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58  2018-05-0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陕西省宝鸡市2018届高三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2018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1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
2.考生领到试卷后,按规定在试卷上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
3.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来源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4分)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毕淑敏
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要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里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又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里面。
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旷野当中的树,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怆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城市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人们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让绿化扩数,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
城市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突变。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
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剃去,腰肢被捆绑上一种叫作“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往地底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人抚摸。只是我至今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脖康复,揪住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不禁在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晃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子的那一株。
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城市。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几段,将城市里的树和乡村的树、旷野的树、峡谷的树、山峰的树、平原的树等作对比,形象地诉说了城市树的种种委屈。
B.文章还描写了城市的树得天独厚的享受和好处,看似优越和幸福的生活,实际上是天性被抑制、失去自由的生活。
C.城市里的树能绿化环境,消除噪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利益,同时也被化学药品、灯光设施等无情地伤害着。
D.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用比拟手法表现了城市数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5.“如此说来,做一棵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这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关系到我国上亿老年人安享晚年。
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王欣建议,采取鼓励措施以及传统敬老养老文化宣传,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起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
政协委员和专家们还一致认为,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应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展开余下试题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政府要在保证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管理好养老服务市场,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日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还应提供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老龄化逐渐深入,老人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大都分老人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困难。

(摘自搜狐网《中国老人生活现状报告2017),2017年11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降低了死亡、延长了人口寿命,使得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明显扩大;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少儿人口规模减少,让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
“如今我真正感受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易。”在北京工作的吴迅是“80后“,也是家里的独生子,1个月前,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一下子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节奏。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紧过去照顾母亲。
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外出打工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为此,政府应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职增就,加强农村养老服务。
专家表示,政府应对养老服务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家庭对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照料与精神陪伴、市场主体和以养老服务机构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点主动嵌入社区。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未来老年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养老方式与养老渠道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
(摘编自2017年1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下列对我国养老问题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足以说明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这也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在中国老人群体中,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这成为中国大部分老人需要自己照顾自己的原因之一。
C.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老人在生活中都会出现诸多的困难,虽然困难比率乡村整体高于城市,但养老问题都非常突出。
D.吴迅的母亲生病住院,他白天上班,下班之后赶到医院照顾母亲。这足以说明居家养老在当前养老方式中的重要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求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可以有效改善老龄化社会现状。
B.材料一和材料三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出了我国还需要在养老方式、养老服务、养老渠道方面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C.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目前,老年人口数量还在增长,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
D.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一方面是少儿人口规模减少。
E.养老服务保障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基本特点,因此须纠正目前存在“公办盲目走向高端、民办反而满足低端”的现状。
9.怎样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礼曰:“此上意也。”顷之,宫中持酒肴来,直出奁具目示之。京笑不视,力辞。出守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吴充以论温成皇后追册事,出知高邮,京疏充言是,不当黜。刘沆请言并斥京,仁宗曰:“京亦何罪?”但解其记注,旋复之。试知制诰。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弼使往见琦,京曰:“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出安抚陕西。神宗立,复为翰林学士。河东麟、府、丰三州,城垒兵械不治,官吏皆受谴。京以先帅本道,上章自劾曰:“使诸路帅臣,知其虽一时脱去,后能侥窃名位者,犹必行法,将不敢复偷惰旷职。”优诏不听。进参知政事。数与安石论辨,又荐刘分攵、苏轼掌外制。安石令保甲养马,京谓必不可行。未几,以资政殿学士知渭州。茂州夷叛,徙知成都府。蕃部何丹方寇鸡粽关,闻京兵至,请降。议者遂欲荡其巢窟京请于朝为禁侵掠给稼器饷粮食使之归。夷人喜,争出犬豕割血受盟,愿世世为汉藩。惠卿告安石罪,发其私书,有曰“勿令齐年知”,齐年谓京也,与安石同年生。帝以安石为欺,复召京知枢密院。京以疾未至,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乃赐京诏。及入见,首以所梦告焉。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时京已老,改宣徽南院使,拜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薨,年七十四。帝临奠于第,赠司徒,谥曰文简。
(节选自《宋史冯京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B.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C.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D.避妇父富弼当国嫌/拜龙图阁待制/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知开封府/数月不诣丞相府/韩琦语弼/以京为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字用来供社会上的人称呼。
B.延试:也称殿试、御试,是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其制始于唐武则天时,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沿用之。
C.皇后:皇帝的正妻,是后宫众妃子之主。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子,嫡长子作为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京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在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以至依仗皇宫的权贵张尧佐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B.冯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河东三州军备废弛,官吏都受到处罚。冯京虽已离任,但上奏章弹劾自己,希望朝廷依法追究,以儆效尤。
C.冯京恩威并重,声名远播。茂州夷人叛乱,冯京率部追击,夷人溃败投降。他奏请朝廷对夷人不咎既往,施加恩惠,让夷人很是感动。


展开余下试题D.冯京坚持己见,敢说敢做。在新旧党争中,他多次与王安石论辩。后来,有人拿安石密信告发,神宗得知安石与冯京不和,对冯京信任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
(2)帝中夕呼左右语曰:“适梦冯京入朝,甚慰人意。”
(二)古代诗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
宋代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释:钓台,指严光钓台。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他帮助老同学刘秀起兵。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选择垂钓为生。
14.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一竿”“一蓑”是渔夫不离身手的工具服饰。
B.“钓台”点明渔父的住地,下文“时人错把比严光“与之呼应,表现了对严光的完全否定。
C.“红尘深处”指人们争名逐利的中心,渔父不肯去红尘深处,表现了其厌恶名利的情操。
D.本词借渔父抒写词人的隐居生活和心情,相比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其情调还是有些差异。
E.本词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重复用字映带生情,如上片的两个”一”,下片的三个“潮”。
15.作者在本词中借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加以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写田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先强调古代圣人在优秀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 , 。”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 , 。”两句表现他不论身处何地都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理想抱负。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统计显示,上半年小罐茶销售3亿元,预计全年将实现销售收入6-7亿元,这样的数据在国内茶业销售市场上让传统茶企难以望其项背。
②20年前,风靡一时的《新白娘子传奇》可谓是家喻户晓。那时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但是白蛇传的故事却早已路人皆知。
③近几年我国的高铁飞速发展,很多项目可圈可点,可喜可贺。毫无疑问,我国高铁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中国高铁正在影响和改变世界。
④一些机构和个人极力推介,商家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绌,这值得大家反思。
⑤近期,多地相继出台政策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本想着货车师傅们会弹冠而庆,可谁曾想到此政策出来,货车司机师傳们纷纷愁眉苦脸。
⑥蜀道诗歌的内容、题材丰富在唐代诗歌中鹤立鸡群。蜀道诗句中那些奇峻秀丽的山川,光怪陆离的景致,在唐人的妙笔勾勒下,至今依然如梦如幻。
A. ①④⑥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实现住有所居,不但要用硬措施完成民生保障硬任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花更大气力、下更大决心解决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B.来自中国9所音乐学院和沿线其他国家11所音乐院校的20位院长共同发出联盟宣言,探索建立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的多元合作机制逐步形成。
C.丝绸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古亚欧大陆桥,当时罗马和西域各国的商人及日本、韩国的友人云集长安,长安成为亚欧合作交流的中心。
D.秦岭南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迥然不同,形成南北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差异,成为诗人感受自然、社会、人生的最好场所。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每次去西安,都要光临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凭栏远眺,饱览大好风光。
B.听说我们要去他家拜访,李老师特别激动,在家充分准备,已经恭候多时了。
C.贤弟,犬子在贵公司工作,愚兄就把他托付于你,还望你多多照顾。
D.你身为名师的弟子,竟然弄虚作假,真是忝列门墙,有辱师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 ① ,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农民存粮积极性不高,不禁让人 ② 。居安当思危,当务之急,国家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_ ③ ,这样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防患于未然”。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现代化的摩天大厦往往彰显着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富足。与之相反,低矮杂乱的城中村如同城市的伤疤,环境脏乱,治安较差,安全隐患突出。可见,城市的发展、品位的提升离不开城中村的改造。城中村改造好了,将大大改善市容市貌,彻底解决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城建部门要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早日给市民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
①摩天大厦不一定彰显着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富足。
② 。
③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③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应闲》)
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⑤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大学校歌)
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和句间逻辑关系的能力。A“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回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夸大其词。B“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说法绝对,原文是“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C曲解文意。原文是“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延伸了500多年”,意思是说,发现甲骨文后,还发现铜器,陶器、骨器等,考古学家得出了“股墟是商代晚期部城遗址”的结论。
2.(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其论证结构的理解、归纳能力。D没有对比论证,原文是说通过对比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我们可知哪些东西被传承、哪些被摒弃。
3.(3分)C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C答非所问,不属于甲骨文的影响。
【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3分,共9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3分)D
【解析】例句是比喻,不是比拟。另外,这句话是表现城市树被各种噪音轰得聋掉,对声音感觉不敏感。
5.(5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宝鸡”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