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70  2018-05-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0]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重点班)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高三重点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
宋瑞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②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③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 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④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除却组织机构的调整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例如,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中国软实力的角度,制定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等制定文化和旅游“走出去”整体方案;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管理规范、行政条例、项目审批、行业标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统一的文化和旅游业统计体系、产业核算体系和政府考核体系等;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各种国家级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等,对其进行分类整合;兼顾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需要,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旅游设施进行整合;选择部分依托国有资源建立的重点景区景点,实施与博物馆、文化馆等类似的管理体制和门票价格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和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旅游功能;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等。
⑤文化者,以文化人也,而旅游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人”途径。当今世界,文化正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则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仅可能,而且必行。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28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人们的需求来看,旅游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旅行的目的和关注的重点所在。
B. 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不管是旅游的资源、产品、活动和项目建设,还是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把文化建设放在了首位。
C.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既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关注旅游的社会功用。
D.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就是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从人的需求和供给侧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联系,论证了实现二者融合互促的前提。
B. 第③段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内涵和实质,论证了实现二者融合互促的具体内容和必要性。
C. 第④段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的一系列制 度安排,目的在于表明其可行性。
D. 文章围绕“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互促”这一论点,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楚,有很强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既提供了背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 要实现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和相互促进,除了要对其实质有必要的认识,还要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C. 完善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旅游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化人”的具体表现。
D. 文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旅游则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二者相互融合促进,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愿做一棵树
李国华
村庄西边那棵大柏树枯了,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是因为这棵古柏树偷听了村里太多太多的故事。
说到这棵古树,记忆的闸门总也关不住,似有凶猛的洪水不停地在撞击。我的家乡下竹中村史载已有1700年的历史, 往上推算一下就到了东晋时期,我脑子里时常闪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他描绘的最佳幸福生活。我多么祈盼那粒桃花源的种子在故乡的泥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有树的地方就有绿,绿色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体现。听奶奶说,树,是家乡曾经的骄傲。这个骄傲却在两次疯狂的砍伐中逝去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家乡也曾有一番桃源美景。那时,你顺着村前的溪水行走三四百步,也有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中间还有梨树和李子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穿过桃林,呈现在眼前的也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村庄东西南北各有一条路,路的两边是田,田的两边是山,山的两坡全被松树、杉树、香樟树包裹着。一山连着一山,一峰接着一峰,一沟环着一沟,放眼望去满坡堆着烟雨,尽是满眼的绿。奶奶讲,不知什么时候老虎也迷恋上了这里的美景。那会儿村里谁家孩子夜晚啼哭,大人们常说:“你再哭,等下老虎来了。”这的确不是吓唬人的,村里的伍叔公就在村后头打死了一只老虎。伍叔公是个拳师,很有招式,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伢子很难拢他的身。那天傍晚,伍叔公从后山那片松树林下来,走在半路突然听到一丝异样的声音。凭着自己的功夫,他知道这是一只野兽。伍叔公警觉地回头观望,这一望不打紧,把他惊出了一身冷汗,不远处站着一只吊睛白额虎。第二天,政府给他颁了块“打虎英雄”的匾。奶奶说,四乡八镇的高音喇叭那几天连着响个不停,直喊得圈栏里的猪失了眠,捣鼓得村 里村外无人不晓得“伍叔公打虎”,那架势,犹似当年武松打虎威镇阳谷县。
很快,伍叔公的故事成了传说。不 仅老虎没有了藏身栖息的美景,而且树上的飞鸟也无处做窝了。1958年,村民们疯狂砍树,不管大树小树,见树就砍,全部抛进了炼钢铁的火炉里,全村只有几蔸大古树是幸免者,后来这几棵树成了村里的“风水树”。长在村西的这几蔸大古柏,树腰粗,当时村民想把它锯掉去炼钢铁,结果锯子没那么长,锯不了。于是,叫黑牛哥拿斧头去砍,斧头下去却把黑牛两手的虎口震裂了,只绷出一小片木屑,树口还往外流着水。村里上了年纪的长辈说,这树成精了,吓得黑牛甩下斧头屁股一转,走了。许多年后,我在这棵树下站了很久。我想,树的生命难道只是枝、是叶?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肉、是血?
在这场运动中青山已逝,没有了绿,整个村庄曾经拥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连同那些铁炉灰飞烟灭,风光不再。树没了,好比解开了村庄的衣扣,露出了一截干瘪的躯体,多少有些荒凉。没有了树,鸟的巢也空了。也许,空巢注定是飞鸟的宿命,还有村庄的宿命。几声鸦鸣,更把夜色染沉,奶奶说村庄里所有的鸟都瘦了。鸟看不见自己的心事,只因为它飞在空中 。没有落脚歇息的地方,风去了哪儿呢?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植树造林,到了1983年,村里的荒山又披上了绿装。这时村里的田分了,山林也分了,牛羊和农具也分了,能变现的事都让村民兴奋。穷怕了的村民,再次失去理智,又一次疯狂,疯狂砍树,一夜之间树一棵一棵地轰然倒下。山空了,村子空了,在我的记忆中,乡亲们砍下了树,种下了风,收获了暴风雨。那一年村里的大人吃了亏,老人吃了亏,妇女也吃了亏,就是小孩没有吃亏。老天爷说,小孩子还不懂事,大人怎么就糊涂了呢?值得庆幸的是,村西那几棵“风水树”再一次逃过一劫。
又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村边四周的山依然杂草丛生,零星点点地站着几棵树,多少让人揪心。今天,当我听到村西那棵古柏树枯了,心情极为难过,我知道它的心思。树没了,我愿是一棵树……
(选自《散文选刊》)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大柏树枯了”开头,以“古柏树枯了”结尾,首尾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文章第三段借奶奶之口详细描述家乡的环境和相关传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
C.文章第四段叙述村里人砍古柏树时发生的一些怪事,渲染了恐惧的氛围,为下文作者的议论作铺垫。


展开余下试题D.文章恰当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文章以“树没了,我愿是一棵树……”结尾,作者这样处理有哪些意图?请从情感、结构、主题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注:本图为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 、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行动计划》从实施层面加以推进。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 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关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 “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 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C.“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会走路的钱包”等说法逼迫人们思考怎样树立中国品牌。
D.大众在购 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仅处于第三位,远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售后、外形等因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材料提到的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 够、价格高等问题。
D.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只有一个,反映了我国国际知名品牌少的现状。
E.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 市场,外国品牌只增加1.5qo,而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说明本土企业已占据优势。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宁 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
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12.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
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
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
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
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5分)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5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14-15题。(共11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 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共5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两句是“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 ”三句,表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每次和好友小聚,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已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害怕独自在异乡闯荡。
②现实生活中,动人心弦的场景并不少见,只是由于我们习以为常,才没有产生情感共鸣。
③长沙岳麓山有丰富的旅游資源,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④在经济增速放緩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紛紛涌入一线城市购地,因此这些城市的房价一直高升,地产泡沫颠扑不破。
⑤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⑥母来薄氏卧病期间,汉文帝刘恒不顾自己希王的身份,常常目不见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为她象尝汤药。
A. 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随着冬季供暖的全面开启,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预计,本月中旬前后,我省关中地区空气质量将以中度到重度污染为主。
B.与千万考生所命运攸关的高考改革将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考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C.针对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政府出台“限牌限行”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选择突袭式做法,不给民众留适当的缓冲期,指责也就在所难免。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 、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19 .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3分)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集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剂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大致有两种:①_____。例如,镇痛药吗啡作用于脑神经细胞中被称为阿片受体的蛋白质,起到镇痛的作用。但是,不断使用吗啡,会导致阿片受体蛋白数量减少。结果是,投入和以前同样量的吗啡,②____ 。二是药物的代谢速度加快。药物基本上被肝脏的酶改变了分子的形状而失效。那么,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代谢此种药物的酶的量就会增加,因此,③____ ,导致药物起不到作用了。
21. 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阳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 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3月19日
四、写作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4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黄陵”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7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