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字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须自掩自推,足见其乃孤零一人。 B. “敲”字显得拘礼,也显示了不甘寂寞,破坏了温暖的人情。 C.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 “推”字所呈现的情境似乎比“敲”所呈现的情境更调和一些。 2.下列各项中,关于字的“联想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的种种关系的累积。 B. 它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绚丽迷人,又变化莫测。 C. 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个性的,因而难以运用。 D. 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支离。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所以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B. 文学语言的“推敲”标准,应在于哪一种境界是符合作者当时所要说的。 C. 科学的文字意义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D. 文中的“点铁成金”实指苏轼在原句中巧妙用上了“天上”“人间”两个词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 夏 冯骥才 四季是来自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换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都依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正是那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是在夏天里。这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对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捕捉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的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锻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去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 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邂逅你,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4.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结合原文,完成题。 (1)作者在第二段结尾处写道:“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都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原文,指出“夏天的意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解释第三段画线句“苦,原是生活中的蜜”在文中的含意。 6.文章第五段写作者欣赏音乐《四季》中“夏”的乐章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7.在文章的结尾段,作者说自己“充满了夏之崇拜”。结合全文,分两点概述作者产生“夏之崇拜”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范旭东:崛起于荒原的中国化工之父 张定国 范旭东有句名言:“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 1908年,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柏利使合成氨迈入工业生产轨道,从此,欧美国家合成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汪精卫任行政院长时,曾指使陈公博与洋商洽谈建立合成氨厂,但未有结果。宋子文接任行政院长后,指派孔祥熙办理此事,孔派技师刘荫笰赴上海与英、德商讨兴办氨气工厂,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宋子文斟酌再三,决定请范旭东“出山”,担当重任。范旭东在天津接到国民政府邀请函后,与侯德榜、孙学梧等留洋博士研讨后答应兴建合成氨厂,当年底,行政院通过创建合成氨厂的计划。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创建合成氨厂需资金八九百万,制碱公司1933年共赢利二百万,资金缺口高达六百万。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宋子文想乘人之危吞下永利公司这块私营肥肉,于是他向范旭东表示,如允诺他出任永利董事长,他可以全部承担投资费用。范旭东一生憎恶奴颜媚骨,从不与官府发生经济往来,以免陷入官僚资本囹圄,便断然拒绝了宋子文的提议。
展开余下试题他从天津孑然一身来到上海,把目光投向民营银行。在上海商业银行副总经理邹秉文的穿针引线下,范旭东先后登门拜访了上海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行储蓄会等多位民营银行老总,终于博得银行家们的理解与支持,答应由七家银行组成银团,承购永利公司发行的债券六百万元,用永利公司全部固定资产作担保,按期偿还本息。 范旭东原打算将工厂厂址设在湖南株洲,而银行家们却主张设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附近,认为这样可保其投资近在眼皮底下,不致受损。对此,范旭东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有二:一是化工厂绝不可建在城市内;二是上海租界地价令人咋舌,每一万平方米地价高达七十万元,完全不利于投资。几经商议后,双方同意厂址选在南京卸甲甸。范旭东率领一群开拓者亲临这块长江岸边的荒滩地勘察多次,最终购地建厂。 永利铔厂于1935年春动工修建,1937年2月7日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生产出中国首批化肥(硫酸铵)。在庆祝会上,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等官员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均莅临祝贺,范旭东在讲台上情绪激越,慷慨陈词:“我国化学工业先有纯碱、烧碱,这只是一只脚。现在又有了硫酸、硝酸,有了另一只脚。有两只脚,我们的化工就能大踏步前进了……” 南京永利铔厂建成投产的消息如七级大地震般震惊了全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做梦也没想到贫穷落后的中国能建造出远东第一大厂,且机器一流、产品一流、质量一流。国外媒体把这座工厂誉为“中国现代化工的里程碑”。 然而,时局突变,工厂刚投产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寇飞机在1937年9月至11月间,连续多次对永利铔厂狂轰滥炸,许多进口机器被毁,硫磺堆场火光熊熊,工厂陷入瘫痪。同年底,范旭东含辛茹苦创建的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沦入日寇手中,日本三菱公司抢占了工厂后,将永利改名“永礼”。日伪汉奸与侵略者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范旭东断然拒绝卖国求荣:“宁可举丧,也不求存。”还有人建议他悬挂英国米字旗保护民族工业,他亦婉拒:“如此拒狼引虎,绝无可取之处。”1942年4月,三菱公司依仗军事占领并强行拆卸永利公司制造硝酸的设备,将其运往日本九州横须贺工场,直到战后1948年,几经周折,才将这批机器运回南京永利铔厂。 远东第一大厂饮誉中外,也让蒋介石对范旭东刮目相看,他托宋子文带口信给范,请范接替孔祥熙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殊不知范旭东从创办民族工业开始便立誓不与官僚政府结交,因而婉言谢绝了蒋介石的盛邀,蒋闻之徒叹奈何。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二、三段概述了范旭东接受建设合成氨厂的社会背景:一是欧美合成氨工厂的快速发展,一是在中国建设合成氨厂的艰难。 B. 第四段中“范为此愁锁眉间,心急如焚”一句主要表现了范旭东建设合成氨厂的积极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创建民族工业的热情。 C. 第六段中,范旭东与银行家关于厂址的争论是双方出发点不同造成的,银行家们是从监督的角度考虑的,范旭东是从节省资金的角度考虑的。 D. 国民政府对永利铔厂十分重视,建厂是国民政府邀请的,在永利铔厂投产成功后,国民政府还派官员来工厂祝贺,这些都体现了范旭东与政府较好的合作关系。 E. 抗战时期,日本人不但轰炸了永利铔厂,而且还把工厂中的一流设备运到日本去,这些描写凸显了日本人的残暴和贪婪,也表现了范旭东创业的坎坷。 9.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 10.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范旭东的性格特征。 11.为什么范旭东说“创业难,带有革命性的创业更难”?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籍命光按视 按:巡查 B.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报:批复 C. 又奏赋以风 风:使……知道 D. 不赀之富 赀:计算,估量 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 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