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346 2018-04-19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6]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学案+练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
题组一 专项对点练
1.[人物形象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景物(意象)形象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语言鉴赏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离亭燕•怀古
张 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张升:南宋诗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浸”有浸染之意。一个“浸”字描绘出了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语意相近即可)
4.[语言鉴赏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
浏览完整试题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的情深意切。
5.[表达技巧类]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技巧的能力。“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他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借代、反问。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6.[表达技巧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 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写北岭北驿的一首律诗。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②阳月:农历十月。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人描绘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平,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两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心情,将抒情又推进一层。
7.[思想内容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①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②估客:指商人。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
8.[思想内容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 ①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寻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②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
答:
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
9.[思想内容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①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尾联之愁,正是反衬出对雨的喜爱。尾联写了两种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是真愁;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是“假愁”,是以愁反写喜。因此,尾联先以真愁衬假愁,再以假愁衬喜悦,从而更突出对雨能带来丰收、丰年的喜爱。
题组二 综合阅读练
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导学号 56110054)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展开余下试题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
(1)解析:B项,从“无哗”“衔枚”可以看出此句重点是写考生只顾奋笔疾书,突出的是考场的寂静,并非“奋勇争先、一往无前”。E项,“自己体弱多病”是自谦语,谆谆嘱托同僚透出惜才爱才的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答案:BE
(2)解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
(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尾联运用李揆典故,用李揆指子由。由于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苏轼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再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可知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实乃警精含蓄之语。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
答案:BD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和理解诗人的情感。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性格。
答案:诗歌的首联表达了诗人旷达乐观的性格。苏轼兄弟情义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3.(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导学号 56110055)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④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1)解析:C项,“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错误,本诗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由这些戏辞,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当,“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蕴含着对自己有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和辛酸。
答案:CD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戏赠”来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②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
展开余下试题
(1)解析:B项,词下阕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是虚写,以此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虽无“梅”字,却处处在写梅。D项,通过词的上阕所描写闲静的小阁、深幽的画堂以及烧尽的盘香,可以得知,词人生活在富贵之家,其生活环境自然是优越的。梅花是用来衬托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感伤情绪的,并非是衬托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答案:BD
(2)答案: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答案:BD
(2)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项,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答案:AD
(2)答案: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作者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1)解析:B项,诗人表达对千年豪杰的赞美,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烈,赞美、希冀;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D项,“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有误,不应该是诗人的形象。
答案:BD
(2)答案:(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
上一篇: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小说阅读之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
下一篇: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名篇名句默写(课件+练习)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18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