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321 2018-04-25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1]
上海市虹口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语文试题(解析版)
虹口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高三语文 试卷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半山夜雨时”以想象表达憧憬,抒发思念之情,曲折深婉,余味无穷。杜甫《月夜》中运用了同样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2)侵晓窥檐语 (3). 苏幕遮•燎沉香 (4). (3)何时倚虚幌, (5). 双照泪痕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都有。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侵”“窥”“燎”“倚”“幌”“痕”等。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_______)。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不拒绝细流,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C.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D.爷爷生日宴上,小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爷爷生日快乐!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盛唐的书法,不再只是坚持“楷”的法度。_____________。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领略唐代书法“尚意”美学的最好作品。
A.书写者也开始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B.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C.书写者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D.开始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答案】 (1). (1)B (2). (2)D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词内容情感的理解能力。首先分析诗句的意思情感,把握季节、景物、情感等,然后分析语境。 A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句中使用正确。B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而语境说的是“广泛汲取知识”,这与诗句强调的“新知识”不合。C 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这是心情悠闲的表现,而语境中说的是持之以恒的做法,二者不合。D项,“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花甲”指六十岁,而语境中“古稀”是指七十岁,二者不一致。故选A。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句的连贯性。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盛唐的书法”,前面说“不再……,不再……”,那么此处应是说“开始……”,而且前面句子的主语是“书法”,从语意连贯的角度来看,该处也应以“书法”为主语,AC两项以“书写者”为主语,排除;“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和“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两句由“书写者”到“书法”、由“情绪”到“情感”,呈现出逐层深入的顺序,故排除B项。故选D。
浏览完整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
——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
①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
②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③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④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________3________。
⑤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⑦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⑧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⑨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⑪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
⑫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3. 第②段中,作者“说文解字”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岁时节日,既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大节”,也有一些可过可不过的“小节”。
B.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节日由衷的喜爱。
C. 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自我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D. 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非常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不关心“人事”。
6. 请说说你对“节日媚物”这个现象的理解。
7. 本文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答案】3. 通俗说明我们祖先对节日的态度,引出下文关于传统节日的介绍。
4. 原文: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5. A
6. 心态: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7. 要点:点出语言特色,结合内容说明,艺术效果
【解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②段中,作者‘说文解字’的用意”,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内容方面,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关联。先看第二段所写的内容,这一段主要是借助“说文解字”的方式解说“节日”的由来,由此说明我们祖先对待节日的态度——“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由对节日的解说自然引出下文关于传统节日的介绍。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展开余下试题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针对第二段设题,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找到第四段,分析这一段所写的内容,明确横线前后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填写。这一段是说中西方在派定节日方面的不同。横线前面说“西方……中国却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中国派定节日与西方不同,且前面说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此处说“中国的节日却是”,一个“却”字说明此处的内容与西方应是截然不同,再结合第五段的内容即可知道,中国派定节日应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节日由衷的喜爱”错误,第六段说的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C项,“自我意识自觉的产物”错误,第六段说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文中说的是“时间意识”。D项,“而不大关心‘人事’”错误,第七段说的是“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说说你对‘节日媚物’这个现象的理解”,这是考查对文章语言内涵的理解,首先到文中找到“节日媚物”所在的语段,在第十段,“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联系上文,可以找到“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这句话,联系下文,可以找到“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这是考查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如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从语言的风格角度,从语体色彩方面,从用词和句式角度,从修辞角度。如第七段,“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句式整散结合,表现出中国人在节日的派定上对天、天象以及天意的重视;如第十一段,“‘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语言风趣形象,展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接近,对大自然的敬重。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载将烟雨过西湖
陈富强
①在湖畔,找一处有石桌、石椅的廊檐下坐了,与茶楼掌柜的招呼了,便会有着中式小衫的茶艺小姐款步而来。曲径上枯叶花瓣撒了一地,枝繁叶茂的樟树在风中从容地摇曳,长发细腰的茶艺小姐托着茶盘柳样地穿过迥廊,飘到眼前,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她将盖碗茶朝桌上搁了,掀了盖,拎起茶壶,壶嘴对准茶碗,手腕往前一倾,就有水流如注,茶叶已在碗里跳起来,舞起来,绿色的叶儿如袍,在水中缓缓地舒展。
②端起茶碗,茶香缕缕,轻啜一口,满口含香,这是西湖水泡的龙井茶,只有在湖畔,在柳丝狂舞,绿草萋迷的回廊里,才可以静心静脑。好茶好水好景色,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若有雨,山也迷朦水,水也迷朦,人也朦胧,梦一样的飘渺。这一刻,心在水里自由地游荡。
③说下雨,就真的下了。春天的西湖总是这样的恼煞人,我却笑看雨中的游人双手捂头,叫着,骂着,往浓荫下跑,朝屋檐下躲。也有浪漫的,相携着一路走来,雨水冲洗着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冲不掉一脸的灿烂。再去看湖面,撒满了涟漪、漩涡,数也数不清,圆圆的,好象女子脸上的酒涡,抹也抹不去,是不是有美女无数在湖中笑?惹恼了岸上的女子,不然,她的眉怎么就弯了起来?
④当年苏东坡酒后上了望湖楼,下着雨,醉熏熏地,就留下了百读不厌的诗篇。诗中有“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如珍珠,蹦跳着跃进了小船,划船的船娘笑得弯下了腰。苏东坡挥毫的时侯,两旁笔墨侍候的必定是美丽的女子,宋朝的女子望穿秋水,看不看得见湖里的草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⑤雨从檐上往下流,织成的帘子把我与湖面隔在了两边,我的心在湖里,我的双眼盯着雨帘,于是,我看到了雨帘是竖琴上的弦,宋朝女子的纤手在一千年前拨动了琴弦,我的耳边响起清越的丝竹,这是飘过了千年的音乐,依然好听,琴声里的柳枝绿了,桃花红了,女子的幔幕香车上路了。一路行去,如蝶翩翩,杨柳叶子,李花瓣儿落满了车顶,帘儿掀起,露出一张如画姿容,远看若生花白玉,近视如含笑芙蓉,整个儿沉鱼落雁,怎么看也看不够的红粉佳人。看呆了的行人忽见美人开颜一笑,吟出一诗,“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原来是色貌绝伦的钱塘苏小小。
⑥香车行至白堤,忽见一英俊少年骑青骢马从断桥方向缓缓而来,山光水色之间,一个郎才,一个女貌,为后人留下了一见钟情,不恋富贵觅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传奇。
⑦雨丝依旧若琴弦,是谁在小小墓前歌吟?“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是李贺。这样凄艳的诗词,我还能在古典的书籍中找到很多,此刻,我独坐湖畔听雨,从前的故事穿云破雾,在我眼前的湖面上溅起数不清的水花,这些古典的花朵,在竖琴的奏鸣中缓缓开放。
⑧茶凉了,我转过头去,沏茶的女子双手托腮,伏在柜台上望着湖上的水花……
⑨雨越下越大了,湖面上已看不见圆圆的涟漪,从廊檐垂下的雨线变成急速的水柱,冲在地上发出“哗哗”的声音。天色渐渐黯淡下来,堤上的灯渐次亮起,在雨中,一盏,又一盏,一直伸向浓荫的深处。雨声在我的耳边响成一片,急管繁弦,架子鼓般,弥漫了整个湖区。茶馆已经打烊,撑伞的女子已经回家,只有红灯笼亮了,在风中慢慢地摇曳。我坐在石桌旁,已经没有了盖碗茶,西泠桥畔的凉亭和墓碑在雨中无言而歌,歌唱的是西湖的雨。千年的往事成为一座亭子,一块墓碑。成为一座美丽的桥。成为手中一杯渐凉的茶,一阵风中的雨。
⑩夜静雨止,我离开迥廊,循着一地灯光踏上回家的路。夜色遮住了一切,只有灯光,在岸上,在水中。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低头看时,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
8. 简析第①段加点词“飘”的精妙之处。
9. 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
10.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这句话?
11. 简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答案】8. “飘”字形象地写出了茶艺女子轻盈柔美的体态,同时也表现出“我”恍惚的错觉,疑是宋朝女子来到跟前,为下文的联想伏笔。
9.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丝的细密和雨声的清越,引出下文(或引发了我的联想)。
10. (结构上)照应了前文②段“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⑤段“我的心在湖里”;(内容上)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西湖的美里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在雨水的冲洗中沉淀了内心的浮躁,收获了一份暂离尘嚣的宁静。
11. 要点:本文以雨为线贯穿全文,描写了烟雨笼罩在西湖美景,同时将西湖看作一条船,承载着自然的风雨,也承载着历史的风雨,由此展开了对苏东坡、苏小小、李贺等历史人物的联想,对西湖美景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在烟雨冲洗中暂离尘嚣的宁静安逸的心境,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解析】
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第 段中加点词‘飘’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然后结合该词所写的对象分析效果。“长发细腰的茶艺小姐托着茶盘柳样地穿过回廊,飘到眼前,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飘”是写“茶艺小姐”行走的姿态,使用“飘”表现出茶艺女子轻盈柔美的体态,也因为词,“我”会“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表现出“我”恍惚的错觉,也就为下文的联想埋下伏笔。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第 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我看到了雨帘是竖琴上的弦”,该句写“雨帘”给“我”的感觉,句中把“雨帘”比喻成“竖琴上的弦”,结合前面对雨的描写“雨从檐上往下流,织成的帘子把我与湖面隔在了两边”,可见作者用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丝的细密和雨声的清越,这就自然地引出下文“我”的联想,如“宋朝女子的纤手在一千年前拨动了琴弦,我的耳边响起清越的丝竹,这是飘过了千年的音乐,依然好听,琴声里的……”。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比喻的角度分析鉴赏这句话。
1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这句话,这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结合文本理解该句的含义,这句话的重点应是“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所谓的“遗忘”其实是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即陶醉在西湖美丽的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作者在雨水的冲洗中沉淀了内心的浮躁,收获了一份暂离尘嚣的宁静;然后结合上文的内容分析这句话的作用,第二段写到“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这一刻,心在水里自由地游荡”,第五段写到“我的心在湖里”,结尾段的“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与之照应。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这是考查对散文特点的把握。首先应理解“形散神聚”的意思,“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即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本文来看,本文所写的内容非常多,如写了烟雨笼罩的西湖美景,同时将西湖看作一条船,承载着自然的风雨,也承载在历史的风雨,并展开了对苏东坡、苏小小、李贺等历史人物的联想,这些内容看似零散,但作者又以“雨”为线索贯穿全文,巧妙地将西湖美景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在烟雨冲洗中暂离尘嚣的宁静安逸的心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①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2. 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 时代 B. 韵脚 C. 句数 D. 平仄
13.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 “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答案】12. B 13. C
14. 要点:阮籍这首《咏怀诗》表面上看是在写鸿鹄,而实际上托物言志,通过对鸿鹄高飞远举,远离尘嚣,精食高宿的描绘,表达了自己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志向,同时结尾两句,从描写中荡开一笔,以激烈慷慨的语气抒发了对于乡曲之士为了个人私利携手言誓的蔑视,隐含了对于门阀士族结党营私的丑恶的批判。整首诗寄托遥深。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体诗。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本题考查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四、以用韵分类:古体诗:1.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近体诗: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5.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
上一篇:
云南省2018届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篇: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018届高三语文(八)语文试题(解析版)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市虹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