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2018届初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憩息(qì) 忌讳(huì) 濡湿(rú) 密密匝匝(zá) B. 晨曦(xī) 瞑目(míng) 天罡(gāng) 毋庸赘言(wú) C. 斥骂(chì) 腼腆(tiǎn) 校正(xiào) 义愤填膺(yīng) D. 贻误(yí) 擅自(shàn) 眷顾(quàn) 悲天悯人(mǐn)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A密密匝匝(zā)。C校正(jiào)。D眷顾(juàn)。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谴 作揖 无病而申 梦寐以求 B. 岑寂 伫立 络绎不绝 坦荡如坻 C. 惋惜 遏止 精兵简政 凶神恶煞 D. 训诫 骠悍 悬崖绝壁 大名鼎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A消遣;无病而呻。B坦荡如砥。D剽悍。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桂林再次对行人闯红灯开罚,估计会让很多人不适应,不高兴,觉得是小题大做。 B.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责令限期整改。 C. 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数十名恐怖分子在泰姬玛哈酒店等地向手无寸铁的游客和民众扫射。 D. 以他们的篮球水平,居然赢得了这次比赛,真是不可思议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加点词语使用有误。错落有致,是指交错纷杂而有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褒义词,运用语境明显错误。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杜绝校园惨案的发生,关键是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B. 中国乒乓球队敢打敢拼的精神,不愧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C.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个人问题。 D. 旅居海外的叔叔写信告诉我,他几乎每时每刻不在思念着家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搭配不当。改为“敢打敢拼的中国乒乓球队,不愧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C关联词语误用。把“不是”改为“不仅是”。D逻辑错误。改为“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家乡”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
5.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通常情况下,金属及合金在从液体凝固成固体时,原子总是从液体的混乱排列转变成整齐的排列,即成为晶体。 ②金属玻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呢? ③因为非晶态合金原子的混乱排列情况类似于玻璃,所以又被称为金属玻璃。 ④但是,如果金属或合金的液体凝固速度非常快,原子来不及排列整齐便被冻结住了,最终的原子排列方式仍类似于液体,是混乱的,这就是非晶态合金。 A. ③②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②总起,提出问题,①回答问题,晶体的合成,④另一个角度谈非晶态合金的合成,③对④的进一步解释。因此选B。 6.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是指男子十五岁,“不惑”是指男子四十岁,“花甲”是指男子六十岁。
浏览完整试题B. “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C.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钦差大臣》是一部反映俄国官场腐败的讽刺喜剧。 D.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了身居孤岛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弱冠:古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做“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桂林是全国有名的抗战文化名城,这是桂林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特色。从1938年至1944年秋,桂林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到来,他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抗战活动。不仅有写作、教育、宣传,还有演讲会、戏剧公演、街头漫画、美术展览会等活动,这些多样的抗战形式把桂林的抗日救亡推向了高潮,并促进了桂林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发展。 【材料二】桂林文化城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蓬勃开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全国广大文化工作者,国际反法西斯战士和桂林人民为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材料三】在发掘和保护抗战文化遗址方面,桂林已经做了很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一是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不少抗战文化遗产遭到毁坏甚至消失,比如临桂秧塘飞虎队机场将面临此种厄运。二是一些抗战遗址没有很好地维修保护,如桂林保卫战的遗址,指挥部、战壕、碉堡等,仍遮蔽在一片荒草中,被人淡忘。 7. 对以上材料主要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抗战文化名城是桂林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特色。 B. 桂林文化城的抗日救亡活动,不仅促进了桂林的文学艺术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C. 在发掘和保护抗战文化遗址方面,桂林仍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D. 抗战期间,桂林开展多种样式的文化抗战活动,因此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的到来。 8. 班级拟开展“我为宣传桂林抗战文化建言献策”活动,以下哪条建议与主题不符? A. 开展抗日文学作品的读书交流会。 B. 演出经典的抗战剧作。 C. 开展以“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D. 请参加桂林保卫战的英雄人物或其后人宣讲抗战事迹。 【答案】7. D 8. C 【解析】 7. 试题分析:D项对以上材料主要内容概括不准确。原文是“桂林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到来,他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抗战活动”,选项原因和结果倒置。 8. 试题分析:C项建议与主题不符。注意主题是“我为宣传桂林抗战文化建言献策”,而选项C的主题却是“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与“抗战文化”关系不大。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A. 中国文学的使命。 B.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C.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D. 中国文学对民族一直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定与导引作用。 10. 下面对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举例论证,论证了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B. 引用论证,论证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C. 对比论证,证明了岳飞、文天祥是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展开余下试题D. 举例论证,证明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11. 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全篇,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 选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C.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这种人格”指的是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高尚的人格。 D. 第③段列举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刘禹锡和于谦,都属于事实论据。 【答案】9. C 10. D 11. A 【解析】 9. 试题分析:考查对选文中心论点的把握。可从文章第一句“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整理提取即可。所以选C。其它几项都以偏概全。 10.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D项准确。A项举例论证的作用理解错误。B论证方法类型判断错误,没有运用引用论证。C论证方法类型判断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作用更是不对。 11. 试题分析:A项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第②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论述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两段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染:染成。 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chōng):夕阳。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欣然起行 然杭人游湖 B. 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 山岚设色之妙 小大之狱 D.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欲穷其林 1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找)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朝日始出(早晨) 14. 请将“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5. 【甲】文紧扣哪个字来写?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16.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月景,但是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A 14. 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5. “闲”字,“闲”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身份的自嘲和自我安慰,胸怀大志却遭打击,有抑郁忧愤之感,但作者仍能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在美好自然中寄托“闲情”,体现旷达胸襟。 16. 〔甲〕文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有对月光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意境美 好。〔乙〕文未正面写月景,文中通过对月下花、柳、山、水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解析】 12. 试题分析:C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A前者“……样子”;后者“然而”。B前者“在”;后者“比”。D前者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后者代词“这”。 13. 试题分析:A项“念无与为乐者(想念)”加点词语解释有误。“念”:考虑、考虑到。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与”“受用”“安”“为”“道”等字词的翻译。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答出甲文紧扣的字,并说说对这个字的理解。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可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提取“闲”字作为答案,“闲”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身份的自嘲和自我安慰,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自然中寄托“闲情”。所以说是紧扣“闲”字来写的。 16.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要求答出两文写法上有所不同。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可从对月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作答。乙文可从通过对月下花、柳、山、水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而没有正面描写的角度作答。注意题干问的是对“月景”的描写特点的分析。 (一)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二)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着湖光的神秘,山中雾气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怎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7. “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18. “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17.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朝廷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18. “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诗人沉郁苦闷之孤怀。 “禅房花木深”中“深”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了出来,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或“深”字写出环境的幽深静谧,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恬淡情怀。) 【解析】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或指投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