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31  2018-04-2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 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现代⽂阅读(35分)
(⼀)论述类⽂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段⽂字,完成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
王者,⼀国之主。其形三横⼀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
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 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贯三为王’。”董仲舒
⽈:“三画⽽连其中谓之王。”孔⼦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
戍、成、咸诸字皆由⽯斧的形状演化⽽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 则衍为⼯、⼠、壬、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向判定 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说王》,论“王”字本像
⽆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 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存在的商代,钺 已经是青铜质,⽽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 化⽟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有研究者论“⾟”,说最早的甲⾻⽂ “⾟”,是⼀把执⾏最严厉刑法的割⼈⾁⽤的锋利⼩⼑,三⾯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 表⽰⼑锋歪斜,类似雕刻⼑。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的字形其实是⼀柄刃部向上的 戉,下⾯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字根的“辟”,甲⾻⽂写成⽤戉砍掉了⼀个⼈的头的样⼦,所以这是⼀种 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 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戉代称王的意义是⼀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雅•棫朴》有 “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说的“辟王”,就是周天⼦。汉代贾谊
《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掌管接见事务的周⾏⼈问他的名 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之号,诸侯是⽤不得的。卫侯不 得已临时更改了⾃⼰的名字,如此天⼦才接受了他的朝见。
古⼈将天⼦、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也可以就是璧。⾦⽂“璧”字恰恰是 借⽤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璧是献给天⼦的,璧因此有了天⼦ 的称名“辟”。璧是由辟⽽来,辟即为戉。在红⼭⽂化、⼤汶⼜⽂化和良渚⽂化中,都发现过璧 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A.“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戊”的象征指代⽽来的,“戊”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出 了“王”的字形。
B.“⾟”的字形是⼀柄刃部向上的戊,⽤来执⾏割⼈⾁的刑罚,但是⼀些学者将它认倒了, 把它当做⼀把三⾯有刃的⼩⼑。
C.“辟”字的甲⾻⽂写成了⽤戊砍掉⼀个⼈的头,⽽下达或执⾏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 “辟”字又可以⽤来代称王。

D.“璧”是献给天⼦的,所以古⼈造字时借⽤了代表天⼦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 字,于是就是成了“璧”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项是( )
A.孔⼦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 观想象,⽽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
B.古⼈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向,就衍⽣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 的意义,由此可见古⼈造字的童趣。
C.卫侯参见周天⼦,更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法,有明显限 制,不可以随便⽤这个字取名。
D.判定⽂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出⼟⽂物进⾏佐证,甚⾄ 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 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
B.作为斧形的器物,“戊”有⽯质、青铜质和⽟质,良渚⽂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戊”字的出现 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
C.作者引⽤《⼤雅•棫朴》中“辟王”的例⼦,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结构 和“戊”代称王是⼀样的。
D.红⼭⽂化、⼤汶⼜⽂化和良渚⽂化中,发现的璧形戊,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 和戊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学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4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4-6题。
村庄的脊梁 李光彪
依我看,每⼀个村庄都有⾻有⾁,有⾃⼰的脊梁。
我从⼩出⽣在云南楚雄千⾥彝⼭的脊背上,村庄的脊梁如母亲温暖的背,⽤彝家刺绣的
花裹被背着我长⼤。
故乡的村庄以⼀条三四百⽶长、近千级的⽯梯为轴,如⼀只巨⼈的⼿,把古⽼的村庄举
在半⼭腰。凸凹不平的⽯阶如祖先的脊梁,背负着⼭村厚重的历史,岁⽉的沧桑。
村庄躺在⼭坡上,说⼤不算⼤,说⼩也不⼩,⼏百年的繁衍⽣息⾄今,也只有稀稀疏疏
五⼗多户⼈家。分布在⽯梯左右的房屋和院落,就像村庄发达的肌⾁。从早到晚,春夏秋冬,
⽯梯静静地地承载着村庄的早晨与黄昏,承载着村庄的快乐与忧伤。
在我枯萎的记忆⾥,那架从村脚延伸向村头的⽯梯,是村庄的主轴,是村⾥⼈茶余饭后
的乡村⽂化演展舞台。每天晚饭后,村⾥的⼈不论男⼥⽼少,都会不约⽽同陆陆续续来到⽯ 梯上,找块合适的⽯板坐下,三五成群凑在⼀起,吹⽜聊天,谈古论今。天南海北,家长⾥ 短,家事村事,好事坏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很多花边新闻,都会在⽯梯上联播,在⽯ 梯上群发。谁买了⼀套新⾐服、⼀双新胶鞋,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添⼈增⼜,都会在⽯梯 上⼀⼀登台亮相。⼈闲⼿不闲的村⾥⼈,有缝针线纳鞋帮的;有吸⽔烟筒抽烟、砸烟锅吃草 烟的;有吹⽵箫、弹三弦、唱调⼦对⼭歌的。不论是谁,不分才艺⾼低,那些⽆师⾃通的民

歌⼿,都会在⽯梯上层出不穷,⽐拼展演 。⽗亲是个⼆胡⼿,经常在⽯梯上边拉⼆胡边唱放
⽺调、爬⼭调、过门调……悠扬的⼆胡声响彻⽯梯,萦绕在⼭村的上空。
⽯梯是验证乡村⼈品德的试⾦⽯。谁家丢了⼀只鸡,⼏个鸡蛋,⽠菜⽔果被⼈偷摘了, 就会有⼈在⽯梯上拉开嗓门,⾼⾳喇叭似的指桑骂槐,骂那些⼿脚不⼲净的⼈。这⼀招还真 管⽤,骂过之后,知情的⼈就会悄悄提供线索,做了亏⼼事的⼈,也会逐渐猛然醒悟,转过 弯悄悄物归原主,慢慢变得⼲净起来,和和睦睦相处。也有些⼈家,有时会端着腌菜、葵花
⽠⼦等零⾷,⼀⼀散发给来⽯梯上玩耍凑热闹的⼈吃。见者有份,哪怕是⼀块粑粑,⼀根⽢ 蔗,只要能进嘴的东西,寄⽣在⽯梯上的⼈,都可以尝到⼈情味。
⽯梯是透明开放的。有些哺乳期的妇⼥,拉起⾐服,就敞胸露乳当众给⾃⼰的婴⼉喂奶。 有些婴⼉,从⼩⽣下地娘就缺奶⽔,经常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向奶⽔充⾜的妇⼥讨⼏⼜奶 吃。那架⽯梯如村庄硕⼤的乳房,⼤公⽆私地喂养着村庄的每⼀个⼈。
⽯梯是村庄的主动脉。从早到晚都有⼈从它的脊梁上⾛过,听到脚步声、咳嗽声、说话 声,远远的⽯梯也就能猜出是谁来了。出⼯收⼯、上⼭砍柴、下⽥⼲活,⽜⽺出圈、放牧归 村,谁早谁迟,谁勤劳、谁懒惰,⼀切的⼀切,夜以继⽇守候着村庄的⽯梯,都历历在⽬, 铭记在⼼。
⽯梯从不嫌贫爱富。在⽯梯的眼⾥,没有贫富之分,不管你是穿⽪鞋、布鞋、胶鞋、凉 鞋,还是⾚脚从⽯梯上⾛过,⽯梯总是那样默默⽆语。来的都是客,不管是谁,你看上⽯梯 的哪⼀块⽯头,屁股⼀坐,就是最好的板凳。⽯梯从不喜新厌旧,不管你离家多少年,不管 你多长时间没来,天长⽇久迎接着⼀茬茬降临⼈间的孩⼦,娶进门的媳妇,送⾛⼀茬茬命归 黄泉的⽼⼈。岁⽉沉浮,⼀代又⼀代,村庄的⼈去的去,来的来,⽯梯总是依旧躺在那⾥, 毫⽆怨⾔地在风⾬中、在朝朝暮暮中静静的等着你。


展开余下试题村庄在⽼去,我也在长⼤。如今的村庄,很多⼈家都建盖了单家独院的新房⼦,那⼀条 条如⽯梯⾎管和肠道的村间道路,也不断变宽,打成了光滑的⽔泥地板,连接到各家各户。 村中那架曾经热闹⾮凡的⽯梯,也逐渐门可罗雀。偶尔有⼈⾛过,⼏声稀疏的脚步,⼏乎再 也看不见昔⽇全村⼈坐在⽯梯上聊天吹⽜,谈笑风⽣的情景。我⼀屁股坐在当年那块下棋的
⽯板上,⽜⾓棋、⾖腐棋盘的线纹还清晰可见。我等了很久,想等⼀个村⾥⼈下棋,⼀直没 有⼈来,只有⼀条狗伸长脖⼦向我汪汪狂吠。 (有删改)
4. 下列对⽂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3分)
A. 本⽂以⽯梯为线索,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体,描写故乡事,抒发故乡情, 语⾔朴 实⽽贴切,有着浓郁的乡⼟⽓息。

B. ⽂章以“每⼀个村庄都有⾻有⾁,有⾃⼰的脊梁”开头,既⾼度凝练地概括了作品的主
旨,奠定了沉郁的基调,又⾃然引出下⽂对作者故乡的深情追忆。
C. ⽂章第5段写到村⾥⼈在⽯梯上吹⽜聊天、谈古论今、纳鞋抽烟、吹拉弹唱等⽣活情 景,表现了乡村⽣活的富⾜和民风的淳朴。
D. 做了亏⼼事的⼈,⾯对⽯阶会猛然醒悟;家有零⾷的⼈,会在⽯梯上散发给玩耍的⼈ 吃。乡下⼈⼈性的丑陋与崇⾼由此彰显⽆遗。
5.“村庄的脊梁”在⽂中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村庄的脊梁?(5分)
6.⽂章结尾⼀段有何丰富的含意?请结合⽂本具体阐释。(6分)
(三)实⽤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7-9题。
钱穆:凤鸣⾼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学,中⽂科⽬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这个题⽬做了
⼀篇赋,得了满分,阅卷⽼师不能改动⼀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
⼗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史功⼒,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西南联⼤⽂学院在此落脚。⽇本并吞中国的野⼼,令战争席卷中华⼤ 地。敌我⼒量悬殊这⼀现实,使⼀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 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励和⼀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
⼤纲》。
钱穆的弟⼦严耕望曾说:“近六⼗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师辈出。论根底深 厚,著作宏富,不只先⽣⼀⼈。但先⽣才⽓磅礴,识⼒深透,⽂笔劲悍,⼏⽆可伦⽐。”
《国史⼤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化,激励军民抗战
⼠⽓,声誉⽇⾼。严耕望感叹, “ 国家多难,书⽣报国,此为典范,更⾮⼀般史家所能并 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 在撰写的《先秦诸⼦系年》⼿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

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学任教,可惜未能成⾏。
1930年,钱穆到燕京⼤学任国⽂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
⼀次,燕京⼤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份,向校长进⾔:我⼀ 向听说,燕京⼤学是教会⼤学⾥中国⽂化程度最⾼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进校 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化在哪⾥呢,建议改⽤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 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于校园⾥那个景⾊秀丽的湖该⽤哪个名字,⼤家 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学被撤销,北京⼤学迁到燕⼤,⾃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的代称。
传统⼈物
钱穆对⾃⼰的要求,是做⼀名“传统⼈物”,确切来说,是做⼀名中国传统⼈物。
在北⼤,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欢迎的,其中⼀个吸引点就是两⼈的观点往往相反。
胡适批判传统⽂化,钱穆则推扬传统⽂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本中学国⽂教
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学的意见迥异,如果 各写⼀本书让读者⽐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本则不⾏。”
⼤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不同的状态。⽇本⼈全⾯侵华的 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对菲薄传统风⽓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 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个⼈,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要多 读中国书、要做⼀个中国⼈。这也成了他⾝上⼀⼤争议点所在。
1986年6⽉,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的教学⽣涯,媒体蜂拥⽽⾄,关注这位耆宿的告 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说:“或许再过⼗年⼆⼗年,我的姓名都被⼈遗忘了。现在哪⼈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将⽆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成者
抗战前,李埏⼊读北京师范⼤学,恰逢在北⼤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学前,李埏
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章。当时他认为⾃⼰还有些 基础,不料听了钱穆⼏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张⽩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 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堆杂乱⽆章的故事⽽已。”
世⼈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
⽣天资过⼈,“他注《公孙龙⼦》只花了7天,写《庄⼦纂笺》也只费了两个⽉,这都不是普 通⼈能办到的事。钱先⽣给⼈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
⽆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个守旧不前的⼈。事实上, 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逐⽉阅读《新 青年》。他的弟⼦余英时说:“钱先⽣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切现代史学家⽐,都毫 不逊⾊。‘五四’时⼈所看重的⼀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不具备。”


展开余下试题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的情绪, 评议他⼈时,⼜不出恶⾔。在西南联⼤时,每逢周末,学⽣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 钱穆⼀⼀耐⼼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李埏:“孔⼦说,‘知者不失⼈,亦不 失⾔。’我宁愿失⾔,也不肯失⼈。”
(选⾃2015年《南⽅⼈物周刊》,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项(3分)
A. 钱穆在燕京⼤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楼的名字, 他为燕京⼤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的名胜。
B. 作为⼀名“传统⼈物”,对于菲薄传统风⽓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的著书中。 C. 钱穆要求⾃⼰做⼀名“中国传统⼈物”,反对让⼈惊⼼动魄的求新求变。
D. 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点从他为《公 孙龙⼦》作注就能看出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
⽂对传主钱穆的正⾯叙写。
B. 钱穆的学⽣严耕望认为⽼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的典范,其他的史 学家都⽐不上他。
C. 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劝⼈多读中国书,做中国⼈, 即是他⾝上⼀⼤争议所在。
D. “现在哪⼈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
⾼度肯定,也表达了⾃⼰对新风⽓的态度。
E. 钱穆先⽣不仅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且才⽓磅礴,识⼒深透,⽂笔劲悍,近六⼗年 来在中国史坛⼏乎⽆⼈可与之并论。
9. 孔⼦说:“知者不失⼈,亦不失⾔。”相关链接信息第⼆则中,钱穆将其化⽤为“我宁愿失
⾔,也不肯失⼈”。请结合⽂章相关内容,阐释钱穆这句话的含义。(4分)
⼆、古代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3题。
沈有容,字⼠弘,宣城⼈。幼⾛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
• •
见⽽异之,⽤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年秋,朵颜 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有容夜半率健卒⼆⼗九⼈迎击,⾝中⼆⽮,斩⾸六级,寇退乃还, 由是知名。⼗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 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本封事坏,福建巡抚⾦学曾 欲⽤奇捣其⽳,起有容守浯屿、铜⼭。⼆⼗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

守⽯湖,谋尽歼之,以⼆⼗⼀⾈出海,遇风,存⼗四⾈。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纵⽕ 沈其六⾈,斩⾸⼗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余⼈。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年。捷闻,⽂ 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已。三⼗⼆年七⽉,西洋红⽑番长韦⿇郎驾三⼤艘⾄彭湖,求
互市,税使⾼寀召之也。有容⽩当事⾃请往谕见⿇郎指陈利害⿇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

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

⽔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
⼋⽉,⽑⽂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师万,偕天津⽔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率⼀旅之 师,当⽅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何,镇江果失,⽔师遂不进。明年,⼴宁覆,辽民⾛ 避诸岛,⽇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者斩。有容争之,⽴命数⼗艘往,获济者数万
⼈。时⾦、复、盖三卫俱空⽆⼈,有欲据守⾦州者。有容y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