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45 2018-04-2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福建省福州市第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语⽂第⼀次⽉考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50分,作答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70分)
⼀.现代⽂阅读
⼀.论述类⽂本阅读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和政治领域改⾰的推进,释放了社会活⼒,使开放和创造成为时代的主题。西⽅⽂化思潮相继涌⼊,在各个领域跃跃欲试,意图开疆拓⼟。寻根与西化,个体经验的回归与对现实关注的恋恋不舍,知识分⼦的昂扬与失落,构成了内涵繁杂的时代情绪图景。在这样情绪氤氲中,流⾏⾳乐甫⼀露⾯便显⽰出略显怪异的整体风格,温婉低回的柔情絮语,沧桑慷慨的西北豪情,悔恨煽情的囚中悲歌,⼴博深沉的⼤爱情怀,⾼亢苍凉的莫名绝望,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貌。复杂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乐元⽓旺盛的表现。在看似分裂的局⾯背后,表达着流⾏⾳乐⾯向普通⼈的情欲,在普通⼈的情绪体验中创⽴门户的诚恳愿望。另—⽅⾯,⽂以载道的正统观念,对⽆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还不能完全接受。⽽年轻⼈又往往过于⼼急,迫不及待地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升温,现在看来那些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都被视为禁忌,为主流所压制。原本温和亲切的流⾏⾳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带着摇滚⾳乐的精神⽓质,⼏乎成为年轻⼈的专属标签。
局⾯⼀经铺开,在缤纷繁杂的90年代,市场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们在⽇益浓厚的商业化氛围中变得精明、世故,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外界的关⼼,对宏⼤叙事、深沉情感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主流和意识形态对流⾏⾳乐逐步放松了掌控,流⾏⾳乐逐渐忘记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的领地⾥深耕细作。对主题挖掘得更加深刻细致,情绪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禁锢的闸门突然敞开,意⽓风发之下难免把各种情绪想象得过于浓烈,⼀切都追求极致,难免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似乎不到⼗⼆分饱满不⾜以填平⼈们过于强劲的情感⿊洞。戏剧化、类型化是这⼀时期流⾏⾳乐的⼀致倾向,眼泪、痴情、背叛、伤害、寂寞、柔情蜜意等响亮字眼随处可见;追求饱满情绪、完整叙事和充分抒情,对流⾏⾳乐的表达带着“玩赏”的意味。
21世纪流⾏⾳乐不可避免地卷⼊⽂化⼯业的洪流中。商业化运营模式与⽣俱来带着媚俗和悦众的逻辑,与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拍即合。⼈们对叙述、抒情已经失去了耐⼼,开始满⾜于⽂化⼯业提供浅淡轻松的情绪⽚段。年轻听众成为⽀撑流⾏⾳乐发展的主⼒,他们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随遇⽽安地寻找碎⽚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长经验。流⾏⾳乐对他们⽽⾔不再是消遣,更像是⽇常⽣活的⼀部分,触及⽣活的各个⾓落。流⾏⾳乐与这⼀时代年轻⼈的体验和情感想象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变得精致、琐碎、亲切⽽浅薄。
浏览完整试题
过度娱乐化的商业模式将流⾏⾳乐浅薄的⼀⾯推向极致,甚⾄成为恶作剧式的游戏。但流⾏⾳乐被年轻听众垄断的时代已经⼀去不复返,如今它已成为各阶层如影随形的情绪映照,沉淀可以算是丰厚渊博。如果不过分挑剔,它⼏乎可以涵盖普通⼈情感体验的⽅⽅⾯⾯。所以当年轻⼈过分放纵的⾳乐习惯不能抚平所有⼈的挑剔时,有⼈开始转向繁芜丛杂的存货⾥,寻找可⽤的题材和情绪,加上时代的花边和点缀,改头换⾯推向听众。⼀些埋藏已久的流⾏歌曲在各类选秀节⽬中被重新传唱,退居幕后的歌⼿们也频频亮相,部分⽼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命。在⼈⼈参与、⼈⼈歌唱的民主氛围⾥,听众和流⾏⾳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交流,听众的选择促使流⾏⾳乐回归到叙述和抒情的轨道⾥。⼀种复古的潮流在21世纪最初⼗年暗流涌动。这是流⾏⾳乐应对创造⼒衰退的便捷⼿段,也预⽰着听众在流⾏⾳乐审美上逐步⾛向成熟。
(摘编⾃夏建平《当谈流⾏⾳乐时我们在谈什么》)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正确的⼀项是
A.80年代,改⾰开放之际,经济、⽂化、政治改⾰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推进,释放出社会活⼒,开放和创造成为这⼀时代的主题旋律。
B.在繁杂的时代情绪氤氲中,流⾏⾳乐刚⼀露⾯,便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貌。这种凌乱的开篇,正是新时期流⾏⾳乐元⽓旺盛的表现。
C.流⾏⾳乐对⽆所指涉的个体情怀浅唱低吟和反复玩味,表达着⾯向普通⼈的情欲,诚恳希望在普通⼈的情绪体验中创⽴门户。
D.流⾏⾳乐不被正统观念完全接受,年轻⼈弃旧扬新,新旧冲突持续⾼温,过于古典化的表现形式被视为禁忌,流⾏⾳乐被迫蒙上“反抗”的特质。
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第⼀段从西⽅⽂化传⼊和青年⼈的特点来论证新时期中国的流⾏⾳乐元⽓旺盛。
B.第⼆段由90年代的现实状况来论证年轻⼈对流⾏⾳乐的表达带着“玩赏”意味。
C.第三段⽤21世纪相关⽂化⼯业的发展来论证流⾏⾳乐更像是年轻⼈⽇常⽣活的⼀部分。
D.第四段以流⾏⾳乐创造⼒衰退来论证部分⽼歌经过重新演绎后获得新的⽣命。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90年代的流⾏⾳乐逐渐忘记了反抗与顺从,模糊了主流与叛逆,专注在⾃⼰的领地⾥深耕细作,⼀切都追求极致,显得有点过度演绎。
B.在商业化、娱乐化的缝隙⾥,年轻⼈随遇⽽安地寻找碎⽚化的情感慰藉,从中汲取营养,⽣长经验,流⾏⾳乐已经成为他们⽇常⽣活的⼀部分。
C.在媚俗和悦众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和缺乏深刻追求的时代情绪下,21世纪的流⾏⾳乐失去对叙述、抒情的耐⼼,⽽满⾜于⽂化⼯业提供的浅淡轻松的情绪⽚段。
D.纵观80年代以来的中国流⾏⾳乐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发展影响着⾳乐的风格和情绪的表达,⾳乐不会独⽴于社会物质之外。
(⼆)⽂学类⽂本阅读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摇撼着电线杆。
狂舞的雪⽚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靠近银⽩⾊热烘烘的暖⽓⽚,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叶⼦》。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那圆的、扁的、⽅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件⽶黄⾊的⽑线⾐。纤细的⼿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煤⽓!……中毒……防⽕……防盗……”
这声⾳由远⽽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个画家。他年过六⼗,有⼀些像⽶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胡⼦……”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呼⼩叫的,不怕惹⼈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出现的新鲜事⼉。”妻继续织着⽑线⾐,没抬头,“这是⼀个部队离休的⽼⼲部,回来跟⼥⼉、⼥婿养⽼的,半个⽉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嘛不住⼲休所?”我诧异了。
“⼤约是怕寂寞。”妻按⾃⼰的理解说。
“他⼥⼉、⼥婿也够呛,⽗亲⾟劳了⼀辈⼦,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到街上⼲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警惕,防⽕防盗,防⽌煤⽓中毒——!”
这声⾳倏忽间变得顺⽿起来,可以听出是⾛南闯北、有点⾛了调⼉的中原乡⾳,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联想到草原上的牧⼈,在⼴阔的原野呼唤⾛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的?我猜测,并直起⾝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和飞扬的雪花。
展开余下试题
“呀,真该死,是我的⾃⾏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到⼆楼楼梯⼜,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的空档上。
我的⼼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深夜,我的⽿边都回响着这⽼⼈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声、树声⼀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安然地带⼊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最后⼀⽚叶⼦》⼀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摇,动⼀动呢?唉,亲爱的,这⽚叶⼦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叶⼦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叶⼦》,这最后⼀段⼤约是⼩说的⽂“眼”吧?我⼤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后喊,声⾳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防盗……⼩⼼煤⽓……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动听的灼⼈⼼胸的歌
(本⽂略有删改)
4.下列对⼩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为主⼈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说中的“我”是⼩说的线索⼈物,透过“我”和“妻⼦”的对话,使读者对⼩说主⼈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说描写“我”听了妻⼦关于巡夜⽼⼈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的感情发⽣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的理解、同情。
D.⼩说写我读欧•亨利⼩说《最后⼀⽚叶⼦》这⼀情节,⼀⽅⾯丰富⼩说的内容,另⼀⽅⾯突出主⼈公的形象,揭⽰了⼩说主旨。
5.⼩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章内容简要分析。
6.请从⽂中找出表明我对⽼⼈吆喝声的⼼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实⽤类⽂本阅读
阅读下⾯的⽂字,完成下列⼩题
周有光传
资中筠先⽣说,周有光先⽣在民国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为他的⼈⽣打下了最好的底⾊。他17岁从常州中学毕业,阅读英⽂已⽆障碍。⽽考上圣约翰⼤学,⽆疑是他最珍!视的经历,他因此从⼀个江南⼩城市来到风云际会的上海,眼界由此⼤为开阔。五〺运动后,周有光转⼊光华⼤学继续学习。三⼗年代以后,周有光接触的社会,已经远远超出了早年那个以教育、⾦融为核⼼的银⾏圈⼦。他在章乃器的提议下加⼊了救国会,与“七君⼦”这样⼀⼤批有识之⼠有或近或远的交往。但他显然不像那些⼀⼼投⼊救国运动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他参与的进步⼯作更多是利⽤⾃⼰并不引⼈注⽬的政治⾊彩和⽐较⾃由的⾝份,为那些正在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提供便利。有时候他也写⽂章,宣传抗⽇救国的⽅针⼤略,传达了当时有良⼼的知识分⼦的共同⼼声。1952年周有光先⽣把⾃⼰⽂字研究⽅⾯的⽂章结集起来,发表了《中国拼⾳⽂字研究》。这些⼯作虽然在业余时间完成,但周有光的研究很快在⽂字改⾰领域受到关注,被邀请参加1955年北京召开的第⼀次“全国⽂字改⾰会议”。这次会议以后,周有光实际上就转向⽂改会的⼯作,⽆意中或许也是本能地避开了接踵⽽来的、更为激烈的政治⽃争的影响。
周有光在加⼊语⾔⽂字改⾰委员会后的主要⼯作是如何建⽴⼀个以26个罗马字母为核⼼、适应所有汉字的拼⾳体系。这时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案五花⼋门,需要有⼀个统⼀并可⾏的⽅案。周有光为此提出了汉语拼⾳⽅案三原则,明确指出拼⾳是规范化的普通话,否决了搞⼀套能拼各种⽅⾔的⽅案,以便真正实现语⾔⽂字的改⾰。他和他的同事最终⼀起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案。从1955年到1958年,这三年潜⼼的⼯作,或许暂时排除了周有光⼼头的忧患,当他⼤部分从事经济研究的旧⽇同事被打成右派甚⾄⾃杀时,他没有被席卷进去,⽽且⼯作成就卓著。
这个时期恰逢中国需要⼤规模开展扫盲运动,这个运动想要成功就必须有更简易的汉字学习⽅法。当政者未见得希望⼈们识字以后有更独⽴的思想,但他们希望⼈民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的想法⼀定⼗分迫切。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觉得知识分⼦是不可靠的,他们需要更多⼯⼈、农民的⽀持,这样推⼴汉语拼⾳⽅案成为国策⼤计。如今看来,不得不承认这是⼀项成功地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
1966年⼀场更为持久的⾰命运动开始了。这⼀次,已经60岁的周有光也不能幸免了。1969年他去了宁夏五七⼲校,在那⾥呆了将近三年。
置⾝于荒漠,研究⼯作中⽌,周有光的兴趣又回到了经济上。他研究黄⽠为什么可以在宁夏长得⽐北京还好,研究宁夏煤炭等资源的利⽤。他仿佛又成为了经济学家,他甚⾄设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宁夏也可以成为瑞⼠⼀样的好地⽅。⽂⾰后期,他在这⽅⾯的想法还被当地所重视。
周有光的⼈⽣留下的故事,是经过他的记忆筛选的,通常是习惯性地过滤掉⼤量悲剧性的因⼦,留下最活泼和幽默的部分。⼀个⼈活得久长,经历的事情就多,如果沉淀下来都是怨恨,创造⼒也很难持续。他曾经回忆说:1960—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物极度缺乏。我参加的学习⼩组,由于营养不⾜,⼈⼈⾝体软弱,学习⼀会⼉就彼此轮流打哈⽋,精神疲乏。这时候,有⼈回想起曾经品尝过的佳肴,不由⾃主地谈起美⾷来。⼀个⼈开!了头,其余的⼈都跟上来,越谈越起劲,好像⾯前桌上的学习材料变成了⼀碟碟可⼜的美味饭菜,⼤家⼜⾆留⾹,精神振作,不再感觉疲乏了。这是精神会餐。
展开余下试题
周有光先⽣做研究⼯作,与其他学者尤其是学院派学者不同的是,他的研究具有的重要功能是为普通⼤众服务的,就如拼⾳⽅案的制定等,就像他在宁夏五七⼲校,考虑的是实⽤型的适合宁夏的经济发展模式。
包括他早期的《汉字改⾰概论》等著作在内,他所要完成的⼯作是推进中国的语⽂现代化,语⽂现代化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语⾔条件。语⽂现代化既包含了全民具有⽂字阅读能⼒,同时还包括⼀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即语⽂表达和思想意识的现代化。为此,周有光开始了他退休以后思想⽂化领域的拓展⼯作,这些⼯作与他前期的语⾔⽂字研究⼀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化⽔平的意义。
(摘编⾃叶芳《有光⼀⽣⼀⽣有光:中国最⾼龄知识分⼦的百年历程》)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2017),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语⾔学家。他的⼀⽣分了⼏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家;50岁到85岁,是语⾔⽂字学家,精⼒都倾注在语⾔⽂学领域;85岁开始写⽂章,⼴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项是()
A.周有光为那些与延安和共产党联络并组织各种政治活动的⼈提供便利,主要得益于他并不引⼈注⽬的政治⾊彩和⽐较⾃由的⾝份。
B.1952年,周有光发表《中国拼⾳⽂字研究》时,他的⾝份还是个经济学家,但他的研究很快在⽂字改⾰领域受到关注。
C.为统⼀汉语拉丁化的五花⼋门的⽅案,周有光提出了汉语拼⾳⽅案三原则,与他的同事最终促成了今天看来仍然是成功的拼⾳⽅案。
D.由于周有光选择了语⾔⽂字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激烈的政治⽃争年代,他都能够不被席卷进去⽽保全了⾃⼰。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抗战时期,周有光写⽂章宣传抗⽇救国的⽅针⼤略,这是当时所有知识分⼦的共同⼼声。
B.中国当政者希望⼈民尽快接受社会主义观念,迫切需要简单易学的汉字学习⽅法,周有光等⼈制订的汉语拼⾳⽅案得到很好的推⼴。
C.周有光对经济困难时期⾷物极度缺乏的事例的回忆,说明了精神会餐胜过物质饮⾷,增强了⽂章的感染⼒。
D.在宁夏五七⼲校,周有光提出了适合宁夏发展的⼀些设想。⽂⾰之后,当地政府重视他的这些设想。
E.周有光把推进中国的语⽂现代化作为⾃⼰退休后思想⽂化领域的拓展⼯作,这些⼯作与他前期的语⾔⽂字研究⼀样,始终带有普及常识和提⾼⽂化⽔平的意义。
9.综观全⽂,周有光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阅读
⼀.⽂⾔⽂阅读
阅读下⾯的⽂⾔⽂,完成下列⼩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不知何郡⾢。母展,妾也,⽣宗质⽽罹靖康之乱,母⼦相失,宗质以⽗荫,既长,仕所⾄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吾求母,东南⽆之,必也蜀乎?”从之西,⾈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声号呼,⽈展婆,展婆。⾄暮,哭⽽归,不⾷,司马家⼈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荆州,复然。⽇旦⼣号呼,嗌痛⽓惫,⼩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乞媪⾄前,揖⽈:“官⼈与我⼀⽂两⽂。”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若姓。媪勃然怒⽈:“官⼈能与我⼏钱,何遽问我姓名?我⾮乞⼈也。”宗质起敬,谢⽈:“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婆姓异甚,不可⾔。”宗质⼒恳请,忽⽈: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哭⽈:“夫⼈,吾母也。”媪⽈:“官⼈勿误,吾⼉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如杯。”宗质拜⽈:“然。”右袒⽰之,于是母⼦相持⽽哭,观者数⼗百⼈,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亦泣,⾃是奉板舆孝养者⼗余年,母以⾼年终,宗质亦⽩⾸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
上一篇: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