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54 2018-04-25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语⽂第⼀次⽉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阅读(35分)
(⼀)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唐⼈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较⾃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五⾔、七⾔、杂⾔等多种形式。不过唐⼈的古体以五⾔、七⾔为主,杂⾔也多以七⾔为主体。
五七⾔古诗⾃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唐代又发⽣了新变。唐代社会⽣活领域的扩展和⼈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的开拓,加上篇幅短⼩、格律严整的近体诗⾛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特长的道路迈进。⼀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多局限于⽐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的古诗则趋向笔⼒驰骋、⽓象峥嵘、边幅开阔、语⾔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物,铺捧场景,⽣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古诗的主流。另外,在⾳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整,或则有意⾛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古诗的成就,甚⾄宣⾔“唐⽆五⾔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禛《古诗选》在五⾔古诗部分选了⼀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只取陈⼦昂、张九龄、李⽩、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诗凡例》),显⽰出同⼀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五古⾃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于同属唐⼈古体,五⾔和七⾔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较微妙,须细⼼体察。我们看五七⾔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样。五⾔字少,念起来有⼀种安详舒缓的⽓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促,上⼜时会给⼈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意转拙,许⾝⼀何惑。窃⽐稷与契”(杜甫《⾃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壕村,有吏夜捉⼈。⽼翁逾墙⾛,⽼妇出门看”(杜甫《⽯壕吏》)这样的句⼦,⽆论叙事还是抒情,⼜⽓何等⾃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吞声哭,春⽇潜⾏曲江曲,江头宫殿锁⼲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于“中兴诸将收⼭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传闻⼀苇过,胡危命在破⽵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和七⾔在调式上的分别⼤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五⾔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渐脱离⾳乐,取得独⽴的发展,七⾔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浏览完整试题
(节选⾃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意思的⼀项是()(3分)
A.古体诗产⽣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格律严整、⽣命⼒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五⾔、七⾔、杂⾔等多种;唐⼈古体以五⾔、七⾔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古体⾄唐⽽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的结果;唐⼈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汉魏古诗⼤多局限于⽐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汉魏古诗略胜⼀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论,唐⼈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由汉魏古诗到唐⼈古诗,是变化,是拓展;⼀味地贬抑唐⼈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清王⼠禛对唐⼈五⾔古诗只认可五家,⾜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五古特⾊,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第三段采⽤了对⽐论证的⽅法,明确了唐⼈古体中的五⾔和七⾔在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不同。
C.本⽂引⽤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居易《琵琶⾏》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学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4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4-6⼩题。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个⾬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个房间⾥发现了⼀幅⼩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因为,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落⾥,框⼦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画⾯上也只画着浊⽔、湿⼟以及地上丛⽣的草⽊。恐怕对⼀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顾吧。
⽽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却丝毫也没有使⽤绿⾊。芦苇、⽩杨和⽆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就像潮湿的墙上⼀般晦暗的黄⾊。莫⾮这位画家真的把草⽊看成这种颜⾊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边对它玩味,⼀边不由得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蕴蓄着⼀股可怕的⼒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画得那么精细,甚⾄使⼈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声,会淹没脚脖⼦。我在这幅⼩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样,那⽚黄⾊的沼泽地上的草⽊也使我产⽣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会场上的⼤⼤⼩⼩、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幅给⼈的印象强烈得⾜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边说边拍了⼀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怎么样,这幅画?”对⽅⼀边悠然⾃得地说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居,⾝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笑。⼤概是被他这声⾳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不约⽽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曾反复念叨⾮要拿到这⼉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落⾥。”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已经故去了?”“死了。其实他⽣前就等于是死了。”不知不觉间,好奇⼼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个画家⽼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当然喽。要不是疯⼦,谁会画出这种颜⾊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啦!”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笑起来。他⼤概料想我会对⾃⼰的⽆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未落,⼀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我⼗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画布上再⼀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乎是⾼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名的艺术家。
我们当中的⼀个⼈,牺牲了⾃⼰的⽣命,从⼈世间换到的惟⼀报偿!“死了,是的,其实他⽣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我浑⾝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上,在阴沉沉的天与⽔之间,潮湿的黄⼟⾊的芦苇、⽩杨和⽆花果树,长得那么⽣⽓蓬勃,宛如看到了⼤⾃然本⾝⼀般……
展开余下试题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遍。
【注】芥川龙之介,⽇本⼩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他短暂的⼀⽣中,写了超过150篇⼩说。他的短篇⼩说取材新颖,情节新奇甚⾄诡异。作品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仅以冷峻的⽂字和简洁有⼒的语⾔来陈述,这使得他的⼩说既具有⾼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35岁在寓所服⽤致死量的安眠药⾃杀,枕边搁置有圣经、遗书与遗稿。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项是()(3分)
A.“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蕴蓄着⼀股可怕的⼒量”,其中蕴蓄着的“⼀股可怕的⼒量”指的是画中的泥⼟精细⽽真实,草⽊郁郁葱葱,给⼈⼀种悲壮的激情和强烈的印象。
B.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的简陋、作者的⽆名,⾜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顾。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恶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的独特理解。
D.“其实他⽣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指的是“画家⽼早就疯了”和画家⽣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法⾃拔这两层意思。
5.⼩说以“沼泽地”为题,有哪些内涵?请概括说明并分析。(5分)
答:
6.⽂中“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特点,试联系其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加以印证。(6分)
答:
(三)实⽤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7-9题。
红楼精神的守望者
赵建忠
能够为了⼀部作品及其作者耗费65年⼼⾎进⾏研究并卓有建树,在200多年来的这⽀红楼“寻梦”之旅中,可以说唯周汝昌⼀⼈⽽已。在先⽣诞⾠百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不禁又想起这位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的⼀些往事。
我有幸同周先⽣相识,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所研究⽣不久。
记得是⼀个黄昏,我去他位于北京红庙的寓所拜访。⼀进门就惊呆了:⽔泥地⾯竟没有经过装修,家具⾮常陈旧,书房陈设也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有些常⽤的书还摊在餐桌上,⾯对这⼀幕,当时我真难以想象:这就是⼀位享誉全国乃⾄世界的⼤学者的⽣活环境!那次见⾯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客厅书橱⾥陈设的刻有“为芹⾟苦”字样的瓷盘,因为这也正是周先⽣毕⽣为曹雪芹、为《红楼梦》奋⽃的真实写照。
周先⽣对年轻⼀代的红学新⼈都予以奖掖扶持。我每次去看望他,都能得到事先为我准备好的签名本。记得我研究⽣临毕业之际,他还特别郑重地为我的就业问题向有关单位写过推荐信。⾸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研讨会在天津举⾏,周先⽣因年事已⾼⾝体不适未能亲临,但仍然抱病为我题词留念:“薪传⽇期,俊彦多贤。学积⼭崇,后来居上。“我把这看做不仅是对我,也是对《红楼梦》年轻⼀代研究者的谆谆勉励。
周先⽣周公解梦,独上红楼,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均有独到见解,晚年还倡导红学委定位于“新国学”。即使到了⽣命的最后⼀周,他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纲”都列出了。他耗到了“蚕丝尽、蜡泪⼲”的程度。只有对《红楼梦》具有宗教般的感情,才有可能做到这⼀点。周汝昌先⽣正是红楼精神的痴情守望者,痴情到宁可⾃⼰和家⼈的⽣⽇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瓣祭曹侯”,也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了。
周先⽣⾃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那是1947年,在燕京⼤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有胡适的⼀篇考证⽂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咏芹诗》。周汝昌将这⼀发现撰写成⽂,在《民国⽇报》发表。看到⽂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段佳话。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是⼀个“解味道⼈”,是解曹雪芹味道的⼈。梁归智⽤“痴⼈”和“⾚⼦”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的⼀⽣全部投⼊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单纯。
周汝昌的红学研究也并不是他⼀⽣学术成就的全部,他的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赋》……构成⼀道道靚丽的⽂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化的宝库。他虽然离去了,但那疲倦的⾝影永远屹⽴在有良知的中国⽂化⼈⼼中,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华⽂化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2017年08⽉26⽇《⼈民⽇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学研究家、诗⼈、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被誉为当代“红学泰⽃”。他⼀⽣著作等⾝,满载荣誉,但⾝体却早早地透⽀,他不到四⼗岁就失去了听⼒,不到六⼗岁的时候,视⼒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右眼只有0.01的视⼒,到了年届⼋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述完成了著作,直到95岁⾼龄去世。
②周汝昌⼀⽣淡泊名利,唯对中华⽂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7.下列关于周妆昌所取得的成就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周汝昌⼀⽣著作等⾝,满载荣誉,对《红楼梦》研究中涉及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各个分⽀均有独到见解。
B.周汝昌晚年还计划再写部《梦悟红楼》的书,连“⼤纲”都列出了,他还主张红学要定位于“新国学”,为以后的红学研究指明了⽅向。
C.周妆昌根据兄长的嘱咐,遍查燕⼤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咏芹诗》。他将这⼀发现撰写成⽂,在《民国⽇报》发表。
D.周汝昌的红学研究、兰亭辨伪、诗词赏会、京剧曲艺、英译《⽂赋》……构成⼀道道靓丽的⽂化风景线,丰富了中国⽂化的宝库。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是中国红学家、古典⽂学研究家、诗⼈、书法家,是继胡适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被誉为当代“红学泰⽃”。
B.周汝昌算是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真正知⾳,因为宁可⾃⼰和家⼈的⽣⽇不过,也要坚持每年为《红楼梦》的作者祝寿。
展开余下试题
C.周汝昌早早地透⽀了⾃⼰的健康,他不到四⼗岁就失去了听⼒,年届⼋旬之后,已经全盲,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笔耕不辍,靠着⼜述完成了著作,如果对《红楼梦》没有宗教般的感情是做不到的。
D.周汝昌把“我”看成他的⾐钵传⼈,⼀直对我谆谆勉励、奖掖扶持,譬如为我推荐⼯作,抱病为我题词留念。
E.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个“解味道⼈”,他⽤“痴⼈”和“⾚⼦”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全部投⼊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单纯。
9.回顾周汝昌守望红楼精神的⼀⽣,你读出了周⽼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4分)
答:
⼆、古诗⽂阅读(35分)
(⼀)⽂⾔⽂阅读(本题共4⼩题,19分)
阅读下⾯的⽂⾔⽂,完成10——13题。
陶琰,字廷信,绛州⼈。⽗铨,进⼠,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七年成进⼠,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卒,⼴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谦故刘瑾党⾏厚赂欲中⾼危法琰往按直⾼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四百⽯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准、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明年,贼刘七等将犯江南,王浩⼋又⼊衢州。进琰右都御史,巡视浙江。⾄则七等已灭,浩⼋听抚。会宁、绍濒海地飓风⼤作,居民漂没万数。琰出帑⾦振救,⽽⼤筑萧⼭⾄会稽堤五万余丈。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遂城开化、常⼭、遂安、兰溪,境内以靖。复命总督漕运,七疏乞归。
世宗嗣位,起故官。凡三督漕,军民习其政,不严⽽肃。琰性清俭,饭惟⼀疏。每到官及罢去,⾏李⽌三⽵笥。寻加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部尚书。其冬,改南京兵部,加太⼦少保。未浃岁,屡引年乞休。加太⼦太保,乘传归,有司岁时存问。又九年卒,年⼋⼗有四。赠少保,谥恭介。⼦滋,以进⼠授⾏⼈。谏武宗南巡,杖阙下,谪国⼦学正。
嘉靖初,历兵部郎中。率同官伏阙争“⼤礼”,再受杖,谪戍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琰⽼病呻吟,冀⽗⼦⼀相见,乞改调近卫。不许。⼗五年,赦还,卒。
(选⾃《明史•列传第⼋⼗九》)
10.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谦/故刘瑾党/⾏厚赂/欲中⾼危法/琰往按/直⾼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四百⽯输边/
B.谦故刘瑾党/⾏厚赂/欲中⾼/危法/琰往按/直⾼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四百⽯输边/
C.谦/故刘瑾党/⾏厚赂/欲中⾼/危法/琰往按/直⾼/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四百⽯输边/
D.谦故刘瑾党/⾏厚赂/欲中⾼危法/琰往按/直⾼/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四百⽯输边/
11.下列对⽂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是明朝中央⾏政机构的六部,各部最⾼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B.员外郎,我国古代官职之⼀,员外郎、郎中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郎⼀般是闲职,明朝以后常有商贾⼠绅捐钱获得此官职。
C.太⼦太保与太⼦太师、太⼦太傅都是东宫官职,太⼦少保与太⼦少师、太⼦少傅则是其副职,后来这些只是荣誉称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例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12.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陶琰才学过⼈,屡任要职。乡试第⼀,考中进⼠后先在刑部任职,后任户部、⼯部和南京兵部尚书。
B.陶琰治政有⽅,政绩卓著。所到之处,均物⾩⽽民丰,兵强⽽粮⾜,盗贼归顺,社会因⽽太平。
C.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修筑堤岸五万多丈。
D.陶琰为官清廉,严于律⼰。他虽居⾼官,但每餐只⼀个菜,每次上任和离职,⾏李只有三个⽵箱。
13.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练⼠卒,⼴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5分)
译⽂:
(2)奏设兵备道守要害,防浩⼋党出没,遣将击斩其渠魁。(5分)
译⽂: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阅读下⾯这⾸宋词,完成14-15题。
沁园春灵⼭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桥横截,缺⽉初⼸。⽼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万松。吾庐⼩,在龙蛇影外,风⾬声中。
争先见⾯重重,看爽
上一篇:
福建省上杭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