙江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情况。
B. 材料二在谈到物理遇冷现状后,深挖了遇冷背后的原因,釆用了层进式结构,这是时评常用的结构。


展开余下试题C. 材料三举了柯桥中学和人大附中的例子,举例角度雷同,但例子的丰富恰好说明 了名校在发掘自身潜力应对教改缺陷上有相同的思路。
D. 三则材料都报道同一热点事件,但内容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放在发现问题上,材料二材料三放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教育部承认髙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B. 材料二认为只要高考按总分排序录取考生的制度不变,那么应试的倾向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C. 材料二认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能从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获得。
D. 材料二谈到新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促进文理融合,破除唯分数论。
E. 材料三谈到有专家认为,报考高校理科专业的考生应该必须选考物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9. 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物理遇冷,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A 8. CE
9. ①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必须改变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仅靠调整高考考试科目,还要通过开展校园讲座、组建社团、开设小本课程等一系列活动来辅助。
【解析】
7. 试题分析:材料一介绍上海浙江物理选考科目人数下降用了列数字,但没有引言论。开头引教育部长的话是说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考生要注意例如C绝对化“不可能”“一定”等词汇都属于过于绝对;E曲解文意,应该是“需要学习物理学科的专业。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现象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第一是要把握材料内容,然后要注意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提出如下解决措施:要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唯分数论,必须改变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仅靠调整高考考试科目,还要通过开展校园讲座、组建社团、开设小本课程等一系列活动来辅助。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也。以材雄称。少事秦王幕府,从征讨有功,擢累左虞候、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预诛隐太子尤力。王即位,拜左卫将军,进封潞国公,邑千户。贞观四年,迁兵部尚书。
李靖讨吐谷浑,以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师次鄯州,议所向。君集曰:“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若遁岨山谷,克之实难。”靖然其计,简锐士,约赍深入,追及其众于库山,大战,破之,进会大非川,平其国。
高昌不臣,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出讨。王曲文泰笑曰:“唐去我七千里,碛卤二千里无水草,冬风裂肌,夏风如焚,行贾至者百之一,安能致大兵乎?使能顿吾城下,一再旬,食尽当溃,吾且系而虏之。”君集次碛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袭位。进营柳谷,候骑言国方葬死君,诸将请袭之。君集曰:“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龚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间,非问罪也。”于是鼓而前。贼婴城自守,遣谕之,不下。乃刊木塞堑,引撞车毁其堞,飞石如雨,所向无敢当,因拔其城,俘男女七千,进围都城,智盛乃降。高昌平,君集刻石纪功还。
初,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又私取珍宝、妇女,将士因亦盗入,不能制。及还京师,有司劾之,诏君集诣狱簿对。君集自恃有功,以它罪被系,居怏怏不平。皇太子承乾数有过,虑废,知君集犯望,因其婿贺兰楚石为千牛,私引君集入,问自安计。君集举手谓曰:“此手当为殿下用之。”又遣楚石语承乾曰:“魏王得爱,陛下若有诏召,愿毋轻入。”承乾纳之。
承乾事觉,捕君集下狱。帝自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君集辞穷不能对。帝语群臣曰:“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群臣皆曰:“君集罪大逆不道,请论如法。”帝乃谓曰:“与公诀矣,今而后,徒见公遗像已!”因泣下,遂斩之,籍其家。
(选自《新唐书•侯君集传》卷一百一十七)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靖然其计,简锐士 简:挑选
B. 君集配没罪人不以闻 闻:听说,知闻
C. 诏君集诣狱簿对 簿对:受审问
D. 君集辞穷不能对 辞穷:因理亏而无话可说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为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有此称,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B. 兵部,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 袭位,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尊位。整个封建时代,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均可父子相承。
D. 刻石,指古代皇帝或大臣为纪念某重大功业而刻立碑碣,又称勒石。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即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后勒石纪功的典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候君集少年时便在秦王李世民幕府做事,跟随其征战立下功劳。后来,在参与谋划诛除隐太子时尤为得力,李世民对其封赏有加。
B. 侯君集很有军事才能,在征讨吐谷浑的时候正确地分析形势,向李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带精兵深入追敌,最终克敌制胜。
C. 侯君集恃功违法,被治罪后怏怏不乐,太子李承乾趁机拉拢他,侯君集表示愿为太子效力,并没太子出谋划策。
D. 太子谋反事败,侯君集被捕入狱,太宗亲自审间,虽感念他的功劳,但仍挥泪将其处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千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王师已至,而贼不走险,天赞我也。若以精兵掩不备,彼不我虞,必有大利。
(2) 君集于国有功,朕不忍置诸法,将丐其命,公卿其许我乎?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大军已到(这里),而贼寇没有跑到险阻之地,这是上天帮助我们。倘若率精兵攻 其不备,他们不会料想到我军(的动态),一定会对我们很有利。
(2)君集对国家有功,我不忍心用法律处置他,想请求饶他性命,各位应该会答应我吧?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闻:使……闻知。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11. 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C.秦代开始官职不世袭,宋代开始出现了爵位不世袭的现象。
12. 试题分析:B. 侯君集很有军事才能,在征讨吐谷
上一篇: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衡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