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15  2018-05-0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5]
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测试三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
天一大联考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图书的出版分为官刻、家刻与坊刻三种。其中坊刻是书坊主自行投资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出版活动。这里所说的商业出版就是指以书坊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的包括创作、编校、印刷、发行和购买在内的图书制作和传播活动。
在雕版印刷发明前,书籍的生产完全靠抄写,在这种情况下,图书根本不可能实现批量化生产,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官府以及士大夫阶层才能消费得起,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图书的流通和知识的传播,阅读因此成为精英阶层的专利。即使是在雕版印刷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主要是用来印刷历书、经文和符咒,很少用来印刷其他图书,图书的商品化程度还很低。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流通,在建阳、杭州、成都等地,商业出版开始兴起,书坊刊刻了很多通俗读物,但这一时期,官刻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即使是书坊刻书,也仍然是以传统的经典著作为主,在整个图书市场中,通俗读物的比重还非常低。
晚明时期,尤其是隆庆、万历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商业比较繁荣的江南城镇,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书坊。商业出版因此空前繁荣,图书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极大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由此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变迁和繁荣。
商业出版的繁荣特别是图书产品结构的变化,既得益于城镇和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反过来又促进了市民阶层这一新兴受众群体的增长。与此同时,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图书受众中士大夫阶层也开始分化,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通俗文化的传播。原来主要依靠说书人传播的白话小说,向来被归于难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但在晚明时期,借由商业出版,白话小说开始成为市民阶层争相阅读的作品,甚至摆上了士大夫的床前案头。从嘉靖年间开始,很多书坊开始刊行这类白话小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就是在嘉靖时成书并刊行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然成书于元末明初,但其广泛刊行也是始于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至鼎盛并持续至明末。这一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依然是各大书坊争相刊刻的对象。
晚明商业出版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通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阅读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普通市民阶层由此成为图书的受众。通俗文化的兴起也是晚明思想文化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意味着文学走向大众,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心理和情感诉求,实际上这也是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一个重要维度。
(摘编自张献忠《晚明商业出版与通俗文化的劫富勃兴》)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坊刻是书坊主自行投资的,通过创作、编校、印刷等来获利的一种出版活动。
B.在书籍发展早期,底层人民难以承受书籍的消费,这一状况在雕版印刷发明后得到了扭转。
C.宋元时期,商业出版开始兴起,通俗读物的刊刻虽已在坊刻中出现,但其所占比重很低。
D.晚明时期,商业出版的繁荣极大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推动了文化的变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明代坊刻入手,论述了晚明商业出版在图书流通和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第二段主要论述了明朝之前我国书籍的印刷流通状况、所印书籍的种类、阅读群体等内容。
C.第四段运用例论证的方法,以白话小说刊行的盛况论述了晚明时期商业出版的繁荣景象。
D.本文主要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论述了我国晚明图书出版的具体过程及对精英文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业出版的兴起与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市民阶层的兴起等有很大的关联,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兴起。
B.受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阶层开始发生变化,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与市民阶层趋同。
C.晚明时期,很多书坊开始刊印白话小说,白话小说逐渐被市民阶层接受,其出版达至鼎盛阶段。
D.通俗文化的兴起表明晚明思想文化开始逐渐走向世俗化,文学逐渐走向大众、关注大众的诉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军帽
万芊
挨了好几个月,何斌呆的工厂最终还是关了门,没活干的何斌,日子自然过得很不是滋味。看着整日愁眉苦脸的何赋,妻子说,你何不去找找你那当劳动局长的老同学,你不是常说你有恩于他而他又有愧于你么?
思前想后,何斌最终还是决计去找当劳动局长的老同学匡亚文。他料想,老同学虽说位居局长高位,也不至于过分冷落他这有一段特殊交往的老同学。
曾记得还是在二十多年前,他们一起在市三中念高中时,匡亚文就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拉胡琴吹笛子唱歌跳舞演“三句半”样样有份。只是那时崇尚军旅生活时兴穿戴黄军装黄军帽,男男女女上得台来则是一溜的黄色。其实说是黄军装黄军帽,也全部是替代品,而何斌却恰恰有一顶崭新的正宗的有着部队番号的黄军帽。这是何斌在部队当兵的叔叔省下来送给他的。这是件挺让人眼馋的宝物,何斌平常也不常舍得戴,宝贝似的藏着。好些宣传队员开口跟他借,何斌都直言回绝了,而唯有匡亚文不仅借到了那顶金贵的黄军帽,并且屡屡演出,屡屡借得。同学们都说何斌跟匡亚文真是很铁很铁的哥们。
匡亚文因了黄军帽,被全校的男女生热捧,在县城里一说三中那戴正宗黄军帽的宣传队员,相差好几级的同学们都知是匡亚文。匡亚文后来做了班长,又做了学校团委副书记,明眼的同学都知道,这是因了正宗黄军帽带来的轰动效应。
然而,在一次下乡演出的途中,船在湖中遇着风浪,匡亚文借的黄军帽被吹落湖中,虽全船同学惊呼、抢捞,但终因湖面宽风急浪大,黄军帽漂走沉没在远处的湖水之中。这事让何斌伤心了好几个月,也着实让匡亚文心存愧疚,一直跟何斌说:以后待我有那么一天,我一定赔偿你十顶、百顶的黄军帽。
记得还是前几年,还未当上局长的匡亚文与何斌路上相遇,还为当年黄军帽的事一口迭声地道着歉意。
为这坦诚的歉意,何斌想也许自己的命运会因昔时的黄军帽而转变。
临行时,妻子说:你不是前几年又觅了一顶黄军帽,干脆戴着,也好让你那位局长老同学触景生情。
何斌去了,戴了一顶二十多年后为了聊以弥补昔日的惋惜而跟人讨要的崭新的黄军帽,去了市劳动局,可门卫把他当成是上访的,偏不让他上楼找局长匡亚文。何斌信辞旦旦地说是找老同学,可门卫偏不信。
缠了好半天,恰巧局长匡亚文从电梯中出来,见是何斌,先是一喜,上前握手,继而见何斌滑稽地戴着黄军帽,煞是一愣,神情中多了些尴尬。匡亚文还是握着何斌的手挺知心地说:老同学啊,你们工厂关门我早知道了,一只破饭碗碎了不可惜,你才四十来岁,还不老,社会上到处是金饭碗、银饭碗,只是你得变变观念,不是我说你,就像你头上那顶黄军帽,现在早不金贵了,早该丢了。说着,匡局长说眼下要去赶一个会,说是过些天有机会再好好谈,便一头钻进门口候着的那辆小轿车,走了。
大厅里只留下一个极度惘然的不知所措的何斌,恍若隔世一般。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由妻子话语“有恩于他而他又有愧于你”来设置悬念,从而进行倒叙,将何斌与匡亚文之前的交往呈现出来。
B.何斌多次将“金贵的黄军帽”借给了匡亚文,可见他对于两人之间的友情十分看重,这与后文匡亚文对他的冷淡形成巨大反差。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如匡亚文二十多年后再见到何斌时,先后“喜”“上前”“愣”等,将匡亚文的复杂情绪展现了出来。
D.小说通过叙述一段二十多年的同学情谊在现实面前一瞬间化为灰烬的故事,从而直指人性,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5.匡亚文这一形象,有契词夫笔下的“变色龙”的影子,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黄军帽”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全国多地实施史上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的效果,得到了权威部门发布数据的支持。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昨天向媒体通报,今年除夕和初一两天,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全国空气质量同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如除夕19时至初一6时,京津冀地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67微克/立方米和222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分别下降28.9%和26.5%。
多地实施最严“禁放令”初步取得实效,给我们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启示。随着城市生活的规模和空间不断扩大,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公众对此反应日益强烈,反对燃放烟花爆竹在社会上不断积累共识,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民意基础。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应当顺应这种與情和民意,引导和培养关于限放、禁放问题的公共理性,最终成为科学的公共政策和立法行为。


展开余下试题燃放烟花爆竹是农业文明时代持续千年的古老习俗,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这一古老习俗越来越显示出与城市文明不适应、甚至对城市文明具有破坏性的一面。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居民,都需要更多地运用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对不能适应城市文明的传统习俗进行扬弃和改造,通过移风易俗和兴利除弊,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实现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摘编自《潘洪其:期待最严“禁放令“取得更好实效》)
材料二:
2月13日(腊月二十八)晚,河北省正定县古城的上空,再次绽放流光溢彩的电子烟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河北省正定县的电子烟花秀就已经惊艳全城。接下来,当地还有4场电子烟花秀即将在春节期间与大家见面。
电子烟花秀的出现,既照顾了“年味儿”,以强烈的视觉效果烘托了过节气氛,也体现了环保的要求,不失为一个两全之策。从现场效果看,电子烟花不仅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烟花爆竹,也为今后的年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正定县的努力也表明,“禁”与“放”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水火不容,全面禁放烟花爆竹也并非意味着取消公众的娱乐,让传统的春节静悄悄、无声无息,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完全可以实现热闹和环保的兼顾。
电子烟花秀的璀璨也提醒人们,社会治理并非简单的一禁了事,而是应该堵疏结合、开闻视野,真正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从社会生活的真实样态出发,多一些服务意识,多一些民本思维,多一些科学态度。
(摘编自《胡印斌:让电子烟花多飞一会儿》)
材料三:
国家环境特邀监察员王维平认为,“环保过年”是基于资源、环境、民风三个角度提出的,“燃放烟花爆竹,一是污染环境,二是消耗资源,三是产生大量垃圾,往年仅除夕一天就会产生将近300吨的垃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养成勤俭的壮会风气。”
王维平强调了“移风易俗”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好的习俗应该沿袭,与时代不相称的习俗应该改变。相比过去,中国如今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限制燃放、治理环境是时代的要求。除了给孩子买鞭炮,书和玩具也能让孩子高兴;除了燃放烟花,外出旅游、逛庙会也能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与春联、饺子、年画一样,烟花爆竹亦是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温暖的生活记忆。
浏阳博德烟花公司总经理杨广泉表示,环境保护是千秋大业,企业利益只是代表一个局部,地球只有一个,需要全社会来保护。但是,烟花作为千年民俗文化,还是应当被善待。湖南梦想烟花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烟花协会副秘书长贺建武也认为,将环境污染问题完全归结于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不合理的,相关部门应出台其他有效措施以改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限制。
中国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吴郑理提到了烟花爆竹产业未来的安全环保文化的发展之道。“首先,生产经营要安全,要切实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与素质,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完善法律法规;产品要环保,有组织强化实验研究,完善相关标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究新配方;另外,文化要创新,强化公共宣传,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消费市场。”
(摘编自《廖心悦 施麟:烟花遇上环保 针锋相对还是握手言和》)
7.下列对春节期间“禁放令”实施后带来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放令的实施,使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空气质量比去年春节期间普遍好转。
B.禁放令对传统民俗的发展和公民在春节期间的娱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C.禁放令能够减少相关资源浪费,有利于公民勤俭节约风气的养成。
D.禁放令对烟花爆竹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有些传统习俗阻碍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兴利除弊、移风易俗,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B.燃放烟花爆竹给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为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实施禁放令打下
了良好的舆情和民意基础。
C.春节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外出旅游、逛庙会等方式来弥补“禁放”所带来的年味缺憾,虽没有鞭炮助兴,但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D.对环境问题的整治,虽然不应局限于对烟花爆竹的禁放,但应该找到两者完美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禁放令”全面展开的同时,相关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幼负志节,既长,谋略过人。延祜、至治间,两以明经领乡贡。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旦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鲁居丧服阙,起为太医院都事。会诏修辽、金、宋三史,召鲁为《宋史》局官。书成,选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考绩居最,迁中书省检校官。上言:“十八河仓,近岁沦没官粮百三十万斛,其弊由富民兼并,贫民流亡,宜合先正经界,然事体重大,非处置尽善,不可轻发。”书累数万言,切中其弊。复召为工部郎中,言考工一十九事。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并河郡邑,民居昏垫①,壮者流离。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其在右司,言时政二十一事,皆见举行。调都漕运使,复以漕事二十事言之。九年,太傅、右丞相脱脱复相,论及河决,思拯民艰,以塞诏旨,乃集廷臣群议,言人人殊。鲁昌言:“河必当治。”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事属鲁。鲁固辞,丞相曰:“此事非子不可。”乃入奏,大称帝旨。十一年四月,命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十一月诸埽诸堤成,水土工毕,河复故道,事见《河渠志》。寻拜中书左丞,从脱脱平徐州。脱脱既旋师,命鲁追余党,分攻濠州,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儿督战。鲁上马麾进,抵城下,忽头眩下马,且戎兵马弗散。病愈亟,竟卒于军中,年五十七。
(节洗自《元中•曹鲁传》)
【注】①昏垫:被水淹没。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B.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C.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D.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为表对他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字。
B.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中央官署,负责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D.漕运,中国古代将所征粮食通过水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鲁富有才华,为官政绩卓著。曾两次以明经科考中乡贡,后任《宋史》局官,负责编辑《宋史》;出任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幕官后,考核政绩最为优秀。
B.贾鲁积极进言,议政切中时弊。对于官粮损失的状况,贾鲁指出应当完善田地规划,防止富民兼并土地;任右司郎中时,曾对当时的国家大政提出二十一条建议。
C.贾鲁事必躬亲,全力治理黄河。黄河决堤,他亲往巡视,绘出黄河形势图上呈给元帝,提出治河方案;后任总治河防使,使黄河恢复故道,完成黄河治理。
D.贾鲁忠于职守,为国死而后已。他任中书左丞时,曾跟随丞相脱脱攻取徐州,抵达城下时感到头晕而下马,但仍告诫兵马不得离散,后病情加剧死于军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事属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鹦鹉(一)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鹦鹉(二)
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
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
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均以鹦鹉为对象,通过“嘴渐红”“彩翠”“心苦”等对鹦鹉的外在到内心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为生动形象。
B.“常恐思归先剪翅”,主人怕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残忍地剪短其翅膀,使它欲飞不得,与下文的“人怜”
“情重”形成反差。
C.“鸟忆高飞意不同”写出了笼中之鸟对以往自由自在振翅高飞岁月的怀念,与后一首的“忆侣声”“快飞鸣”等表现出鹦鹉的心愿。
D.“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诗人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写鹦鹉身心不自由都是因为它才华出众、事理分明,有强烈的影射意味。
E.两首诗都以鹦鹉为抒情主体,以鹦鹉口吻来表达作者情感,托物寄意,意义深刻,耐人寻味。
15.两首诗歌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表达的情感却有许多相同之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的音乐由“冷涩”到“凝绝”“声暂歇”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翰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人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提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为不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风雨如晦的时代,西南联大师生以柔弱的肩膀承载起时代与历史的使命,沉潜往复,教学相长,雍雍穆穆。
②他自幼饱读诗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问贯通古今,舞文弄墨之余,在乡里之间更是声望甚高,受人敬仰。
③环境保护部拿出了十二分的担当和毅力推进全国的环境整治工作,让“铁腕治污”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④他一直住在大伯家的对面,是我大伯的老邻居了,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
⑤这支部队由于高度保密,一直不被世人知晓,在该部队服役的官兵坚守使命,终生对自己的任务噤若寒蝉。
⑥出国留学必须重视安全问题,并不是说要搞得杯弓蛇影,成为心理负担,而是要真正把安全问题“当回事儿”。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拉近普通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消除文物修复的“神秘感”,博物馆建立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室,让民众能够“零距离”观看文物保护修复过程
B.网络越来越影响着公民的生活方式,保障一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志。
C.近年来,不少地方发生多起旅游“宰客”事件,这些事件尽管最后都得到了妥善处理,但地方旅游市场的形象都受到了严重损害。
D.春联,既讲究文辞的对仗工整、简洁精巧之美,又重文辞所抒发的美好形象和美好愿望之寓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看到客人进门,小明说:“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常来啊。”
B.李华对全班同学说:“我这次比赛一定全力以赴,大家就敬候佳音吧!”
C.王强询问老朋友的父亲:“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一定登门看望。”
D.李叔叔对朋友说:“恰逢小女满月,鄙人略备薄酒,欢迎大家到寒舍小聚。”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碳酸饮料、咸鱼、槟榔果、泡菜、腌制或烟熏食品,都具有致癌性;长期嗜好煎炸类、烧烤类饮食也具有诱发癌症的风险。可见,①________________。但食用致癌物不一定会产生癌症,更何况食用量往往极小,还在安全范围之内。所以尽管很多人长期食用咸鱼,②__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癌症的发生还有遗传、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一旦这种致癌因素来一点,那种致癌因素来一点,③__________________。
21.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法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蕴含的哲理。(不超过10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次的动因是对被赞扬的一种渴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我能够靠一个好的赞美生活两个月。”
给予赞美并不花费你什么,说一句话,打一个电话,或者写一封简短的信。这是一个很小的投资,却有可能产生丰厚的回报。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天一大联考
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答案
(1-4题,7-8题,10-12题,17-19题,每小题3分)
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得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这一状况在雕版印刷发明后得到了扭转”表述不当,原文是“即使是在雕版印刷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主要是用来印刷历书、经义和符咒,很少用来印刷其他图书,图书的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虽有改变并未出现“扭转”。
2.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对精英文化的影响”错误,本文论述的是商业出版对通俗文化的影响。
3.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的观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天一大联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