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77  2018-05-1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宁夏育才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宁夏育才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2018.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淸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在“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儒家有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等多种说法。
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但先秦儒家还没有系统的知行观。汉代王充认为所有人都是“学而知之”的,但他对知行关系未做深入探讨。南宋朱熹提出了“知行相须”“知先行重”的观点,认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陆九渊也有“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的观点。王阳明则针对朱陆的“知先行后”说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行关系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黄宗羲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强调“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从而把王阳明的“致良知”改造为“行良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力行”哲学。王夫之则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等论断。
以上种种知行关系说只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与西方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观是根本不同的。
所谓阳明学,实质上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良知心学。王阳明论“知行合一”之说曰: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伧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对于当前反腐倡廉,诚信施政具有警示作用。提倡“知行合一”,有助于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人文化成”。


浏览完整试题(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0日,吴光《“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先秦的“知易行难”说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都不如不及西方的知行观有意义。
B.王夫之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力行”哲学。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认为“行”就是不被书本束缚,而是走向社会和生活。
D.王阳明“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段先简介儒家各种有关知行关系的学说,再重点介绍南宋明清的知行学说。
B.文章对比了我国古代知行关系学说和西方知行观后详细阐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C.文章对“阳明学”的阐述是按照从定义到实践方法和步骤的思路展开的,条理比较清晰。
D.文章简要地概括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并指出它对治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上的探讨过程来看,南宋时期,系统的“知行观”已经初步形成。
B.王阳明“知行合一”论是使人止于至善,且特别突岀“行”,所以说它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
C.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真正的知是伴随着“行”的知,真正的“行”是“知”在心中的“行。
D.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主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但不适合于治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①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②赵家米铺,也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一声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儿冲。
③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也想背上一两包米。
④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总讲起“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⑤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⑥对于如袁店河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⑦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的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坚持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⑧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布下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也救了您自己啊……”
⑨赵掌柜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⑩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的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⑪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熬腊八粥,煮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黏黏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早,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上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们都说好。
⑫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每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就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吃点儿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⑬——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新中国成立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会有人站出来拦挡;还有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爹早就饿死了!”
⑭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某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那锅就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镇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树根形成的疙瘩,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⑮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⑯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⑰依我说,“赵槐”最合适。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6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整齐的句式开篇,不仅富有概括性,更是为了自然引出下文赵家米铺各色各样的气味的铺陈描写。
B.第②段渲染赵家米铺米香四溢,味道醇厚,既引岀对主人公赵掌柜的描写,也衬托其品格端正、为人厚道的形象。
C.赵家米铺的格局是前店后仓,位置是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足见主人公赵掌柜的不寻常的精明的眼光。


展开余下试题D.第⑤⑥两段都写赵掌柜¨笑笑”第一处表现了他受人尊敬而喜悦,第二处写出他不同于袁店人的从容、淡定,两处都表现了他为人低调、善良。
5.小说中的赵掌柜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结尾部分描写赵家米铺前的“锅与树一体”,“成了袁店镇的一景”,而且写“依我说,‘赵槐’最合适”,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摘编自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材料二:
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已有18个国家级新区。各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类(见下表)。
类型 政府型(2个) 政区合一型(3个) 管委会型(13个)
新区 浦东新区 滨海新区 南沙新区 舟山群岛新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 两江新区、兰州新区、贵安新区、金普新区、天府新区等
管理机构 一级行政区,社区委、政府、人大、政协 与南沙区行政范围重合,区政府、管委会合署办公 与舟山市行政辖区重合,管委与舟山政府“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包括青岛市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与黄岛区政府合署办公 地方政府派出机构,成立管委会
(摘编自朱江涛、卢向虎《国家级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硏究》)
材料三:
截至201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已经有了24个。(这里的“新区”泛指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大类。)
“新区”建设的大干快上,所可能造成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首先是,制度成本越来越大。机构、干部越改越多,职务越兼越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越摞越高。
其次,改革试验的性质越来越淡化,不具有全局意义。过去深圳和上海的改革,可以形成指标意义,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均可全国推广。现在这种八仙过海式的“新区”建设热潮,有效的经验总结少,很难在全国推广产生社会效益。
第三,加大了社会成本。新区的设立,难以避免的情况之一就是房地产开发造成的整体社会成本增加。
最后就是这种“新区”建设热潮,实际还扩大了中西部与沿海地区本来就已经很大的差异。在各种“新区”中,实际真正在西部的只有1个。新区的政策优惠会导致资源的集聚,现在这样的资源集聚都在沿海,更加扩大了差距。
(摘编自陈功《地方为何热衷“新区”》)
材料四: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其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
2014年,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一特点使得2014年以后增设的国家级新区承担了更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创新转型的责任,也使得国家级新区在地域分布上,清晰地呈现出了从东部向西部、中部、东北部扩散的趋势。
(摘编自李贞《辐射区域引领创新:国家级新区25年成果非凡》)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雄安新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设立的第19个国家级新区,其重要性超过之前设立的其他 18个新区。
B.国家级新区的政府类型是由新区自身特点决定的,并且从最初设立到真正运作,也不是成不变的。
C.材料三表明,地方政府热衷于新区,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他们并没有从全国大局来考虑。
D.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客观上要求要深化改革,国家对2014年后增设的新区的经济深层发展要求更高。
E.根据材料四可知,材料三所提的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认识,并且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9.有人认为:雄安新区之“新”,在于“以新破局”。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雄安新区在哪些方面可能实现创新。(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著龟占候,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绊,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至性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城王为扬州剌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
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27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


展开余下试题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
D.蓍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是前者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
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
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丰。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5分)
(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联用“朔雪”“朔风”既点明了诗歌描绘地点是北方边塞,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风雪之大,突出强调了北方边塞的凄凉苦寒。
B.第二联用语通俗,指出平时善于骑射的“射雕”胡儿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竟也不见踪影;“犹”其实表达的是“竟”之意。
C.第三联以“翩翩”“锦臂”等语,刻画了羽林军在边塞打猎时的俊勇之态,“飞”字表面是写苍鹰,其实是写出了“羽林儿”的潇洒。
D.第四联写到了黄河冬春季节奇异的“凌汛”现象。面对危险的黄河凌汛,“羽林儿”人马合一,气定神闲,叱咤边塞。
E.全诗着意塑造了“羽林儿”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儿”为国出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
15.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 , ”。
(2)李白的《将进酒》中将富贵豪华生活和醉饮不愿醒来对比的前一诗句是“ ”。
(3)李煜的《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次贪污腐化分子反省忏悔会上,他将自己从农村奋斗来到城市到走上领导岗位,从小贪到大贪的过程说得声情并茂、泪如雨下,令人动容。
②这场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叙利亚政府军与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每一条街巷进行的争夺呈犬牙交错之势,目前形势还不明朗。
③这个季节是当地气候最怡人、物产最丰富的时侯,很多老年人都选择在这个季节进入当地风景区租住一段时间,一方面看看风景,一方面韬光养晦,养足一年的精神。
④自从这个小生命降临人间,小张的家里整天闹得兔起鹘落,一片狼藉,但小张依然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太喜欢这个孩子了。
⑤最近中国足协出台的中超联赛U23球员出场规定让业内人士颇感失望,他们一致认为,想用这样的硬性规定釜底抽薪式地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几乎不可能。
⑥日本政府处心积虑地将G7峰会会址安排在带有浓厚日本民族主义色彩的伊势神宫,希望以此让西方社会认同日本神道文化,甚至接受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新华字典》APP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原因是40元的价格太高成为公众吐槽的焦点,开发商的解释圣是40元中还包括一些后续的服务项目。
B.一场经典的昆曲剧目就如同品尝一桌丰盛的中式大餐,不仅需要我们用餐前做足功课,养好肠胃,更需要我们用餐时耐心咀嚼,才能充分吸收消化。
C.在美国特使的调解下,经过几天来的外交磋商,紧张的关系依然没有得到缓和,目前沙特、巴林、阿联酋等国已经与卡塔尔断绝了外交关系。
D.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该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这也是高等院校招生的一项重要指标,其重要性不次于考试成绩。
19.下列对联在各自场景中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朋友新建住宅,某人贺以对联一副:杰构地乃幽水如碧玉山如黛,诗人居不俗凤有高梧鹤有松。
B.某人祝福父亲过生日时献上一副对联:岭上梅花初放,堂前萱草长荣。
C.某人妹妹因病去世,留下的孩子年幼孤苦,他作一挽联:汝性最聪明,曾伴阿兄吟柳絮;甥行皆幼弱,忍看若辈著芦花。
D.潘、何二姓结婚,潘为男家,何为女家。有人贺以对联云: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便添丁。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走进一座城市,经常发现一些仿古建筑。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① 。那么,我们该如何缩小这个距离,让传统文化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其实,复兴传统文化,绝不是 ② ;它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生活美学、生命态度与生活方式构筑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 ③ ,其复兴才有意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德国全国有6000多家大小公私不等的图书馆,无论白天夜晚,你都会在大街小巷看到安静读书的德国人。因此这个民族必然会诞生康德、黑格尔、贝多芬这样的大家。所以,要让我县的大街小巷也遍布图书馆,这样我们的市民会更有条件读书,就会更爱读书,就一定 能诞生像康德一样的哲学家。
①有大量图书馆和读书人多与诞生康德、黑格尔、贝多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被虚拟化,虛拟世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较为关注的“虚拟世界关键词”有:互联网十、人工智能、个人信息、网络诈骗、信息共享、网络病毒、网购。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虚拟世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宁夏育才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育才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